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价值717亿美元的国防拨款法案,其中包括在下一个财政年度为三艘濒海战斗舰提供资金。但是美国国防部表示除了此前已经计划好的1艘,不会再继续采购此类舰艇。8月6日,美国海军向国会递交了其发展计划,计划中明确表示,将在2019财年停止采购濒海战斗舰并在2020财年开始采购新型的FFG(X)护卫舰。本次美国在海军舰艇采购上的“府院之争”背后反映出的是美国海军的新一轮战略转型。这种战略转型又无疑会影响到中国海军追赶美国海军的进程。本期《出鞘》我们就来谈谈美国海军本轮的战略转型与中国未来可能的应对方式。(查看完整内容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
本次美国海军与美国众议院“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应该继续采购濒海战斗舰还是转而生产FFG(X)。众议院主张建造的濒海战斗舰可以看成美国“由海向陆”战略的衍生品。其核心思想是:建设一种能够在主力舰队已经控制制海权的区域快速、灵活部署的舰艇,其主要任务包括反潜、反水雷、反快艇、情报战、信息战等低烈度任务。相对的,传统的高烈度任务则不被纳入其考量。用更加通俗的话来说,濒海战斗舰实际上是一种新时代的猎雷舰、猎潜舰和巡逻艇的集合。
美国海军所希望采购的FFG(X)则更加偏向于传统护卫舰。与濒海战斗舰相比,高速度和浅吃水不再是一项必须的要求。事实上,美国海军对FFG(X)的要求更加偏向于“战斗力”方面。比如,美国海军要求这型舰艇有足够的反舰火力,即可以安装至少2座4联装鱼叉反舰导弹;要求这型舰艇拥有足够的防空火力,即可以发射并引导先进海麻雀防空导弹(ESSM);要求他们拥有足够的反潜能力和信息战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之下,FFG(X)的建造预算自然也水涨船高。而美国海军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依旧毅然决然的推进这一型舰艇的建造,也同样说明了其战略转型的决心。
濒海战斗舰与FFG(X)的选择也并非个案。我们可以看到,“大型濒海战斗舰”DDG-1000在仅仅订购了3艘之后便退出了美国海军的采购清单。为了补充其水面舰艇的数量缺口,美国人在伯克Flight III型尚未定型的时候,先继续订购了数艘伯克Flight IIA技术插入型。而当伯克Flight III型正式定型之后,美国海军对其采购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此外,美国海军还提出了其下一代水面舰艇的发展计划,其中就包括了一款“融合了提康德罗加级、伯克级和朱姆沃尔特级优点”的新型巡洋舰。虽然目前仍没有更进一步的信息,不过我们完全不能排除美国借此“复活”CG(X)的可能性。
至此,我们也基本可以看出美国海军战略转型的实质内容:从一支可以肆无忌惮的使用制海权的海军转型回一支功能健全的,以大国海军为主要作战目标的传统型海军。众所周知,海军强国中被美国视为对手的只有中俄两国海军。俄罗斯海军由于常年缺少经费,目前已无多少战斗力可言,其硕果仅存的核潜艇部队也仅有十余艘上世纪90年代之后建造的新艇状态较为完备。从实力上来讲,俄罗斯海军尚不足以挑战北约框架内的英、法海军。要说其能够对美国海军造成什么潜在的影响实在太过牵强。这样一来,美国海军本轮战略转型的目标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如何量化的去评价一支海军的整体实力的问题上,通常主力舰队的规模和质量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只有在主力舰队的规模和质量大体相当的情况下,辅助舰艇才会被纳入考量。而在目前的海军装备体系中,“主力舰”毫无疑问指的是航空母舰。此前的《出鞘:从00X航母效果图看中国核动力航母规划》(点击查看)中我们已经对中国航空母舰的发展做出了预估。即使以较为乐观的方式估计,中国海军也很难在10-15年内达到或超过美国的航母数量。这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中国海军相比于美国海军将是一支“劣势海军”,如何以一支劣势海军抗衡优势海军使我们必须考虑的。
