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现代空战,相信绝大多数军迷第一个想到的空战模式就是超视距空战(Beyond Visual-Range Combat,下文简称BVR)。随着BVR空战模式的深入发展,网上也开始传出“为什么要狗斗?因为你傻”的段子。受资料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普及度所限,网络上对于BVR空战的理解往往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军迷的认知。那么本期《出鞘》 我们就来谈谈关于BVR空战的那些事。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第三代战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战斗机之间的BVR空战也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在此之前,受BVR导弹机动能力和导引精度的限制,BVR空战的主要应用方向是用于截击大型、低机动目标的截击机。而主要用于夺取制空权的空优战斗机则有一大部分根本不具备发射BVR导弹的能力(如早期F-16);另一部分虽然装备了BVR导弹,但受其效率所累,仍然采用近距离格斗为最主要的战斗手段(如早期F-15)。
在这一时期,中距离空空导弹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其极为落后的制导方式——受雷达技术所限,早期的BVR导弹通常使用全程半主动制导(如AIM-7麻雀)。即导弹飞行全程都需要机载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持续照射。导弹的导引头仅被动接收目标反射的机载火控雷达的信号,并对导弹飞行姿态进行修正。
虽然在此之前部分远程空空导弹已经实现了末端主动雷达制导(如AIM-54 不死鸟),但这些导弹普遍超大、超重、超贵并不适合大规模列装和进行空优作战。且这一时期机-弹数据链系统相对比较简陋,使用指令引导的方式对尚未进入主动导引头指导范围的导弹进行引导的精度尚不足,所以这些截击导弹(如不死鸟)通常还是会使用半主动制导的方式对导弹进行前期引导。
由于当时机载雷达的技术水平同样不高,使用机载火控雷达持续照射目标需要照射机将自身的机动限制在较小的程度以内,不然目标非常容易脱离火控雷达的视场造成导弹脱锁。
所以有人形容这一时期的BVR空战十分类似于近代线列步兵的“排队枪毙,谁怂谁死”。因为参与空战的双方都需要以近乎“挂肉”的姿态为自身发射的导弹进行照射,不然就只能被动挨打。这也决定了想要在这一时期的BVR空战中获得优势,除了机载雷达发现目标早、发射阵位好、导弹本身性能更出色之外,飞行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必不可少——毕竟就算你在客观条件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比对手先“怂了”,你的导弹就脱锁了。
此外,由于导弹的制导方式相对简陋、动力射程较短且可用过载并不高,所以此时的中距导弹其实是非常容易躲避的。往往目标机在适当的位置上拉一个大过载机动,就可以将BVR导弹甩掉。这一问题也导致了BVR空战能够真正获得战果的概率非常之低,所以战斗机仍然需要通过近距离格斗(狗斗)的方式“一锤定音”。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BVR战斗最主要的作用是逼迫对方进行高过载机动,使其急剧消耗能量,这可以使己方在最终进入格斗之前拥有更高的能量优势。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早期三代机追求极致的能量恢复能力和机敏性的原因:如果这两项性能足够好,即使在BVR阶段处于劣势,同样有能力在更加关键的近距离格斗中“翻盘”;而如果这两项性能较差,即使在BVR阶段取得了优势,也有可能最终输掉战斗。这也是F/A-18诞生早期遭到美国海军军官强烈抵制的原因。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BVR空战自身也开始了变革。1991年,美国空军迎来了一款划时代的BVR导弹——AIM-120 先进中距离空空导弹(AMRAAM)。这款导弹相比于其前辈,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惯性制导+指令修正的中段引导模式,解放了发射飞机,使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大幅度机动。使空优战斗机的BVR空战进入了F&F(Fire and Forget,射后不理)时代。
当然,即使是AIM-120也并不可能真正F&F,毕竟目标也一直在机动,发射飞机还需要通过自身的机载雷达定期为导弹刷新目标信息。但无论如何,这相比于之前的“排队枪毙”也完全称得上是一场革命了。
在另一方面,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空空导弹末端引导被完全交给了导弹的导引头,但导弹导引头本身视场极为有限——以AIM-120A为例,其导引头瞬时视场仅约4°,导引头框架能够提供的偏转角度和转动速度也相对有限。目标机通过机动逃离导引头视场的难易度实并没有显著提高。
此外,随着导弹机动性的越发强悍,导弹在机动时也开始遇到了“能量不足”的问题。简单来说,导弹仅靠其气动很难实现数十G的超大过载机动,其机动几乎必然要依赖发动机喷口的矢量偏转。而用矢量喷口进行机动就意味着导弹必须用自身的能量“先刹车,再加速”。进行数十G的高过载机动后,导弹就很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能量去“追”飞机了。而如果此时导弹已经飞出的自己的动力射程,其是否还有足够的机动性去跟上飞机的防御机动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说空空导弹的最大射程数据只能用来“打气球”的原因。
基于上述这种种原因,虽然BVR空战所需求的硬件相较之前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各国的设计师们依旧对其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这也是像F-22这样的早期四代机依旧极为看重飞机的能量特性与机敏性的原因——设计师们认为即使是4代战斗机也不可能以BVR作为其空战的唯一手段。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BVR在空战中的地位确实越来越重要了。同时其重要性还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高。举例而言,AIM-120C导弹采用的新型导引头,其瞬时视场已经提高到了15°,导引头框架的转向能力也达到了约±70°,导引头框架偏转速度也相较于AIM-120A有了相当大的进步,这无疑提升了目标通过机动让导弹脱锁的难度。
另一个显著的进步是在导弹的燃料、发动机、导弹动力管理方面。这共同决定了像AIM-120D、霹雳-15这样的新型导弹的动力射程相较于此前的BVR导弹有了大幅度的进步。再加上战斗机的隐身化使其可以在更近的距离上发射BVR导弹,两者共同使得导弹在接近目标时能够有充足的能量发挥其相比于目标的机动性优势,使其有更大的几率将目标击落。
这些变化也直接促成了世界上第一款纯BVR战斗机F-35的诞生。F-35虽然同样拥有使用外挂架挂载格斗导弹的能力,但作为一款第四代战斗机,其主要挂载模式仍旧是纯弹舱挂载,即制空模式下仅在弹舱中挂载4枚AIM-120D。不管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多少问题,可以说F-35的这一设计思路都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毕竟实在不行的时候,AIM-120本身也可以兼职用作格斗导弹(虽然并不好用)。
但这里我们也必须指出,直到目前为止,BVR空战的整体效率仍然不算太高——比如美国空军自己推算2枚AIM-120齐射对三代机目标的猎杀率大约为40%,相比而言AIM-9X约为80%。其症结仍然在于导弹有限的动力射程(毕竟在空战中战斗机的动力时间是无限的)以及飞行员通常喜欢选择较安全的发射距离。在今天BVR导弹在空战中取得的战果占压倒性的多数,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相比于“五五开”的狗斗,飞行员更加喜欢BVR这种“安全”的战斗模式。正如格斗导弹取代机炮的漫长过程一样,BVR导弹想要完全取代格斗导弹还任重而道远。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超视距,查看上期《出鞘》,回复印度军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