华悦军事网

军事知识网站

华悦军事网 > 军事新闻 > 海陆并重多重阻击 明代抗倭的海防战略

海陆并重多重阻击 明代抗倭的海防战略

时间:2021-09-24 23:26作者:来源:新浪军事手机阅读

  来源:中国国防报

   

   

   

   

《倭寇图卷》(局部)<明> 仇英

  明代我国东南部海疆长期遭倭寇袭扰,海防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明朝统治者不得不重新整合军事力量,致力于发展水军,并对海防战略进行调整。嘉靖以后,很多军事理论家深入探讨海防理论。据统计,明代后期的百年间,专门论述海防地理、设施和方略的著述达100多种。在经过多次论争并经战争实践检验后,明廷的海防战略思想渐趋成熟。

  海陆并重 多重阻击

  海陆并重的实质,是将决战海外、近海布防和海岸布防有机结合。明代中后期,尤其是嘉靖年间,随着倭寇袭扰力度加大,应海上御敌还是固守海岸,成为军事家们争相研究的论题。

  抗倭将领俞大猷积极主张海上御敌,他说:“倭贼之来必由海,海舟防之于海,其首务也。”明廷大规模建造船只,大力加强水军建设,多少与前线御倭将领的诉求有关。经过一番努力,虽未能实现俞大猷所希望的“水兵常居十七”的目标,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此前军备松弛、装备颓坏的局面。

  以当时明军水师的实力,海上御敌确实存在不少困难:战船损毁严重,难以满足出海作战要求;官兵缺乏海战经验,不敌倭寇。故此,抗倭将领谭纶、戚继光等人主张放弃海上御敌,退守陆地。谭纶指出,海战存有“万里风涛”“贼预知趋避”“难于声援”和“(将士)掩功讳败”等4个弊端,故此他主张“内海之外,止可出哨,不能设守”,反对在海上与倭寇作战。

  还有部分抗倭将领如朱纨、张经等则主张二者的统一,即海陆一体,以陆防配合海防,建设立体防御体系。朱纨主张既大量准备战船,也建立严密的保甲制度,使海防与陆防融为一体。这类主张将陆防和海防结合,海防战略相对完整。

  攻守结合 以攻代守

  攻守结合强调的是进攻和防守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岸防,还是海防,都不可一味死守,而应抓住时机果断出击,积极主动消灭敌人。

  明代有关海禁的争论,其实质仍是攻守问题。就海防建设而言,长期实施海禁是一种退守策略。而现代海战理论强调攻与守的结合,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将海战军事力量分为“攻势力量”和“守势力量”,强调区别场合使用。明代海防战略同样强调攻守结合。明朝军事家郑若曾分析海防的攻守之道并指出:

  “攻之中有守,守之中有攻。攻而无守,则为无根;守而无攻,则为无干。”

  以树木的根和干作为比喻,巧妙地论述了“攻”与“守”不可分离的辩证关系。

  明代著名的抗倭战例,诸如剿灭徐海、擒拿王直、舟山大捷和台州大捷等,都因为处理好了攻守关系而取得胜利。只有做好防守,再抓住时机组织反击,果断与倭寇展开决战,才能发挥出明军兵力上的优势,找到消灭敌军的机会。

  兵民一体 聚揽民心

  抗倭战争发展到后期,明廷充分吸取教训,强调军民协同、聚揽民心,因而在抗倭战争中赢得转机。

  抗击倭寇的关键时期,明廷非常注意利用倭寇造成的危害,号召沿海居民团结起来保家卫国。他们将沿海地区民众组织在一起,加强训练,与明军协同配合,形成一支抗击倭寇的联合力量。

  戚继光和俞大猷意识到卫所之兵缺乏战斗力,于是大量招募民众,组建戚家军和俞家军。戚继光说:“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当时这一想法遭到不少人嘲笑。但事实证明,戚继光的眼光相当独到,后来他的主张逐渐为明廷所接受。

  沿海居民经过严格训练后,在抗倭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嘉靖以后,募兵制越来越受重视,成为世兵制的重要补充,与戚继光等人募兵抗倭的成功实践不无关系。

  大量征调民船也是抗倭成功的保证。当时明军拥有的战船大多年久失修或损毁严重,只得大量征调民船。通过政策手段和广泛发动,不少渔民愿意折价将渔船献给明军抗倭之用。有些渔民还主动充当兵伕,发挥他们熟悉近海地形和天候的优势,协助明军抗倭。

相关文章

热门专题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