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军事网

军事知识网站

华悦军事网 > 军事新闻 > 世界各国的钢盔大比拼:中国的第一款

世界各国的钢盔大比拼:中国的第一款

时间:2019-06-06 05:44作者:来源:西陆网手机阅读

在一战爆发之前,从来没有过防护型钢盔这个概念。而当时的战术也决定了枪弹依旧是战争的主力,装备有头盔的国家只有普鲁士(德国和奥匈)军队,他们使用的是尖顶的小头盔,英文名为Prussian Pickelhaube。这种头盔主要是礼仪使用,在1842年由普鲁士皇帝腓特烈四世推广使用。而这种头盔早期的时候使用的还是皮革制造而非钢铁。只有少部分的钢铁尖顶盔在开战后才被制造出来,在此后被德军的Stahlhelm取代。

一战:头盔早期摸索的时代法兰西雄狮:亚德里安头盔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种具有防护能力的钢盔是由一战法军发明使用的亚德里安钢盔。这种钢盔是第一种为防护而设计的钢盔,从外形上这种头盔与现在常见的工地安全帽有点像,帽檐前沿较长,两边无护耳,顶部有加强筋以防止冲击变形无法使用,帽徽根据兵种和军种不同而划分为步兵骑兵型(手榴弹标志)、侦查兵型(号角标志)、炮兵型(交叉火炮标志)。材料采用的是低碳钢,延展性较好,适合快速冲压大规模生产(当时冲压技术远没有现在发达)。能够防止破片却无法防弹,总重约为765克。

这种钢盔出现于1915年,由亚德里安将军提倡并设计制造,在一战期间能够有效的保护士兵免受炮弹碎片的杀伤,保守估计在一战期间保护了数百万士兵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一战时期除了法军士兵,包括非洲军团和美国远征军使用的都是亚德里安头盔。另外,在一战中临阵倒戈的意大利军队在一战时期也采用的是亚德里安头盔。这种钢盔在一战后仍广泛使用,并出口到各个国家。在民国时期,滇军使用的就是亚德里安头盔,这一点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有着描写,滇军士兵董刀戴着的就是亚德里安盔。

大英帝国的创意:布洛迪钢盔在亚德里安盔之后,英国人按照自己的要求设计了布洛迪钢盔。布洛迪钢盔最早于1915年设计,英军代号MK1型钢盔,美国的仿制版本为M1917型钢盔。这种头盔非常有特点,采用的是长檐圆帽设计,没错,我们常见的奔尼帽、渔夫帽和草帽就是这种设计。因为这种头盔长得像飞碟,因此一般外号为飞碟盔或者草帽盔(tommy)。这种头盔材料依旧使用的是低碳钢,后期型为了增加防御效果使用了锰钢,

这种头盔从一战用到二战,型号从MK1到MK2。在一战时期主要提供给英国及英联邦的军队,美军仿制型的M1917钢盔也在战争末期投入使用,并一直使用到二战前期。这种钢盔在二战时期广泛的配属到英联邦尤其是英属印度军队,并通过滇缅公路输送给中国军队使用。著名的中国远征军早期英械部队使用的就是改进型的MK2钢盔。

精准的德国工艺:Stahlhelm头盔一战中期,德国人也发现了自己的尖顶盔除了是非常显眼的靶子外一无是处,于是将尖顶盔大量裁撤下来,换装了新型的Stahlhelm头盔。这种头盔最早于1916年投入使用,相比法国的亚德里安盔和英国人的布洛迪头盔,这种Stahlhelm头盔设计更加合理且完善。这种头盔带有小帽檐,两边有小护耳,前段高开口可以保证不影响士兵的视野,后段稍微延长可以保护士兵的后脑勺,而且无论是前缘还是后缘都采用外飘式,提高防护面积的同时也保证不会影响士兵的观察和舒适度。

内部悬挂采用软质皮革和结实的软绳连接,保证头盔外壳不与头部直接接触,发生小规模形变时不容易二次受伤(同期其他头盔仍然有部分硬性连接)。这款头盔材料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强度更高的硅镍复合高碳钢,并采用了淬火处理,在头盔的防护性能上有着较大的提升。然而代价就是这种头盔需要进行热锻工艺加工并进行二次热处理,成本和制造费时更高(同期其他头盔均采用冲压)。

