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本周有关军事领域的最大新闻,毫无疑问就是阿富汗局势的骤变及其影响。
随着塔利班在极短时间内在阿富汗全境取得军事胜利,“兵不血刃”进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彻底夺取全国政权,美国不仅被迫在喀布尔国际机场再一次上演“西贡时刻”,撤离在这里的美国和亲美阿富汗人员,还不得不面对彻底失去经营近20年的阿富汗这一重大的地缘战略失败。
混乱的喀布尔机场
从宏观的长期观点来看,外界对于塔利班在阿富汗占据优势,特别是在农村受到广泛支持,进而最终能够进入甚至夺取全国政权这一趋势本身并不意外,但阿富汗原政府的崩溃之快确实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喀布尔机场跑道上众人扒美军C-17运输机的场面比西贡更“名场面”,视频截图
从阿富汗塔利班与阿富汗政府方面的谈判破裂,塔利班于8月初开始全国性的大规模进攻,到阿富汗政府放弃政权,塔利班武装力量8月15日攻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美国在2001年反恐战争后建立起的阿富汗政府在差不多10天的时间内就土崩瓦解。
连带出现的,则是美国为了撤离在喀布尔的美国人、西方人和亲西方阿富汗人而在喀布尔国际机场上演的高清复刻版“西贡时刻”。只不过与1975年美军从西贡撤离时前后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最后一天还有规模庞大的常风行动相比,2021年的喀布尔撤退显得更加兵荒马乱。美国使领馆忙着焚烧文件,并用直升机将使馆人员撤出;想要离开阿富汗的当地人则只能在机场碰到什么搭什么。
为了掩护“自己人”撤离,美军在喀布尔机场采取了诸多措施
一架C-17运输机搭载着800多人离开了阿富汗,创下了该型飞机运输人员的纪录;另一架C-17则在起飞前被不少冲上跑道的阿富汗人攀附其上,并在起飞后甩下了好几个抓着飞机起落架结构的阿富汗人,甚至还在起落架舱里留下了残留的尸块;与此同时,阿富汗最后的美军则在试图阻止更多阿富汗人涌入机场,并开枪导致多人伤亡;还有美军则按照拜登之前的命令在此时来到阿富汗,为掩护撤退加强力量。
塞满美军机舱的阿富汗人,他们很难想到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这一切都被各种形式的媒体记录了下来,在作为后世关于美国撤出阿富汗的重要记忆的同时,也彻底展示了这个政府的脆弱性:经济上高度依赖外部国家和联合国的援助;安全上则高度依赖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军事力量,特别是精锐的多国地面部队和美国的空中支援力量。
加上原来的阿富汗安全部队存在严重的贪腐问题,致使部队不仅战斗意志薄弱,在数量上也居于劣势。作为美国耗时二十年耗费巨资建立的阿富汗政府的核心部分,安全部队的孱弱也说明了美国政府整个阿富汗政策的彻底破产。
美军强大航空能力的表现:2001年带头攻入阿富汗,2011年海豹部队“团灭”,2021年帮外交官逃离
尽管阿富汗还有残存的反塔利班武装实力存在,并且依然在潘杰希尔谷地战斗,但在美国撤军且没有其他大国愿意介入的情况下,塔利班获得阿富汗全国政权已经算是大势已定。不过无论对于阿富汗还是美国,甚至对于中国这样的“其他国家”,阿富汗政权的快速更迭带来的考验某种程度上说才刚刚开始。
艰难的塔利班
对于塔利班而言,作为一个在1994年才正式进入国际视野中的组织,它一方面被认为与80年代阿富汗战争时西方为了打击苏联而大力扶植的各派宗教武装有着联系,而且确实诞生于苏军撤退后混乱的阿富汗局势土壤之中;另一方面塔利班又自称与普通的阿富汗军阀或者地方民兵组织有着不小的区别,它从一开始就更强调其宗教属性,塔利班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宗教学生”,而其兴起初期的一个关键主张则是“建立真正的伊斯兰政权”。
也正因为其第一次夺取政权时塔利班浓郁的宗教属性,加上其在1996年夺取全国政权后一系列针对国内文化、生活习俗、女性权益的极端宗教举动,炸毁巴米扬大佛的文化毁灭举动,以及其在9·11恐怖袭击前后与基地组织的关系,甚至几年前还在残忍处决战败的对手,对女子学校发动恐怖袭击,这些都使得塔利班在外界舆论中早已经成为典型的“文明之敌”。
9·11恐怖袭击无疑让塔利班成为了“文明之敌”和众矢之的
也正是因此,无论是西方国家的政客媒体还是阿富汗政府的宣传中,还是大多数阿富汗城市居民以及各国舆论里,塔利班等于全面历史倒退的刻板印象早已经根深蒂固。因此不光外部世界对其极不看好,连许多大城市里的阿富汗人也对塔利班的到来充满恐惧……这一切的“历史前科”都是塔利班必须面对的负资产。
