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一些人脑子里,只有“再次打败中国”才能保住国家地位
编者的话:进入5月以来,日本高层借各种外交场合不断炒作所谓“中国威胁”。不出所料,在美国总统拜登任内首次“亚洲之行”的第二站——日本,双方领导人23日会谈时又大谈“中国威胁论”,污蔑中国在东海和南海“实施扩张”,并对其他国家造成日益加大的经济压力。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还宣称,日本将继续与美国在对华政策方面密切合作,“两国在台海问题上立场一致”……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也是日本和平宪法实施75年。在中方不断强调中日应增进了解、加强经贸往来以及共同为维护东亚及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的大背景下,日本一些以邻为壑的势力仍在极力推动“厌华反华”情绪。在他们的蛊惑下,“防范中国”已成为“政治正确”。日本的“厌华反华”情绪为何变本加厉?一些渲染“中国霸权”的日媒如何与上蹿下跳的反华势力相互利用?多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日本问题专家认为,自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日本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态度便逐渐发生转变,并且在美国因素的影响下,在处理中日关系时已误入歧途。
试图“牵制中国”渲染“中国霸权”
“自2010年以来,随着对华认知态度发生转变,一些日媒没有将客观、真实的中国面貌呈现出来,从而导致日本社会形成相对扭曲的中国观。”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16年前后,“牵制中国”成为日媒上的高频词汇。如《日本经济新闻》2016年5月8日的一篇报道写道,国际社会解除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后,中国在伊朗及其周边的影响力急剧扩大,“日本需要马上牵制中国”,并与印度联手。对“牵制中国”的偏好,显示出部分日媒想要推动本国政府与企业同中国展开一场全领域的对抗,同时也在不经意间矮化了日本外交的独立性与多元性,即偏执地认为日本就是要“针对中国”,且“有实力牵制中国”。
5月12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中)与来参加日欧峰会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左)、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新闻发布会,谈及强化印太合作,应对“中国威胁”
最近两三年,“中国霸权”一词又成为日媒上的高频词,再次反映出日本社会对中国认知的新变化。《环球时报》记者近日以“中国霸权”为关键词,通过谷歌(日文版)搜索到近500万个结果,它们出现的时间主要是在2020年以后,发表的平台不仅有《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主流媒体网站,也包括日本的一些网络论坛或社交网络平台。如《产经新闻》2021年3月15日刊文称:“菅义伟首相在外交方面延续了前首相安倍晋三的路线……但中国的霸权主义进一步增强,日俄领土等争议也令其外交陷入僵局。”《日本经济新闻》今年5月12日的一篇报道写道:“随着俄乌冲突加剧,以及中国的霸权主义行动,涉及半导体等战略物资稳定供应的《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案》将产业和技术作为国家战略予以保护变得越发重要。”在一个名为“百花齐放”的日本国际问题论坛上,更是经常出现诸如《是什么助长了中国的霸权行为?》之类的文章。日媒在报道中国海警船近年来对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的常规巡航的消息时,经常宣称这是中国对日本的“霸凌”,诸如此类的抹黑和歪曲自然影响到日本民众的对华认知。
陈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牵制中国”到“中国霸权”,表面上看是日媒攻击、抹黑中国的程度有所变化,即从早年质疑中国政府的动机、呼吁日本政府加以应对,到现在直接给中国“扣帽子”。但从更深层次看,反映出日本对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羡慕嫉妒恨”,以及自身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单独抗衡”中国的失落感与不甘。
打造“反华新星”夸大负面民调
一些日本媒体攻击、抹黑中国还喜欢引用一些“反华厌华”的党政高官、专家学者的观点,以此长期煽风点火,刻意影响和破坏日本民众的对华认知与好感度。最近几年,隶属自民党的国会参议员佐藤正久就充当起“反华新星”的角色。生于1960年的佐藤当过陆上自卫队员,因为留着颇具特色的小胡子而被称为“胡子队长”。佐藤曾担任过安倍内阁外务副大臣一职,目前还是自民党外交部会会长。通常而言,在日本政界,特别是在自民党内部,像佐藤这样出身并不显赫的政客是难以出头的,但他近年来借助于媒体和社交网络,在各种场合反复攻击中国而成了“红人”。今年4月28日,佐藤参加一档电视节目期间,在谈及日本政府将于年底修订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3份文件时称“有必要将中国明确定位为威胁”。5月3日,佐藤以自民党外交部会会长身份赴美出席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主办的活动时,宣称应在北海道部署美军中程导弹,以牵制中俄朝。此外,他还经常在社交账号上发表对华挑衅言论,要求“抵制北京冬奥会”、反对外相林芳正访华等。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更应警惕的是,原本很少谈论战争话题的日本自卫队现役或退役人士这两年也开始大放厥词。曾做过陆上自卫队幕僚副长(陆军副总参谋长)、西部方面总监(西部战区总司令)的番匠幸一郎,2021年6月11日接受《朝日新闻》专访时说,中国的国防投入在30年时间里增加50倍,现在是日本的4倍,“中国绝对是日本的最大威胁”,希望再来一次“21世纪的甲午战争”,以此让日本获得发展。这表明,在一些日本人脑子里,只有“再次打败中国”才能保住日本的地位。