一战时期的Stahlhelm头盔主要服役于德国、奥匈帝国以及仆从国军队。后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也通过仿制Stahlhelm头盔设计出自己的突击队头盔,然而时间已经到了一战结束的1918年,对战争的影响并不大。

二战:头盔全面发展的时代德意志工艺的延续:M1935头盔除了之前提到的亚德里安头盔和布洛迪钢盔以外,二战时期德军使用的依旧是Stahlhelm头盔的改进型,时至今日大多数现代头盔均有该头盔的影子。二战时期德军著名的M1935(即军迷常说的M35/42盔)采用的就是这种头盔设计,相较早期的Stahlhelm头盔,这种头盔外形上将全护耳变成了半护耳,并在头盔的边缘进行了回转包边处理。头盔上预制了透气孔,保证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同时通过改进头盔的内部悬挂以保证头盔在受到强冲击的时候能够有效的提高缓冲程度,并在材料上更换了更加结实且耐用的钼钢。唯一的缺点就是没能解决钼钢的冲压技术,因此仍旧采用热锻+热处理的加工方式(这里存在争议,欢迎大神补充讲解),这个问题一直到1940年才得以解决,并生产出简化版的冲压M40/42型头盔.

这种头盔在二战期间广为流传,并大量装备各个国家的军队。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中国国民党军队的三个德械师和教导团等精锐部队,这些部队大多装备M1935式钢盔,帽徽采用的是青天白日旗。而在抗战时期,中国国内的部分厂商根据M35型头盔进行了相关的仿制工作(产量不高且信息不全,但是是有仿制的),因此中国军队无论是那个军队都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德军头盔。这一点在电影《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着非常直接的体现,龙文章头上一直戴着一顶M35钢盔。

而值得一提的是M35头盔原本设计时主要是给欧洲士兵使用,所以头围设计较为小。而东方尤其中国人普遍国字脸、头围大,在穿戴的时候难免有些难受。且在发生形变或者碎石敲击时会对头部造成二次传导伤害。笔者在体验M35钢盔(中国现代军迷厂商复刻)的时候被同学拿弹匣砸了一下,整个耳朵嗡嗡作响。后来国军仿制的部分头盔据说根据中国人头型进行了改进,但是只存在于军迷论坛,并没有相关的证据能够证明。

日本的奇思妙想:90/98式钢盔日本在一战时期并没有发展自己的钢盔,毕竟这货在一战时期除了欺负欺负在山东的远离家乡数万公里的德国人外啥事都没干。但是派到协约国的观察员们却不是傻子,在一战之后,日军发展了自己的钢盔。90式钢盔就是日本第一种制式钢盔。

90式钢盔采用较为特殊的非绳缆式直接接触软式悬挂,在头盔与皮质悬挂中间加入了麻布内衬,提高了综合可靠性。外形上90式钢盔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深底式,钢盔外缘外飘,整体形状曲面明显,有着良好的被弹曲面。材料采用1mm的高碳钢,虽然易于生产,但是由于高碳钢过于坚硬延展性较差,因此防弹能力反而不强。这种钢盔在装备部队之初就进行了充分的设计,每个钢盔配有一个防止太阳直晒过热的布制盔罩和一个用于放置伪装物的伪装网。而士兵在佩戴钢盔的时候一般会将日常佩戴的带有"屁帘"的战斗帽反戴,然后再扣上钢盔。

90式钢盔于1930年(皇纪2590年)正式装备,但是在随后的测试之中防弹能力实在差强人意,很快就进行了新式钢盔的设计制造工作(但此时依旧大规模生产并装备90式钢盔)。新式钢盔于1938年定型,被命名为98式钢盔。

相比90式,98式钢盔在材料上采用了延展性更好的镍合金钢,并将厚度从1mm提高到2mm。内衬使用纤维织物代替麻布,提高缓冲能力。并在头盔的基础上再加了一层前铁,可以有效的提高钢盔的防弹能力。据实验统计,90式钢盔在1000米的距离上就会被SMLE李恩菲尔德步枪击穿,而加装了前铁的98式钢盔可以保证在300米外不会被SMLE步枪击穿。

