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东风”系列导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末期德国冯·布劳恩博士主持研发的V-2弹道导弹,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远程武器,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战后苏联拿到了不少导弹实体和图纸,成功仿制了该导弹,称为P-2,随后向中国输出了P-2导弹,中国又以此为蓝本开发出了东风-1近程弹道导弹。
东风-1导弹于1958年4月开始仿制工程,1960年11月5日试射成功,全长17.68米,直径1.65米,起飞重量20.4吨,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600公里,可携带一枚1300千克的高爆弹头,虽然现在看起来性能不高又未实战部署,但从整个“东风”家族的发展史来看,东风-1无疑是最初的探索者。
之后我国先后发展的东风-2、东风-3、东风-4等弹道导弹,之后又发展了东风-5系列洲际弹道导弹,这也是我国研发的第一种洲际地地战略导弹,1980年5月18日试验成功。东风-5全长32.6米,直径3.35米,起飞重量183吨,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固定发射井发射,最大射程12000公里,可携带2枚重3吨、威力300~40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圆周偏差500米,当时东风-5是我国执行核威慑的主要战略武器。
1983年我国又发展了东风-5A洲际弹道导弹,在东风-5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进一步提升射程到15000千米,换装了更精确的制导系统,1986年进行了分导弹头试验,携带四五个分导式核弹头不是问题。
2015年9月3日的阅兵式上,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首次公开亮相,在射程和命中精度方面较东风-5A有不少提升。2017年1月,东风-5C洲际弹道导弹试射成功,这件事不出所料是美国媒体报道的,对此国防部的回应也很霸气:我国在境内按计划进行科研试验是正常的,这些试验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
就东风-5C的性能来看,足以类比美国的“民兵Ⅲ”和“和平卫士”,以及俄罗斯的SS-18“撒旦”和最新型的RS-28“萨尔玛特”导弹。“民兵Ⅲ”的固体燃料发射方式就是未来中国重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方向,当然相比液体燃料型设成会有所降低,但也可以运用于车载重型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中,不过实际上更应超越的是“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
从这次国防部的书面回复来看,我国除了正在研发试验潜射的巨浪-2,车载的东风-31A、东风-31AG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外,仍在继续发射液体燃料的重型洲际弹道导弹,这也就表明,我国在洲际弹道导弹方面还是多管齐下,保险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