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出鞘》中,有网友留言“能出一期分析天朝目前战争潜力的出鞘么?就像二战期间的美国,其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恐怖的制造效率令人恐惧啊……希望能有篇介绍兔子综合战争动员能力的”。为了回应大家的需求,本期《出鞘》我们就来谈谈关于战争动员的话题。不过由于这一领域所涉甚广,限于时间和篇幅我们仅能则要而述。
仅从战争动员能力的角度上来看,一个国家在战争时期所需要动员的资源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人力、物力和财力。本文我们先着眼于“人力”方面,“物力”和”财力”我们容后再续。上文引用网友留言所提到的二战期间的美国虽然给人印象更深刻的是其几乎无穷无尽的物力和财力,但是其在人力方面的动员也是非常卓著的。所谓人力,主要包括:适合服役的后备兵源、参与工业生产的技术工人和包括科研在内的各专业领域人才等。
因为士兵这一职业并没有太高的专业性要求,其动员潜力通常可以直接根据一国的人口数量进行大致推算。我们常说现代战争“打的是技术,而不是人”,但是作为范本供人研究的“现代战争”中从没有一场全面战争,而在交战双方的“技术”没有过于悬殊的差距时,人力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在二战爆发前夕,西方主要参战国的人口数量大致为:美国1.47亿、苏联1.68亿、德国7900万、英国(本土、加拿大、澳大利亚)6550万、法国(本土)4200万。这意味着在各国兵役政策、年龄结构差距并不悬殊的前提下,美苏两国的动员兵力上限几乎都是德国的2倍。
具体到兵力上:至1944年,盟军开始在欧洲战区全面反攻的时候,美军服役总人数为1162万人,其中陆军约800万人、海军约300万人、海军陆战队约47万人。另一个人口大国苏联的军队服役总人数约为998万(1944年3月)。与之对比,1944年德军服役总人数约为474万(东线约240万、西线约154万),大致为美军、苏军服役总数的一半,考虑到苏、德在战争中的消耗远高于美国,这一数字大致符合上述推断。
由此推及现代,2017年年底,中国人口总数约为13.9亿,人口数量高居世界第一。如果被卷入一场类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战争中,中国的潜在兵源毫无疑问是最多的。但在今天,爆发一场列强之间的全面战争可能性微乎其微,中国现役的约200万正规军已经足够处理绝大部分中国周边的战争威胁了。
当然,上述结论仅适用于步兵这类专业性不强的兵种。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军兵种来说,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平民被征召为士兵之后,还需要长期的培训才能真正进入正规军服役。举例而言,在15世纪到19世纪,航海术是只有少数人才掌握的“专业技术”。这一时期各海上列强的海军潜在规模通常由“注册海员数量”决定。
到了20世纪,航海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海员不必再掌握操帆、操舵等技术,而是必须要和锅炉、轮机等新鲜事物打交道。这时能够在短暂训练后快速补充为海军水手的人口也从不再仅限于“注册海员”,而是又加入了包括造船厂工人、机械技工等“与轮船和机械打交道的人”。
目光回到现代,各军兵种的技术含量都比之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专业士兵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也随之水涨船高。军队在信息、网络、通讯、机械、测绘、气象、地理等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量也在逐步扩大。对于这种需求,有相关教育和从业背景的平民是最好的选择。对于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中国来说,在战时,专业领域人才的动员潜力也十分巨大。
在参与工业生产的技术工人方面,其与一个国家战时的生产能力息息相关——建设一个工厂非常容易,但是培养一批能够熟练使用工厂设备生产战争物资的工人却没那么容易。在战争中,技工数量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的工时上限,这些工时又可以最终被折算成战争物资的产出量。而在同一时间段内产出战争物资更多的国家也必然更加容易赢得胜利。
同样以二战中的美国为例,1942年初,美国刚刚参战时,其制造业总雇员数量为1300万人。这几乎相当于1950年英国制造业雇员总数的近2倍(后者为665万人)。庞大的工人数量让美国成为了“同盟国的兵工厂”。谢尔曼坦克、自由轮、野马战斗机等美国武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同盟国部队的“标配”。
不过,在经历了1980年代和2000年代以来的两次逆工业化狂潮后,美国制造业雇员数量也随之锐减:1979年,这一数字为1955万人;2000年,这一数字为1720万人;而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1145万人——尚不及1941年的数量。虽然自2010年以来,这一数字开始缓慢回升,但直到现在,美国制造业雇员数量仍未恢复到1942年初的水平。
可以说,如果再次卷入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全面战争,美国已经不可能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兵工厂了。作为对比,2014年中国制造业雇员总数约为7961万人,约为美国的6.5倍。这意味着在战时,只要中国工人的产出效率高于美国工人的15%,中国的产出能力就要比美国更加强劲。
在产出的产品上,美国产业链“头重脚轻”的趋势更加明显。其制造业主要集中于化学品、电子产品、计算机、大型交通工具(飞机)、非电子机械等,产业附加值较高。但在全面战争中消耗量极大的车辆、船舶等方面则略显薄弱。与美国相反,中国的工业产量中,车辆、船舶、钢铁等领域均十分恐怖,而尖端技术领域则稍弱,同时由于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较美国略低,中国工人的产出效率也要略低于美国工人。要想在未来战争中保障较高的动员效率,中国还必须在高技术领域、工业自动化领域有所发展。
最后我们还不能忽视包括科研在内的各专业领域人才储备。自古以来,战争就是促进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项源动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会改变战争的面貌。与前两者相比,后者的领域更加专业,也几乎不可能在短期内将平民训练成科研工作者。这意味着国家必须在平时就注重科研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国的自然指数虽然已经高居世界第二位,但与世界第一位的美国相比还有极大的差距。
总的来说,中国在战争动员中“人力”一项的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也恰恰非常类似于二战时期的美国——后者在也存在技术工人的生产效率较低、科研人才储备较欧洲传统发达国家更弱等问题。所以我们推测,今天的中国在一场全面战争中的“人力”动员能力,应该非常类似于1940年代的美国。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人力动员,查看上期《出鞘》,回复黄背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