进入喀布尔的塔利班看起来已经和以往大不一样,对现代文明科技并不抵触,积极使用互联网传播自己,也努力试图约束部队,减少扰民,甚至对西方记者也彬彬有礼。塔利班当局同样在政府层面发表了很多维持社会安定的命令,甚至连教育领域的男女平等也进行保留。
尽管如此,但从诸如“犯罪就砍手”这样直接的“乱世用重典”般的法令,和至今仍然不时在阿富汗各地传出的“焚烧游乐场”这样的传言,不难看出塔利班虽然做到了“讲纪律”,但是否已经进化为现代化的文明政权显然还有待观察,和中文舆论圈里一些人心目中等同于解放军的那种“文明之师”更是有着巨大的差距。
虽然武装人员也喜欢在游乐园玩耍,但是游乐园和这个国家的命运都很难预料
阿富汗的经济无疑也是美军撤出之后的一个大挑战。2019年,阿富汗人均GDP仅有不到500美元,而其人均收入则有530美元,这种倒挂的情况表明外国援助在阿富汗经济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2019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阿富汗接受的来自外国的开发援助金额相当于国民总收入的22%,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物资援助,而北约和德国在之前已经明确表示,如果塔利班再次掌权,将停止向阿富汗提供财政支持。
这意味着如果塔利班选择单独掌权,阿富汗的整个经济将因为外部援助的大幅减少陷入巨大的困境。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阿富汗来说,这种资金和物资援助的减少不单单只是国民收入减少进而引发对政府的不满和社会动荡那么简单,可能会进一步严重到引发饥荒等人道主义危机,也会因此引发影响塔利班继续执政的社会危机。
从军事上看,美军撤出后的阿富汗虽然消除了塔利班的最大对手,但眼下的塔利班与1996年夺取全国政权时一样,依然无法排除在军事上再度面临失败的可能。
在过去20年里,美国通过作战、收购等多种方式,系统性地销毁了阿富汗境内绝大多数的重型装甲车辆,将政府军打造成一支以轻武器和轻型车辆为主的治安军队。
塔利班虽然有各种渠道从外部获得部分武器,但因为没有域外大国的下场援助,类似叙利亚战场上那种大把的精确制导武器、各种重型装甲车辆甚至军用规格的无人机那样的高技术武器也很难获得。
加上阿富汗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国,本国除了一些敲敲打打的武器作坊外,完全没有像样的军品工业,这就导致整个阿富汗战场在离开美军为首的外国干涉力量之后,依旧是以各种轻武器和轻装甲车辆为主力,加上数量极为稀少的重武器的低水平战争形态。
美军交给阿富汗政府军的装备,不少就被政府军“拱手”让给了塔利班
另一方面,从数量上看,塔利班7万人左右的军队规模和相对高昂的战斗意志,确实面对士气低落且实际员额可能只有5万的阿富汗政府军构成优势,但当塔利班的力量在夺取政权后分散到全国各地,而包括政府军残部在内的反塔利班武装聚集到一起的时候,战场上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喀布尔北部帕尔旺省首府恰里卡尔在塔利班手里的得而复失与潘杰希尔谷地内塔利班与反塔利班武装之间激烈的交战,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反映。
阿富汗足球运动员安瓦里坠亡时不到20岁
尽管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面临重重挑战,但塔利班依然实现了时隔近20年后的再次夺取政权,并且借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的机会,狠狠地让美国在世界媒体的镜头面前出了回丑。
虽然喀布尔撤退过程中的损失并不大,涌入国际机场的阿富汗人也没有对美国人的撤退造成显著的阻碍,但正如美国为撤回南越亲美人员发起的常风行动最终留给世人的印象是美国大使馆馆员揍越南人下直升机的“西贡铁拳”一样,美军在阿富汗的大规模撤离最后给世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反而是阿富汗人攀附在C-17运输机的起落架上起飞,然后再从空中重重摔下。
这样的场景对美国国内政治和国际盟友关系也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甚至可能进而演变成一场美国的信用危机。
内外交困的拜登