不同于航空母舰的发展,中国辅助舰艇的发展情况显得更加乐观。以目前的情形来看,中国海军的巡洋舰(此处以美国对055型的分类为标准)、驱逐舰、护卫舰和轻型护卫舰的规模和质量都将在未来10年以内超过美国。考虑到当中国主力舰的规模与这些辅助舰的规模相匹配的时候,这些如今开起来十分新锐的战舰也会面临退役和替换。所以我们认为中国海军对两种舰艇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相关的——后者的作用并不限于辅助前者,而要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为了解释这种作用,我们这里必须先引入“制海权”的概念。虽然“制海权”已经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军迷对“制海权”并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制海”即是控制海洋。但是同陆地相比,海洋更加广阔,也几乎不存在可以依托其进行防御和控制的地形。这意味着海洋本身是无法被控制的——只要对手的舰队没有与己方交战并被击败,己方的航运就有可能遭到威胁,“拥有制海权”也就无从谈起。
事实上,海权理论的建设者们很早便意识到了“制海”所控制的客体究竟是谁,但他们都没有明确的指出这一问题。第一个明确的提出这一问题的理论家是德国人罗辛斯基。他在其著作中表示,制海所控制的客体并非海洋而是敌方和中立方的舰队。只要对方的舰队在我方的控制之下,便无法对我方造成威胁,我方也自然地获得了制海权。反过来说,只要我方的舰队尚未被对方完全控制,制海权就还处在“争夺”当中。所以优势海军要寻求控制劣势方的舰队,而劣势海军则要努力寻求其舰队不被对方所控制。
这里我们举以下两则战例为这一理论的说明:在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在地中海部署了一支庞大的优势舰队。但这支舰队并没有在地中海漫无目的的巡逻,而是由少量舰艇轮流监视法国港口的动向,一旦法国舰队驶离港口,英国舰队随即启航予以拦截。英军的“松散封锁”几乎阻断了地中海的法国舰队与外界的联系,这直接使英国控制了这一地区的制海权。而后世所熟知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也是在法西联军向地中海方向增援的过程中爆发的。
另一则战例则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斯佩伯爵的远征”。在英国无力控制远东地区的德国舰队,且德国已经决定放弃远东的情况下。德国远东舰队沿着太平洋“一路杀,一路烧”,对英国在太平洋上的航运和军事基地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斯佩伯爵的远征”终止于福克兰群岛海战。英国通过发现并摧毁斯佩伯爵的舰队完成了对德国舰队的“控制”,这也使得此前处于“争夺”状态的制海权重新回到了英国人手里。
由此,中国海军建立如此庞大的辅助舰队的目的也就再明显不过了:在战争时,利用规模庞大的辅助舰队的积极活动来“争夺”制海权。由于规模庞大、海域分散,辅助舰艇的积极行动将可以牵制优势方的大量兵力。即使这些舰艇有被敌军发现并击沉的可能,但从其能够导致“我方可以利用海洋”和“敌方对海洋的利用受到限制”的结果而言,这种做法绝对是利大于弊的。正如马汉和罗辛斯基所言,海军争夺制海权的核心是“保持进攻”,而进攻绝非优势一方的专利。
虽然战略思想一经确立通常就不再改变,但武器的发展还是会影响到具体的战术细节。近几十年来,海军武器发展极为迅速。这也导致了在战术层面上“劣势海军”拥有了新的长处和短板。就正如纳尔逊所言:一座岸炮可以轻易击退一艘一百门炮的战舰。岸基武器在对抗强大舰队之时占尽上风。二战中,不起眼的海岸炮可以依靠重装甲击退最强大的战列舰,但其射程只有十几千米,只能扼守海岸。而但现代岸基武器的射程已经普遍高达数百公里,我军已经服役的东风-21D、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更是拥有高达数千公里的射程。在这样的距离内,劣势舰队可以获得更大的安全空间来摆脱优势海军的控制。
