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空战。空战结束后,两国关系一度十分紧张,网络上也出现了大量印巴两国向克什米尔地区调运坦克的视频。其实说起南亚次大陆上的装甲力量对抗,可能国内的网友并没有什么特别清晰的全面认识。那么本期《出鞘》我们就来借着印巴两国调运坦克的事情,从巴基斯坦的视角说说南亚最大的这两个国家的装甲力量发展。
目前巴基斯坦陆军所装备的坦克主要有以下几种:阿尔哈立德(MBT-2000)、T-80UD两种三代主战坦克,其中阿尔哈立德截至目前产量约为600余辆,而T-80UD坦克的数量约为320辆;85-IIAP型第二代主战坦克,数量约为270辆;剩下的则是一些69-IIMP和改装成阿尔扎拉的59式这样的一代、一代半坦克,整体数量约为600-700辆。
仅从规模上来讲,巴基斯坦陆军的装甲力量要远逊于其主要对手印度陆军。后者陆军部队装备的坦克数量超过4000辆。其中仅三代坦克T-90S的装备数量就与整个巴基斯坦陆军装甲部队的规模相当。此外还有约2400辆T-72 胜利(与仿制英国维克斯主战坦克的胜利坦克遣词不同但意义相近)型二代半主战坦克。其技术水平大致相当于T-72M1和安装了爆反的T-72M1。
巴基斯坦在坦克数量上存在的巨大劣势使其不得不走上“以质补量”的发展道路。简而言之,巴基斯坦要求其装备的坦克能够对印度方面装备的同代坦克形成超大的对位优势。同时还要求,即使是像59式、69式这样的“老坦克”在面对印度的新型坦克时也能有一战之力。
上世纪70年代末,印度人决定引进苏制T-72坦克并逐步对其进行国产化。至1987年,印度T-72坦克组装线正式落成。虽然在生产线落成后的头几年,印度人一直没有搞定在生产T-72时遇到的种种问题而使得T-72的生产效率极低,但对巴基斯坦来说,这也已经称得上是实打实的威胁了。引进比现有的85-IIAP更加先进的坦克刻不容缓。
在第三代坦克的引进上,巴基斯坦人同样选择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是与中国合作,继续在85-IIAP坦克的基础上挖掘潜力,这一条技术线路后来成为了现在的阿尔哈立德主战坦克;另一方面,巴基斯坦也开始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寻找适合其本国“国情”的“现货”。最终在1996年,巴基斯坦人趁着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经济凋敝,军队规模裁剪,以181万美元的单价从乌克兰“顺”来了320辆T-80UD坦克。
在1996年巴基斯坦签订T-80UD坦克的引进合同的同时,德国人以豹2A4增强版试验车为基础研制的豹2A5坦克刚刚定型,生产升级尚未铺开;美国的M1A2坦克也刚刚进入服役不久。在这样的背景下,T-80UD坦克作为“动力简配”版的T-80U,其性能在国际军贸市场能买到的坦克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大概仅次于瑞典买到的Strv122)。
虽然要在巴基斯坦国内生产T-80UD并不现实,但320辆顶级三代坦克的到来还是为巴基斯坦赢得了重要的对印优势——性能全面落后于T-80UD的印度T-72胜利坦克截至本世纪初,产量都不超过500辆。“燃眉之急”的缓解在另一方面也使巴基斯坦对阿尔哈立德坦克的需求变得没有那么迫切,这为后者从容地发展成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总体而言,作为MBT-2000坦克蓝本的85系列主战坦克与我国自用的88系列主战坦克系出同源,从发展的时间线上来看,其总体技术水平应该大致相当于我国自用的96型、96A型主战坦克。而在此基础之上,阿尔哈立德坦克还集成了巴基斯坦自行研制的战场综合管理系统(IBMS,概念类似于北约的C4I),和部分法国火控组件,全套法国自动变速箱等以及乌克兰6TD柴油发动机,这使得其综合作战能力比我国96式坦克更胜一筹,足以对印度T-72坦克乃至后来引进的T-90S坦克形成较大的优势。
阿尔哈立德坦克自研制之初,就立足于“实现国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阿尔哈立德坦克的生产实则成绩与纠结并存。以产量计算,阿尔哈立德坦克自2001年投产至今,总计生产数量仅约600余辆——平均每年仅能生产33辆。与之相比,自1987年生产线落成至今,印度两家坦克工厂在印度本土组装了不下3200辆坦克,平均年产量在100辆以上。虽然不排除巴基斯坦本身的财政原因限制了坦克产量的因素,但双方差距如此之大的产能还是不禁让人为巴基斯坦捏一把汗。
