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2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29日发表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应为中美关系搭建桥梁,而非摧毁桥梁。全文摘编如下:
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11月17日发布一份提交国会的539页报告,报告对所谓“中国威胁”的表述不禁让人想起塞缪尔·亨廷顿有关后冷战冲突的“文明冲突论”。
对很多对华鹰派人士来说,鉴于中国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初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种“威胁”已愈发紧迫。随着中期选举临近,美国总统乔·拜登或许在冥思苦想,美方如何在不让美中对抗升级为热战的前提下推行被中国的分析人士视为“极限对抗”的对华政策。
不过,“极限对抗”与其说是一种战略,倒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当前应该进行一些清醒的反思。
首先,从很多方面讲,中国的强势是对其所认为的安全威胁所作的防范性反应。中国所认为的安全威胁其中就包括美国的“岛链军事包围圈”。
其次,美国仍拥有无与伦比的财力,包括独特的地理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全球军事霸权以及享有特权的美元。尽管发号施令的能力有所降低,但在今后50年乃至更长时间里,美国仍将保持优势地位。
第三,中国共产党奇迹般地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以及占人类总数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最近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共产党在该国民众中的支持率超过了95%,是世界上支持率最高的政党之一。
据布鲁金斯学会的瑞安·哈斯说,中美两国在相互依赖度很深的背景下已进入一种竞争持续强化的“新常态”。与中国商品脱钩正在加剧美国的通胀之势,与此同时,美国对华投资仍在增加,科技合作也有所增加。
中美双方需搭建桥梁,而非摧毁桥梁。相互理解会促成互信,合作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久而久之,这些可能性可能变得无穷无尽。
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可能性或许包括:疫苗开发、生产与分配;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合作领域还可能包括:加强学术、科学、文化和考古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伙伴关系可以称之为“建设性再接触”,因为此类伙伴关系会以微妙方式影响双方的积极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