此外,当舰载武器的射程、舰艇作战半径及侦察范围扩大时,舰队所能控制的海域面积将成几何倍数增长。也就是说,在避免与优势舰队进行主力决战时,少量的远洋舰艇能够威胁更多的补给线。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因通信不便,无法即时得到目标位置,在袭击补给线时难以捕捉战机,运气甚至占了主要成分。而在现代海战中,一艘驱逐舰能够威胁半径上百公里之内的补给舰,还能打击附近空域内的高空运输机及远程轰炸机等脆弱目标。
同时,潜艇技术的深入发展使潜艇在攻势行动中的地位大大提升,这同样更加有利于弱势海军。二战中著名的U型潜艇虽然战果不凡,但航速低,航程短,武器单一,并不适合进攻。而战后发展的核潜艇及先进常规潜艇则改变了这一状况,在航程、航速、隐蔽及攻击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不仅使得攻击潜艇能够主动且有效地威胁敌军主力舰。这也给了弱势海军依靠潜艇通过自身的隐蔽性摆脱优势海军的控制提供了可能。近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相继推出了09-III型核潜艇和039型常规潜艇的多种衍生型号。这些潜艇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也将是不可估量的。
但劣势海军虽然具有优势,但其在现代战争中的短板也同样明显。比如,内线作战将会使得机动能力不足,容易被对方掌握自身的动态。而侦察手段的发展也放大了这一劣势:卫星及舰载侦察机将会大幅压缩劣势海军本就有限的活动空间,进而影响整场战争的主动权。很明显,在情报的主动权丧失之后,进攻的主动权也就失去了,要形成攻势就更加困难。
现代战争中,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高精尖装备投入战场。这时我们也要看到高科技装备的另一种影响。即科技的发展,令很多装备的成本降低了。无人机、无人潜航器等装备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成本和传统装备相比大大降低。大批量部署的无人机及轻型快艇将会使得劣势海军一方疲于应付,导致力量分散。对于绝对力量居于劣势的一方,这将令战局向着更为不利的方向发展。
不过这也为海军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侦察与反侦察一直都是螺旋发展的。众所周知,我军的动能系列陆基反卫星导弹已经进行多次试射,形成战斗力之后,同样能够增强海军的反侦察能力,因为对于近海上空的敌军卫星,即使不采取海基发射的方式也没有太大影响。而舰艇的被动隐身能力及电子战能力方面,中国海军在技术实力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并不逊色。如果能够善用自身的反侦察手段,迷惑乃至误导敌军的行动,战争的主动权自然也会像我方转移。
同时,海军在战争中的低强度任务、如运输、侦察、反无人侦察器等,需要大批人力,在战争中可以考虑动员预备役及民兵力量。与陆军相比,我国海军的预备役制度起步相对较晚,在2005年才建立预备役部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海军的专业程度较高,需要航海和其它专业训练才能承担起较为专业的任务。但仅就上文提到的近海等低强度任务而言,军民结合也不失为一种发展方向。毕竟我国渔民已经有过很多捕捞美国无人潜航器的“经验”。
从理性的角度上来看,没有人会渴望战争,尤其是中美这样的大国强国间的战争。但为了和平,就要为未来的战争做好准备,唯有这样才能最终以武止戈,平息战争。人民海军的实力在可见的未来仍然不足以和美国相抗衡,但战争中并非只有实力的比较,战争的天平也并非总是遵从某一方的意愿。机遇偏向准备充分的一方,美国海军的转型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对,才能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中打有准备之仗。关于美国海军的动向和中国海军的对策,这里我们也欢迎广大军迷们能够提出合理的看法和建议。那么本期《出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中美海军,查看上期《出鞘》,回复台湾航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