然而98式钢盔无论是在材料还是工艺和制作费时方面都大幅度提高,成本也大幅度的提高了,因此即使性能好,98式钢盔生产数量和服役占比依旧不如90式头盔。

美利坚的老兵:M1双层钢盔M1钢盔是美国在二战前期设计并生产,在二战期间装备并一直使用到海湾战争的一款经久不衰的头盔。堪称世界最成功的头盔之一。

M1钢盔采用了非常新颖的双层头盔设计,分为内盔和外盔。其中,内盔由霍利公司生产的塑料制成,由壳体、悬挂、封带三部分组成。其中,壳体采用的是霍利公司生产的塑料,外形上与M1钢盔的外壳造型相同,可以进行嵌套配合。悬挂系统非常讲究,拥有可以调节的顶部悬挂以适合所有人的不同脑袋高度,侧面悬挂也可以调节,前后还配有防止磕碰和防汗的前带,后部则有一个可以保证后颈不被磕碰磨损的颈带。封带有两条,一条是可以调整的勾住士兵下巴的固定带,另一条是用于固定内外盔连接的头盔连接封带。

外盔采用的是3mm的锰钢,外形较为圆润,有回卷形的包边,且包边处理较为合适,不仅可以固定主封带,还可以通过两个头盔和包边安装各种布制盔罩和网状的伪装网。外盔由于只是一个大铁壳子,没有过多的连接装置,所以整体的力学性能非常可靠。3mm的锰钢也使得该头盔除了能够有效的防止破片伤害外还能够有效的提高直接抗打击能力。在实验中,该头盔可以有效抵御300米外的毛瑟98k步枪直击,并有许多战场上被直接命中却未造成伤害的情况发生(当然,这个主要还是看命)。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钢盔除了用来保命外,经常用来烧水、煮汤、当行军锅使用。虽然美国军方三令五申不能这么做,会破坏该钢盔的防护性能,但是大兵们没几个听的。而外盔所使用的OD7橄榄绿色也是美军最经典的颜色,从M1钢盔开始,美国几乎以后的所有武器标准出厂色都是OD7橄榄绿色。

内外盔另一个特点就是在白刃战的过程当中不会被扼杀。由于内外盔中间是有一定的缝隙,且在外力的作用下非常容易脱落,因此采用封带扼杀士兵的方式是无法奈何戴M1头盔的士兵的。相比之下M35钢盔的封带非常的紧实,白刃战的时候只需要从后面拽住头盔就能把人勒死。

这款钢盔太过于经典了,设计也非常的到位,因此从二战开始到90年代早期,美国军队的通用头盔都使用的这款头盔。从太平洋战场到欧陆战场,从半岛战场到越南战场,美国军队一直都在使用这款头盔。而除了美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诸多国家都曾经使用国这款钢盔。

苏维埃的红星:SSH-36/40头盔苏联在早期装备的是法国人生产的亚德里安头盔,在苏联的一五计划工业发展之后,红军装备的头盔设计便提上了日程。

苏联人最先盯上的是当时意大利装备的M33型头盔并参考了M35头盔设计出了SSH36型头盔。这种头盔外形上较为圆润,有较为明显的护耳,前后缘上扬,左右护耳外缘外飘(可以想象一下河童头上的荷叶那样)。内衬采用皮质内衬,而这种内衬实在是太不靠谱,因此经常被士兵诟病。由于外形较为特殊且产量并不高,现在民间收藏品较多。

值得一提的是SSH36型头盔是比较人性化的头盔,因为苏军士兵的人种非常繁杂,有俄罗斯人、哥萨克人、塔吉克人和中亚人以及蒙古人,头型和头盔均有不同,因此SSH36头盔有四种尺寸,即小、中、大、特大号。

苏联人在卫国战争前期根据SSH36型的设计和使用经验,设计了SSH-40型头盔,这也是我们在电视中最经常看到的头盔。SSH40头盔的最大特点就是将非常夸张且明显的外飘外缘全部收回,整个头盔外形更像是原版的M33,但头盔更大,且采用了可调节的更方面的6铆钉内衬。这种头盔的生产工艺相比SSH36大幅度简化,在苏联的战争机器开动起来之后,几乎所有士兵哪怕即使没有袜子和裹脚布也能发到一顶SSH40钢盔。

冷战:现代化的曙光钢盔中的最强王者:东德M56钢盔东德的M56钢盔可以说是世界钢盔历史的一朵奇葩。从外形上,这种头盔有着非常奇特的美学设计,与M35的德意志严谨和M1的圆滑不同,这种钢盔更像是"越南人的斗笠"。整个头盔就像是一顶蘑菇头或者是中国传统食品窝窝头,非常的有特点(丑)。

