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军事网

军事知识网站

华悦军事网 > 军事图片 > 自将磨洗认前朝:日本在其现代战争中的战略抉择

自将磨洗认前朝:日本在其现代战争中的战略抉择

时间:2019-07-06 06:42作者:来源:手机阅读

在之前的《出鞘:日本在其近代战争中战略抉择》中我们简单回顾了日本在其进入近代史后的两场战争。在这两场以有限的胜利为目标的近代战争中,日本展现出了与其“刚刚开化的国家”完全不相称的、惊人的战略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这种精准而高效的战争机器,不仅为日本赢得了巨大的战争红利,也使这种“倾举国之力搏其一隅”的军事战略定格成为日本战略决策的基石。而此后百年,日本国家命运的兴衰荣辱,也无不出于这一“本源”。那么本期《出鞘》我们就来接着谈谈日本在现代战争中战略决策的得与失。


1905年,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宣告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俄罗斯帝国输得溃不成军、日本人同样赢得溃不成军。由于过度的透支了国力,且并未在停战协议中获得足够弥补的短期利益,日本大规模对外扩张的脚步也随之暂停。取而代之的是与邻国关系的全面缓和。1912年明治天皇驾崩,日本迎来了文化、思想、艺术、经济大发展的“大正民主”时代。


但好时代来得快去的也快,大正天皇中后期,随着西方各国逐渐走出一战阴霾,日本“战争经济”泡沫迅速破裂。1919年一战结束后日本迅速从外贸出超国变成入超国,这导致了1920年代日本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可以说大正天皇的长子,他的接班人裕仁从一开始接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在政治上,“和平发展”的总体基调已经不能满足其国家发展的需求;在经济上,匮乏的自然资源制约了日本的工业化发展,石油、钢铁、橡胶、有色金属……我们能想到的任何工业资源日本都极为稀缺。凡此种种,决定了现在军迷们津津乐道的“昭和”必然重新走回其祖父“明治”的老路——对外扩张。


既然要对外扩张就必然要发动战争,既然要发动战争就必须有一个指导思想,制定完整而周密的作战计划并付诸实施。这里的指导思想就是我们在本系列的上一篇中不断提到的“有限战争”,而这种思想指导的第一个理论即是日本著名参谋官石原莞尔的“满蒙生命线”理论。


受数年前一系列文章的影响,中国的军迷们很多会有意无意的拔高石原莞尔在日本战略学界的地位。但实际上所谓的“满蒙生命线”理论只是在石原莞尔众多荒谬逻辑中挑出了一条“还算正常”的,而这一理论也完全是按照日本从明治以来的战略实践中得出的,就算没有石原莞尔,也还会有石原良介、石原聪美、石原夏织、石原裕次郎去提出这一理论。


国内对于石原莞尔的溢美主要源自于其 “对华战争有限”的主张。即石原莞尔主张将中日战争的规模限制在山海关以外。这种观点在当时不无道理,但始终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首先是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核心在于增强其脆弱的“工业自持力”,而当时的东北产出的资源只有少量钢铁、煤炭产业,在农业上也仅仅能够自给自足,不足以将日本本国的人力资源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所以入侵东北仅仅可以作为日本对外战争的第一步,而绝非最后一步。


解决了部分煤炭、钢铁的问题,接下来又要解决石油、橡胶的问题。这意味着日本必须南下去夺取荷属印支和英属马来亚。而日本军队确信,如果日本真的对荷属印支、英属马来亚动手,美国绝对不会置之不理。那么为了解决通往东南亚道路上的侧翼威胁,就一定需要抢先占领菲律宾——同一时期美国的彩虹战争计划正是以菲律宾为基地对日本进行进攻。要实现如此宏大的战略规划,又要先去解决在背后的“后顾之忧”——日渐统一的中国。


上世纪20年代,军阀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数次大规模兼并战争,军阀混战的混乱局势已经逐渐变得稳定起来。至上世纪30年代早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逐渐坐大,大有一统中华之势。这使得此时已经占据了东北的日本完全没有办法保证在同英、美两国作战的时候不会“背后挨刀”,遭到中国针对其“满蒙生命线”的复仇而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于是“中国问题”就成了日本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即使不能鲸吞之,也要使中国继续保持分裂状态,无力对其发起反攻。


所以说,发起以七七事变为标志的全面侵华战争本身亦是服务于石原莞尔所鼓吹的“最终战”理论。或者我们可以更加直接的说,石原莞尔的“最终战”理论可以直接推导出日本进行全面侵华战争的结果——无论其本人是否赞同在那个时间点,以那种方式扩大这场战争。但我们同样也要看到,石原莞尔的“最终战”也仅仅是日本当时战略目标的一个更加“亲民”的衍生版本。而从其实际执行来看,日本从未把西方国家的发展命运放在战争的天平上称量,其对美英发起的战争并非一场决定“东西方命运的全面战争”,而仍旧是一场意在“获取有限胜利”的有限战争。


在此前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本所面对的对手是中俄两个陆地国家和工业弱国。两场战争均在有限的范围内展开。日本可以利用其海权优势孤立有限的目标并对其各个击破——如牙山、平壤、旅顺、威海等。但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所要面对的目标是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权国家和工业强国。前者决定了日本无法再度通过制海权优势对战场进行分割,而后者决定了美英两国有充足的资本与日本进行消耗并最终将其击败。