除采访和引用一些反华势力的言论外,日媒有时还喜欢引用对华好感度有限的民调数据,来论证中国的“霸权”行为在日本不受欢迎。2021年,日本内阁府发布的《关于外交的民意调查》显示:77.3%的日本受访者对中国“没有亲近感”。通常而言,这样的涉华民意调查发布后,都会被日媒广泛转载,甚至有些媒体还会添油加醋,借此渲染炒作“中国威胁论”等。陈洋认为,日方发布的一些涉华民意调查结果,并不能代表日本社会整体的对华态度认知。日本相关的民意确实值得关注,但中日民间相互认知并不能完全被这些别有用心的数据左右。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之际,日本民众是最早向中国抗疫伸出援手的。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吉祥物“冰墩墩”在日本也大受欢迎。陈洋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的一位当地友人告诉他:“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尽管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如只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上海、深圳非常繁华,但我不认为日本社会存在广泛的反华情绪,可能只是集中在网上或一小部分群体之间吧。”
紧跟美国部署炒作台湾议题
2012年底,安倍晋三再度出任首相,在长达近8年的执政时间里,安倍政府不是积极介入南海事务,就是炒作“中国威胁论”,致使中日关系一度陷入低迷。2020年9月,当时还在竞选自民党总裁的菅义伟曾表示,“日中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难题,但重要的是继续灵活运用高层对话的机会,来逐一解决这些难题”。他还明确反对构建“亚洲版北约”,认为这“可能在亚洲制造敌人”。这些涉华表态一度令中日两国舆论认为菅义伟如果出任首相将会推进两国关系迈上更高层级。但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菅义伟担任首相期间紧密配合美国的战略部署,并大肆炒作台湾议题。现在,出身于自民党内“温和鸽派”宏池会的现任首相岸田文雄,在当选伊始,同样令人期待,认为他将延续自民党宏池会出身首相的友华做法,但时下岸田政府的对华政策不外乎是延续安倍和菅义伟时期的,且进一步深化了与美国的合作,频繁渲染炒作“中国威胁论”等。
日本政坛一直存在“友华势力”和“反华势力”,只不过根据时与势的变化,双方的影响力也不断变化。最近几年,日本政坛“反华”倾向趋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友华势力”减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某主流大报的驻华记者和陈洋分析说,菅义伟在自民党内没有自己的派系支撑,这导致他担任首相期间不得不仰仗安倍晋三等自民党保守力量的支持,由此也就决定了其对华政策难以完全独立。这也是为何首相更迭后,日本政府的对华外交没有出现根本调整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于美国因素的影响。战后日本外交总体方针是紧密跟随美国的战略部署,而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也就导致作为美国亚洲地区忠实盟友的日本,不得不积极配合美国的遏华战略。1945年战后至今,美国在日本各个领域培养了许多“亲美势力”,所以作为美国遏华“最前线”的日本,陷入“反华”的恶性循环也就不足为奇了。
少了历史典故多了对立纠纷
日本“反华厌华”情绪还向经贸领域蔓延,从中也反映出日本看待中国的心态已大为改变。近40年来,陈言一直关注日本的涉华舆情,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5月11日,日本参议院通过《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案》,意味着在法律层面推动与中国在科技、经济、学术往来等方面“脱钩”。陈言说,该法案本身并没有点中国的名,但从今年初到现在日本各界的反应看,该法律直接针对中国。
回顾50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那段历史,陈言说,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而当时的中国仍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期,两国发展情况差异很大,但中日在民间感情上都支持邦交正常化。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日本也向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等到2010年中日经济规模发生逆转,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日本仍未走出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失落期”。日本本应通过与中国的正常交往维持或改善经济状况,但日本舆论却不断渲染厌华情绪,甚至不断预测台海局势升级,鼓吹日本应站在台湾一边,并在军事上遏制中国。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陈言先后接触过数千名日本工程技术和经贸领域的人士,也采访过很多政要和大企业主管。一些日企最初愿意和中国企业分享先进技术,但当中企科研水平迅速提高时心态就发生变化。特别是最近10来年,不同国家的企业比的是研发速度、生产规模、数字化发展、市场占有率等,相对中企而言,日企在很多方面已自叹不如。因此,陈言表示:“在已经落后中国的大背景下,日方还推出《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案》,试图与中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脱钩’,不知道这还有什么意义?但支持经济安保,以此防范中国在日本成了‘政治正确’。”他还表示,中国对日本投资经常遭到非议。中国人投资旅馆、饭店,帮助日本旅游业吸引大量中国游客,带来巨大的旅游收入,但一些日本媒体却说中国人在“炒房地产”,甚至中国人购买一些常年无人要的土地也被说成是“蚕食日本国土”。
陈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很多会中文的日本人,特别是新日铁、日本航空的企业家与他交流时用的都是很典雅的表述,有的“之乎者也”说得比中国人还自然。大平正芳、中曾根康弘等政治人物在演讲时还会大量引用中国的典故。陈言记得自己问过自民党的人,宏池会中的“宏池”是什么意思,对方说,出处是中国东汉学者马融《广成颂》中的一句话:“栖迟乎昭明之观,休息乎高光之榭,以临乎宏池。”这表明,老一辈日本人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历史。但这些年,即使是会中文的日本人,和他谈论更多的是和中国的商业纠纷、中日经济差距或民间对立情绪。在人均收入方面,中日差距逐渐缩小,特别是很多日本人的收入多年没有变化,中国百姓变得越来越富有让他们感觉很不是滋味。他认为,如何改善中日关系,确实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环球时报-环球网 王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