在美国国内,对待阿富汗战争的态度与同时期的伊拉克战争有着显著不同。由于美国遭受了空前惨重的“9·11”恐怖袭击,阿富汗战争被认为是美国追捕恐袭凶手,为遇难者讨回公道的战争,其政治正确性不容动摇,因此尽管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声称阿富汗战争正式结束,但只要阿富汗局势没有好转,多数美国政客对于全面撤出阿富汗依然持谨慎态度。
而就美国军方而言,他们对于阿富汗塔利班的实力和政府军的家底心知肚明,自然不愿轻易做出快速全面撤军的决策。可拜登上台之后,为了在美国深陷疫情和经济困境的情况下快速获得民意支持和政治资本,几乎是“力排众议”地提出和推动了从阿富汗快速撤军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可以说,没有拜登的这波骚操作,美国在阿富汗的撤离不会这么迅速,也不会这么狼狈,美国在阿富汗的影响力也不会消逝得这么彻底。
奥巴马时代的副总统拜登如今也熬到“转正”了,美国在阿富汗也该熬到头了
正因如此,拜登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成为美国媒体的众矢之的,各方在关注阿富汗局势的同时,也对拜登的阿富汗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疑问:为什么对政府军的战斗力评估与实际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迟迟不就阿富汗问题发表电视讲话?为什么表态光顾着为自己辩护?为什么“前方吃紧”总统却在后方度假?
不管拜登怎么为自己解释,美国在阿富汗的撤退失败都已经成为他执政不到一年里的最大污点,并注定会作为他在政治、军事、外交领域里判断能力欠缺的又一个证据,使其和民主党在未来的选战中(如果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还允许的话)陷入被动。
这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是两个女人
阿富汗政府和阿富汗亲美人员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让其他自诩的美国盟友感到坐立不安。比如拜登就确实在喀布尔大撤退之后出面灭火,称“韩国、北约(和阿富汗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强调美国与这些国家之间有关集体防御的承诺。
但集体防御原本就是条约的一部分,除非美国连整个盟友关系都不想要了,否则显然是不可能主动背弃其条约义务的。连这样的“铁关系”都能受到阿富汗局势的影响,可见其对美国与盟友关系产生了多大的震动。
蔡英文自己也连忙在脸书上发文,把自己和阿富汗“划清界限”
不仅如此,阿富汗的变局还引来了中国台湾地区这样给自己加戏的“苦主”,虽然原则上其与阿富汗没有半点关系,但台湾地区却在“阿富汗陷落”之后出现为数不少的“自我反思”,强调依赖美国对台湾不利,甚至总结出了所谓的“阿富汗教训”,并且利用拜登的口误大做文章,以便自我安慰“美国对防卫台湾做出清晰承诺”。
美军撤出阿富汗时头也不回就走了,根本顾不上“其他人”
原本所谓的“美台关系”就以美国长期以来处于暧昧不明状态而著称,美国在美台“断交”之后也从来没有表示自己有所谓协同防御台湾的义务或者承诺。
外界所担忧的,主要是美国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将台湾地区作为中美对抗的棋子,以所谓“防御台湾”为借口介入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的统一进程;结果台湾则一厢情愿地将这种干预自我拔高,借助早已废除40多年的美蒋共同防御条约里的相关内容,幻想美国依然会像当年接受条约约束一样对台“履行承诺”,并在这样的自我催眠中寻求安全感,进而借此给自己壮胆,在“台独”的道路上自行其是,越走越远。
毕竟美军运输机也要负责运送战友的棺椁,留给其他人的位置不多
除了盟友们对美国的信心受到打击之外,阿富汗的迅速塔利班化同样是对美国自身信心的一次重创。正如互联网上流传的那个段子所说,美国花了20年时间,耗费数万亿美元资金,付出大量美军生命作为代价,最终的结果是将阿富汗的执政者从塔利班换成了塔利班。
庞大的美国国家机器为何会在涉及阿富汗的问题上连续二十年反复出现战略性的决策失误,美国是否还有能力在当代世界是地缘政治博弈中占据先手,喀布尔所发生的一切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评价机会。
点击进入专题: 决战喀布尔:阿富汗战争解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