对此,日本人想到的方法是:在战争早期集中力量对关键节点上的重要目标进行孤立和占领,并以步兵、航空兵等相对较为廉价的、易于补充的兵力对这些关键节点进行加固,并借此阻止英美的反攻,即使不能完全阻止美英的反攻,也要尽可能的迟滞其脚步,消耗其兵力,使其无法承受继续进行战争的巨大代价而被迫选择和谈。在这种背景下,偷袭珍珠港为后续的扩张提供机会几乎成了必然选择。


之所以选择采用这种“笨拙”的方式进行战争同样立足于明治以来的日本国情:如上文所说,在西方世界的眼中,日本从来都不是一个工业强国。从甲午战争时期开始,日本海军就一直在力图避免其赖以取得制海权的主力舰艇的损失。因为这些舰艇一旦损失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这其实也解答了许多军迷对包括南云忠一在内的日本海军将领“用兵谨慎”的质疑——国之重器不容有失。


用直白的语言来说:即使一场战役失败,只要舰还在,日本就还拥有防守、支援其海外要塞的能力——其强大的主力舰队可以在岛屿要塞耗尽盟军的兵力、物资优势,消磨尽其战斗意志后轻而易举的对这些基地发起反攻;而如果舰没了,哪怕是胜了,日本防御圈迟早要被美英的优势兵力所蚕食殆尽。可以说不管是南云忠一“取消对珍珠港的最后一波空袭”,还是三川军一在瓜岛附近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放弃继续追击盟军运输船队,均是日本海军从明治以来刻进骨子里的吝啬所致。


对这样的日本海军来说,在中途岛的惨败无疑是一场灾难。但总体而言,在中途岛的损失对日本海军来说,尚属于可接受的范围。在中途岛战役之后,日本依旧拥有翔鹤、瑞鹤、龙骧、翔凤、瑞凤5艘高速舰队航空母舰和飞鹰、隼鹰、龙凤3艘低速航空母舰;同时其与岛屿争夺息息相关的战列舰队还毫发未损。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日本联合舰队依旧是太平洋上最为强大的一支舰队,这支舰队与其业已建立的岛屿防御圈相配合,仍能够完成战前日本所做的战略构想。


在今天,我们常说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日本从此由战略攻势转为了战略守势,而盟军自此转入了战略进攻。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并不准确——在日本本来的战略构想中,占据整个西太平洋后其就“应该”转为战略守势,消耗盟军的兵力、消磨其意志并最终迫使其和谈以获取在东南亚的“局部胜利”。在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的主力舰队开始被抽离战斗一线,以应对盟军的反攻。


从执行的情况来看,日本基本准确的完成了其战略构想,其主力舰队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自所罗门海战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除了在港内爆炸沉没的战列舰陆奥以外,日本没有损失任何一艘对于岛屿争夺最为重要的战列舰。但在另一方面,战局的走向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背离了日本人的预期。尽管在所罗门群岛战役结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盟军看似对日本的岛屿防御圈束手无策,但这场战争的实质却在此时悄然发生了变化。


1942年12月,美国人建造的第一艘埃塞克斯级航母完工服役,在其后的一年时间里,这型舰艇共计服役了7艘。以此为基干编成的全新的第58特混舰队成为了一直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反常识的攻击力量。1944年2月,米切尔将军率领5艘大型舰队航空母舰、4艘轻型舰队航空母舰,搭载560余架舰载机突袭了日本位于中太平洋的最大基地——特鲁克泊地。


相比于此前在中太平洋地区“零敲碎打”的进攻,特鲁克战役的成功实施彻底粉碎了日本以岛屿防御链和战列舰队为核心的区域防御体系。自特鲁克战役之后,日本也猛然意识到了其“有限战争理论”的破产和日本最终失败的不可避免。于是在当年6月份,日本主力舰队又一次出动了。同此前的主力决战不同,1944年下半年的日本使用海军主力舰队的的内涵也早已不是通过其有效行动获得战争的“有限胜利”,而是通过消耗盟军的兵力,使日本“输得体面”——只要能阻止盟军进攻日本本土,日本就还有同盟军讨价还价的能力。


这一点在稍后的莱特湾大战中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日军舰队在文莱拔锚开赴菲律宾之前,大本营曾在对主力舰队指挥官栗田健男的命令中明言:国破不能舰独存。也正是在菲律宾战役期间,日本军队开始了看似并没有什么意义的“特攻”作战。事实上,此时的“送死行动”和后来冲绳战役期间的“菊水特攻”、“回天特攻”以及愈演愈烈的“神风特攻”无不是为了保全日本本土以尽量“输得体面”。


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原子弹的爆炸声中迎来了终结,日本人虽然保住了本土,却以另一种方式“无条件”地输掉了战争。回顾昭和时代的这场战争,日本的彻底失败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但最为根本的一点是:日本人错误地估计了自身的能力,展开了一场“力不能及”的战争。同时,日本人仅从“纯战略”角度去规划这场战争,而忽视了战争实际上是由政治因素决定的根本性质——虽然日本人尽力想把这场战争打的“有限”,然而实际上这场战争却成为了其与几个国家、民族间的生死较量。


同日本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的胜利一样。日本在“昭和战争”中的战败同样留给了我们无限的回味——我们在规划自身的军事战略时,同样要考虑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参加一场战争,我们能否掌控这场战争。这是军事战略的根本前提,忽视了这一点,即使像“昭和战争”中的日本一样制定了看似合理的军事战略并精准地将其付诸实施,同样不能为我们赢来最终的胜利。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珍珠港,查看上期《出鞘》,回复两岸关系。


相关文章

热门专题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