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90年代我军的两栖装甲部队里,装甲车辆比起坦克是很有限的。上回说到90年代的解放军对于攻台其实是挺没信心的,其中有一个水陆坦克营的推演,施佬翻了翻资料是记错了……实际情况是我军在计算机模拟中,我军一个63式水陆坦克旅(账面上就是百多辆63式水陆坦克了)对台军一个加强营(就是说坦克部队估计还是一个连的CM11/12/M60A3,多了几个连的步兵部队)的登陆作战里,我军是无法完成夺占登陆场这一基本任务的。
▲ 一个旅的63啊~~红龙里20分一辆也有2000多分了!至于打不上去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一是63式坦克6节/小时的水上速度虽然在两栖装备里不算慢,但是确实并不是很快,
对岸的坦克火控系统即使不好,也有充裕的时间对这些目标进行射击;二来63式的85毫米炮威力也确实不足,加上火控系统的劣势,很难在冲滩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打击效果。
▲ 就算能顺利抢占登陆场,当时还堪称虎狼的台军装甲联兵旅还要向你反冲击呢这其中固然有装备的因素,这就是1995年解放军开始对63式水陆坦克、63是装甲车和86式步兵战车进行改造的动因,也是部队提出装备更两栖装备的滥觞。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传统两栖装备登陆上岸的流程问题。
▲ 登陆能有什么流程?当然是诺曼弟式的流程啦传统的两栖登陆中,两栖装甲车辆的泛水冲击距离,一般离岸滩只有1-3公里,这个距离既是我军装备性能的需求,也是当时诸如苏联海军步兵两栖登陆时采用的战法。这样做的有点主要是一方面充分利用登陆舰比两栖车辆高的水上速度,一方面则省去了登陆舰冲滩、退滩的时间。不过这样做需要登陆舰艇代替两栖车辆进行编波展开,让车辆一下水就展开冲击,所以就会在离岸滩3公里的地方出现两栖车辆、登陆舰以及后续波次登陆舰拥挤的情况,而这一距离又正好处在台军主战坦克等多种打击手段的射程之内(当时一般是按“陶”式反坦克导弹5公里的最大射程规划),所以在实战中难免会遭遇敌方密集火力的打击。
▲ 想象一下,在这样的摊头上,再挤上水陆坦克、海军登陆舰,后续批次登陆舰……针对这一缺陷,施佬之前也说过,我军在1996年9月在大连以东海域组织了多型经过改造的两栖装甲装备的海上试验。其结果就是我军探索出了装甲兵登陆作战的新战法,就是所谓的“中远距离泛水”,说白了就是将原本距离岸滩1-3公里登陆舰放水陆坦克的行动放在10-30公里的距离上,坦克装甲车辆在泛水后依靠自航完成编波展开,自主对岸滩发动冲击。这样做不仅提升了登陆舰艇的生存力,也简化了登陆作战的指挥协同。
▲ 理论上这样一来,敌军各种直瞄武器就没有办法发挥作用了
▲ AAAV带坏了好几代解放军对于两栖装备性能的想象当然,这种战法对装备的要求也是自然而然的:一方面需要更快速度的两栖装甲车辆,另一方面需要的,则是我军所称的“步、坦、炮混合编群协同攻击”,让水陆坦克、机械化步兵、火炮和工兵同时泛水、混合编群、交替掩护、同步上岸。这其实就是将冷战时期苏军完备的地面机械化突击作战体系“两栖化”的翻版,我军给这一编组的名称也十分贴切——“两栖装甲突击群”。
▲ 如果把这样的装甲兵团放到海上高速突击……上世纪我军就是这样想的在装备上,这种协同攻击与之前对水陆坦克速度和火力的要求结合起来,就成了我军对2000年前后两栖装甲装备的体系化需求。这其中,对水陆坦克的需求自然是最急迫的,在63海改方案之后,对整个炮塔和火力系统推倒重来,发动机功率增加了近一半,同时增加浮箱的63A水陆坦克,一方面具备了台军装甲部队放手一搏的能力,另一方面水上航速也提升了大约1/4。除此之外,带浮箱和操舟机的63C两栖装甲车和86B步兵战车也作为这一体系的必备装备,“相当凑合”地进入了部队的装备序列。
▲ 63A至少在火力和火控上和地方坦克已经差不多了,水上机动性也有一定提升
▲ 比起86步战,上世纪末的63C成本低、改装底盘来源容易,更适合批量装备至于支援火炮,当时我军唯一的自行122毫米榴弹炮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就成了唯一的选项,当然这家伙的浮渡需要靠浮囊,水上机动也只有靠履带划水,想要跟上“步、坦、炮混合编群”是不现实了,只能说好在122毫米榴弹炮并不急于在第一波突击上陆,毕竟按照设定,这时候还有各种“船载炮兵”提供火力支援,自行火炮只要能被登陆舰送上滩头就足够了。
▲ 比起坦克装甲车,“能浮着”是上世纪末我军对自行火炮的唯一要求而伴随着这一波装备体系化更新的部队编制改革,就是2000年开始,解放军改编两栖机械化步兵师的过程。不得不承认,虽然我军改编的两栖机械化步兵师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遭,但是这两个师的编制构成,倒是相当圆满地贯彻了“将冷战时期苏军地面机械化突击体系两栖化”的思路。接受改编的两个两栖机步师都编成一个水陆坦克团、两个两栖机械化步兵团、一个炮兵团和一个高炮团。和冷战时期的苏军师相比也只差一个步兵团而已。
▲ 当然,改装之后的63C上下人员都不方便,但是为了过海,将就着吧
▲ 对于2000-2004年的解放军,这样的配置已经很不错了由于这种新部队的水上机动能力增强,在演习和试验中,两栖机械化部队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两栖舰艇运载,还可以用滚装船搭配舟桥码头进行卸载,在极端情况下,还可以使用小型船舶直接在水上拖航两栖装备进行机动;而在登陆阶段,两栖机械化部队在我军当时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可以保障部队在行进间展开和发起冲击,从而保证两栖机械化部队在进攻作战中的连贯性。
▲ 考虑到解放祖国的战斗是分秒必争,全程机械化突击也就成了两栖机械化部队的主要作战形式当然,这一切基于的都是2000年前后解放军现有的武器装备,要是拿到今天来看,这样的装备……显然距离理想还有很远的距离。当然,差不多就是在2000年左右,“两栖装甲突击群”的“终极解决方案”已经开始走上绘图板,即将开始它不凡的经历,而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解放军是如何琢磨出“海上坦克海”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