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月一步之遥,急不得
王亚男
2.1公里,这是“月船2号”失去联络前与月面的距离。相比地月之间38万公里的漫漫征程,这个距离实在是太近了,几乎就是“一步之遥”。也正因为如此,印度这次无人探测器的登月行动失败得尤为可惜。只差一步,印度就会成为首个在月球南极附近实现软着陆的国家,同时也会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之后第四个软着陆月面的国家。
“月船2号”号采用“三件套”架构,包括一个环月轨道器、一个着陆器和一部月球车。按照设计,轨道器将充当着陆器与地球印度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中继。与之相比,中国成功软着陆月背的“嫦娥4号”采用更加利落的“两件套”架构,只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作为着陆器与地球通信中继的“鹊桥”中继星,则通过早前的另一枚“长征”火箭发射升空;而后“嫦娥4号”才搭乘“长征”3号火箭奔向月球。
印度“月船2号”的任务架构被设计成一次发射实现整体目标。升空后“月船2号”通过不断调整轨道,最终进入月球轨道。落月前,着陆器需要先与轨道器分离,开始下降,而轨道器则作为着陆器与地面测控中心实现通信的中继,这样的分离—下降无疑增加了任务的复杂性,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前期试验。如果结合着陆器和月球车蕴含俄罗斯技术的大背景,这更增加了研制和实施的挑战性。“月船2号”着陆月球失败后,有消息称“月船2号”在下降最终阶段的轨迹出现了偏差,水平偏离预定着陆点1公里左右,这可能从侧面反映出这种任务架构带来的控制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印度的航天技术可以说是发展得“有声有色”。近十几年来,印度航天取得了不少成绩,其火箭技术和测控技术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2014年印度火星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印度成为全球第四个成功进行火星探测的国家或组织。但是,与印度心目中的太空任务目标相比,其航天产业在火箭动力、自动控制、通信、材料技术等方面都还需要多方提升,才能满足任务需求。
总体来看,印度的探月计划进行得多少有些急躁。如果按照“先绕再落”的技术进程,2008年印度用于绕月探测的“月船1号”任务完成得并不完满,探测器在尚未到使用寿命时突然与地面失联,这折射出某些技术可靠性不足。此后印度并未以完善绕月探测技术为目的继续实施类似计划,“月船2号”直接将挑战升级到“绕月+落月”,这显然增加了科研团队的工作负担以及任务风险。
“月船2号”的任务并未完全失败,轨道器仍能继续进行一部分探测任务,直到耗尽1年的工作寿命。印度原计划在2024年发射“月船3号”,再次尝试月面软着陆。随着“月船2号”任务情况的逐步明朗,也许印度会做出相应调整。步子如能放稳些,印度航天成果可能会更多、更大。(作者是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知识》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