这款钢盔之所以被称为钢盔中的最强王者,是因为这款钢盔拥有当今世界上所有主流士兵装备的钢盔中最强的防护能力(俄罗斯的那些钛合金的头盔都是给特种部队的,因此不算)。防护能力有多强呢?在进行实弹测试的时候,15米外的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和7.62mm的托卡列夫手枪弹无法击穿,甚至连裂缝都没有。

而在远程步枪测试的时候,使用AK-47步枪在150米外对该钢盔的有效击穿率仅为35%,有效破坏率仅为50%。而使用M1944莫辛纳甘卡宾枪射击的时候,300米有效击穿率为20%不到。可以说是相当的"德意志优秀工艺"了。

钢盔的外壳采用的是"新型合金钢"(真的没找到资料),外缘采用的是折式半凸外缘而非常见的卷边式。这一点与苏军的SSH40有点像,但是M56采用的是整体外凸,不仅外形没有破坏,而且因为本身就很厚,看起来并不突兀。

虽然外形比较丑,但是M56钢盔的悬挂设计非常的人性化。由于外形上采用整体外飘式,在头部与头盔接触方面一改M35的遗毒,留下了充分的缓冲空间,使该头盔在收到打击的时候不会对士兵造成二次伤害。悬挂系统的制作也是非常的精良,封带采用小牛皮制作,对人的脸部连接处伤害非常的小,而且前后还有海绵用以缓冲,可以说是非常人性化了。而且生产的M56大多采用大尺寸,三种尺寸分别为60/64/68cm,头围还可以进行自我调整(不说了,我现在就去买一顶收藏)

M56钢盔与1957年正式装备东德人民军,并广泛的提供给第三世界国家军队。使用M56的最大客户之一就是越南,在越南战场上装备M56钢盔的越南人民军的确给美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尤其是在面对二战美协的南越军队的时候,M56钢盔简直有如神助,把M1钢盔吊起来打。

随着两德合并和PASGT一类的头盔崛起,M56成为了德国头盔的绝唱。

东方之龙的首次尝试:GK80钢盔GK80钢盔是中国军队自己研制并生产的第一代钢盔。

中国军队的钢盔发展较晚,虽然在二战期间中国军队就有着使用头盔的传统。尤其是在精锐部队当中,头盔的普及率非常高。在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有限的头盔一般优先配给突击队员和敢死队使用(这点在战争电影《集结号》中有展现)。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军队却似乎并不重视头盔的使用,在抗美援朝战斗当中仅有少部分部队使用装备日军的90/98式钢盔,在1953年后部分部队使用苏军援助的SSH-40型钢盔,但是总体普及率并不高。

在79年的边境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并没有装备钢盔,在快打快撤的越南战争中吃了不少亏。由于经历了美国人的锻炼,越南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悍,且自动火力装备程度较高,士兵也大都戴着M56钢盔,给中国军队造成了相当大的伤害。

于是中国军队痛定思痛,在90式钢盔的前提下研制了中国自己的80式钢盔。相比于90式钢盔,中国的GK80钢盔有着不小的改进,尤其是在防护性能和生产效率上有着相当的进步。

GK80钢盔是由鞍山钢铁厂和总后装备部联合研制的一款钢盔。GK取"钢盔"的拼音首字母。

该钢盔采用中国国产的232防弹钢,V50防弹值为336m/s,与东德生产的M56的550M/S还存在一定差距,与苏联生产的SSH-69(改进型SSH-40)持平。

虽然GK80出现较晚,且防弹能力还是有点差距,但是作为中国第一款钢盔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该钢盔的重量较轻,仅为1.1公斤,是世界主流头盔的重量(M1钢盔的重量为1.3公斤)。对于中国军队的士兵影响较轻,还可以提供较好的防护性能。内衬采用的是纤维尼龙和海绵橡胶,虽然不是皮质,但是这两种材料的延展性和耐磨损性均不错。唯一一个缺点就是容易磨坏士兵的皮肤,这也是GK-80饱受诟病的一点。

该钢盔某种意义上属于应急产品,主要是为了应对云南频繁的边境冲突。这一点GK-80就做的很好,在79年试验制作的时候就先行只做了一批投入战场,并根据教训经验进行改进,最终于1982年正式大规模装备解放军部队。

相关文章

热门专题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