但巴基斯坦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努力提高坦克的国产化率方面还是做了较印度更多的工作的。比如,阿尔哈立德坦克采用的125毫米滑膛炮从技术上来说可以追溯到苏联2A46坦克炮上。在2000年阿尔哈立德坦克即将量产之际,巴基斯坦也上马了“国产125毫米坦克炮”的宏伟计划。至2011年,项目启动11年后,巴基斯坦已经可以自产125毫米滑膛炮的炮管。而与之对比,印度至今仍没有任何自产2A46火炮的消息传出。
另一方面,由于巴基斯坦人在阿尔哈立德坦克项目上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来自中、乌、法的先进技术,而是其自身的设计人员也参与到了坦克的实际设计中。其在坦克设计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目前,巴基斯坦对阿尔哈立德坦克的改造已经基本不需要中国方面的技术支援,而是已经可以“带资入股”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合作。
于此同时,在部分坦克子系统的研发上,巴基斯坦甚至已经可以扔掉“国际合作”这支拐杖进行自主研发了。以穿甲弹为例,巴基斯坦在上世纪90年代引进了中国生产的125毫米“一期弹”,并随后将其国产化。在展板数据上,巴基斯坦人宣称这型炮弹能够在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460毫米垂直靶板(此数据应该是从斜靶换算而来,而非真的去打了厚度超大的垂直靶)。由于这种炮弹已经基本足以应付印度T-72坦克的装甲,所以时至今日这种炮弹仍然是巴基斯坦国产穿甲弹的绝对主力。
但这绝不意味着巴基斯坦已经放弃了对“更好”的追求。2001年,就在阿尔哈立德坦克开始量产的同时巴基斯坦一家名为阿尔科技(Al-Technique)的民营公司宣布他们正在研制一款贫铀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并将其定名为NAIZA。至2010年,有巴基斯坦消息源表示NAIZA穿甲弹已经开始进入巴基斯坦装甲部队服役,首批列装对象为阿尔哈立德主战坦克与T-80UD主战坦克。
与巴基斯坦此前引进的中国一期弹相比,NAIZA穿甲弹由于采用了贫铀合金穿杆,其穿透威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阿尔科技公司宣称NAIZA穿甲弹能够在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550-560毫米均质钢装甲。虽然作为一款新世纪才问世的穿甲弹,斜靶折合垂直靶穿透力只有550毫米出头在国际上确实算不上先进,但是比起其宿敌印度至今仍然只能组装400穿出头的3VBM17(射弹部分是我们熟悉的3BM42)还是要好多了。
在未来的发展上,国内网友普遍认为巴基斯坦几乎铁定要进一步采购更新型的主战坦克,并认为中国VT-4主战坦克非常适应巴基斯坦的需求。不过这种说法的出发点其实是“我们”的视角。从巴基斯坦人的视角设身处地的去考虑这一问题不难发现,目前的阿尔哈立德坦克虽然稍显老旧,但其整体架构并不输于VT-4坦克太多。在其目前性能已经对印度T-90S坦克形成优势的前提下,继续引进一款性能没有跨代提升的主战坦克意义并不大。
尽管巴基斯坦人已经测试过中国VT-4主战坦克,并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巴基斯坦方面更像是在深入了解中国最新外贸坦克的设计特点和技术性能,为今后自行改进阿尔哈立德坦克铺平道路。当然,考虑到巴基斯坦国内军工行业的现状及其经济情况,自行改进主战坦克的道路必然不会一马平川。未来巴基斯坦还可能在坦克弹药、火控、动力系统、信息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方面与中国有更加深入的合作。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印巴坦克,查看上期《出鞘》,回复海基反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