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在西方航空圈子里,最热门的话题无疑是德国空军参谋长关于F-35“闪电II”的言论。德国空军参谋长卡尔·米勒指出,F35最符合德国空军的“狂风”战斗机的换代要求。“狂风”是英国、德国、意大利在70年代研制的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缩小、单垂尾版的F-14,但在功能定位上更接近F-111。
“狂风”战斗机,是上世纪70年代帕那维亚飞机公司为适应北约对付突发事件的“灵活反应”战略思想而研制的战术攻击机,替代原来的F-4、F-104、“火神”、“堪培拉”、“掠夺者”等战斗机和轰炸机,主要用于执行截击、攻击等常规作战任务。
上世纪60年代末,摆脱美国控制的欧洲国家寻求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卫欧洲利益,各国空军普遍需要提升自身的军事技术和装备水平,尤其需要一种具备纵深打击能力的高性能战术攻击机。
68年前后,英国、德国、加拿大、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6国联合开展了多用途战斗机的论证。
最终,在英、德、意三国的努力下,英航宇、德国宇航和意大利阿莱尼亚飞机公司共同组成了帕那维亚飞机公司,后者主要负责进行多用途战斗机(即MRCA)的发展工作,并在参与国政府间组成了多用途战斗机的研制和生产管理组织。
当时共有两种多用途战斗机方案可供选择,一种是帕那维亚100型单座战斗机,另一种是帕那维亚200型双座战斗轰炸机。
帕那维亚200型战斗轰炸机是狂风战斗机设计基础,其主要任务目标为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纵深遮断和核攻击、空中优势和防空拦截、对海上目标攻击和侦察。
进入70年代后,狂风IDS战斗轰炸机终于成型,在狂风IDS研制的基础上,英国空军独立研制了以防空拦截为主要任务的狂风ADV。而狂风战斗轰炸机是多用途战斗机(MRCA)项目中的基础平台,也是狂风系列中生产数量最大的机型。
狂风IDS战斗轰炸机在1976年3月开始进行批生产准备,第一架批生产型飞机在1979年7月首飞,1980年生产型开始交付服役使用,1992年全面停产。狂风战斗机的衍生型号包括对地攻击型号狂风IDS、防空截击型号狂风ADV和电子战/侦察型狂风ECR。
狂风战斗机机身长度16.72米(防空截击型为18.08米),最大翼展13.91米,机身高度5.95;早期的狂风战斗机采用两台RB199喷气发动机,后期为提升飞机性能,其发动机进行了改进,其中RB199MK-105型单台推力超过7400千克。
在火力方面,狂风战斗机的主武器为两门27毫米毛瑟航空机炮,各备弹180。机身共有7个挂点,其中三个位于机身下方,机翼下方各有两个,可携带多种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对地炸弹、副油箱等,甚至可携带核武器。
德国空军的狂风IDS还可以使用MW-1子母弹箱,单个重量1200公斤,弹箱含224个弹筒,可以分别使用KB44双用途子弹药、MIFF反坦克地雷、MOSPA、MUSA杀伤地雷、STABO反跑道炸弹和具备打击坚硬掩体能力的ASW反掩体破坏弹等。
狂风战斗机也采用了可变后掠翼设计,其速度范围较宽,能以 60 米高度超低空突防,电子设备先进,可以全天候作战。该机使用维护比较复杂,价格较贵,但在1987年的订单已经超过900架,在后来还出口到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国家。
狂风战斗机参加过多国部队在中东的军事行动,其中海湾战争中,80多架狂风战斗机负责对伊拉克机场及纵深地面目标实施攻击。共出动2400架次,炸毁了伊拉克35个大型机场和60个小型机场。但是在仅仅十天时间里,就有6架战机损失。
在科索沃战争中,英国、意大利和德国三国共派遣4 架“狂风”参战,主要对南联盟机场等重要地面目标实施空中打击。在近年来,狂风战斗机在中东也频频现身,德国就曾出动狂风战斗机打击该地区的极端组织。
此次德国引进F35战机以取代狂风,或将欧洲一直以来谋求获得独立空中力量的努力付之东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