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洋洲,全球的第一印象往往立即想到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大洋洲至少包括3大部分:第一自然是澳大利亚,这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岛,也是最小的一个洲;其次应该是新西兰的南岛和北岛,再就是太平洋上数十个小岛屿国家。因为新西兰的影响力常年被澳大利亚掩盖,因此经常没有存在感,甚至在一些地图上都被有意无意的被抹去。实际上现代地理认为,新西兰甚至可以专门单独划一个大洲,因为新西兰的大陆块,面积甚至超过1千万平方公里,比澳大利亚陆块还大。只是这个洲平均海拔太低,低于大洋表面1500米,只有新西兰南北岛完全露出海面,而且两岛中间还有一道地震带的大断裂,所以这个大陆没法整体升出海面。
但是却具备一个单独大洲的基本地理特征,就是从平均深度5000多米的大洋海盆隆起了3500多米。未来几千万年,不排除随着全球板块的运动,新西兰的陆地会变的越来越大。
遥远的、将来的事情以后再说。现在的新西兰南北两岛,总面积只有26.8万平方公里,比日本4岛的总面积还要小一些。人口到2018年只有500万左右。由于地处大洋西风带,气候比较湿润,纬度也比较高,天然优质草场特别多,畜牧业发达。因此有牛奶或者奶粉之国的称呼。到2018年人均GDP大约4.5万美元,距离澳大利亚有差距,但是和英法德等欧洲大国比较接近。最早发现新西兰南北两岛的,被认为是太平洋上天生航海民族,波利尼西亚人。早在公元10世纪,来自当今库克群岛和塔西提的波利尼西亚航海家们就乘坐特殊的远洋独木舟来到新西兰。到12世纪,岛上已经有许多土著人的定居点。从公元1350年起,毛利人在新西兰定居。1642年,荷兰航海家塔斯曼在远洋冒险中发现新西兰的西海岸区,但在企图登陆时遭到毛利人的攻击而迅速离去,但他以荷兰一个地区的名字命名这块土地为“新西兰”,他绘制了部分西海岸地区的地图,但并未在此登陆。
1769年,著名的航海家,英国舰长詹姆斯·库克及其船员成为首先踏足新西兰土地的欧洲人。1769—1777年,库克船长先后5次到过新西兰。随后,捕捞海豹和鲸鱼的欧洲和澳大利亚白人也来到这里,定居点开始逐渐建立起来了。到1840年,新西兰估计毛利人口为10万人,另外大约有2000名白人定居者。1840年2月6日,英国当局迫使毛利人族长签订《威坦哲条约》。1856年,新西兰成为英国的自治殖民地,1907年成为自治区,到了1947年完全独立。不过仍然是英联邦的成员。
比较有意思的是,导致新西兰立国的这个《威坦哲条约》到今天仍然有效,仍然为新西兰立国的法律基础。但是这个条约的英文版本和毛利文版本,除了都主要有3条外,内容却基本对不上号。基本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若按照毛利文本,那么毛利人到现在仍然是新西兰所有土地的主人,所有当今的新西兰白人都是在这片土地上暂住。而按照英文版本,新西兰又是英国女王的土地。当今的新西兰政府,对两个版本都承认有效,并且专门成立了条约法庭,来解决和毛利人有关的土地权利的纠纷问题。这等于是和了稀泥。
具体的三条,英文版本是这么说的:
1、毛利人的各酋长让出其领土主权,凡岛上出生者,均受英国法律管辖。
2、保证新西兰各部落酋长的土地、森林、渔场及其他财产不受侵犯;如出售土地,应优先出售给英国女王。
3、 许诺毛利人可得到英国女王的保护,并可享有“英国国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和特权”。
毛利版本却是这样理解:
1、毛利人与毛利各酋长可以与英国王室分享权力。
2、毛利酋长除了保留当年的所有既有权利外,还对本土语言和文化拥有保护权。
3、毛利人既可以获得英国国民权,同时拥有自己的主权。
说到底,当年这个条约,更像是英国人耍了手腕的一次大忽悠行动,先把土地权利骗到手再说。不过这也造成新西兰立国后,一直没有搞什么“白人新西兰”政策。对后来的移民更友善,这点上比袋鼠们强一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