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新浪军事特展开“九十三事述征程”系列连载,以我军历史上的93个故事讲述人民军队93年的风雨历程。
回顾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的血火征程,就不能不说到1955年9月举行的首次授衔。
军衔设置,6等19级
1950年7月4日,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的罗荣桓有一个讲话,他说:总干部管理部准备进行军衔、奖励的准备工作。
同年9月,朱德在总干部管理部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军衔制度,尽量争取在第二年的服装上把军阶标出来。”
此时,共和国才成立不久,可谓是百废待兴。这个时候提出军队授衔,是否就像有人所说的,共产党得了天下,这是要论功行赏?
回答是否定的。早在1948年淮海大战还没有结束时,中央军委就讨论过军衔的问题。因为没有军衔,在作战中部队发生过扯皮现象——特别是部队协同作战时,在上级没有明确指定指挥官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其实,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我军就有过几次授衔的经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1939年5月30日,八路军总部颁发训令,规定全军军官实行军衔制。一二○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授予中将军衔。
但在评定过程中遇到不少矛盾,实际上,仅给八路军驻蒋管区办事处工作人员定了军衔。当时的王安娜是第一个获得我军少校军衔的外国女性。她1907年生于德国,曾获哲学博士学位,从1931年起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而两次入狱,1935年和一位在德国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共党员结婚,1936年来华,1939年4月奉周恩来之命到贵阳接受红十字会给八路军的医药品等物资。为其途中方便,周恩来任命其为八路军少校,发给一张军用通行证。
1942年4月24日,由于国民政府既不给中共军队武器装备,更不给发饷,中共中央从实际情况出发,决定这次军队定衔工作暂停。
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我国东北。随后,为协调中苏两军行动,便于工作,1945年9月16日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名义,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中将军衔,伍修权少将军衔,段子俊、莫春和上校军衔,并用中、俄两种文字写了任命书。这是一次临时性的授衔。
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停战协定”,双方承诺共建一个和平的国家。之后不久通过的“政协决议”中,规定了改编两党军队的内容。194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发布指示,决定“我军各级干部即须执行将校尉的正规制度”。随后,各部队作出了具体安排。例如新四军规定,军长、政委为上将军衔,副军长、副政委、参谋长为中将军衔……同年,为了便于解放军派往各地的军事调停处的代表与国民党的代表进行平等工作,再次进行了临时性授衔。例如,当时解放军驻沈阳代表饶漱石被授予中将军衔,驻本溪代表许光达、驻徐州代表韦国清等人被授予少将军衔,驻淮阳代表韩念龙、驻德州代表符浩被授予上校军衔。在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他们的军衔也就自动被取消了。
实行军衔制,是我们这支人民军队走向现代化正规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既是军事指挥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军队通行的惯例。
就在军队的领率机关积极筹备授衔工作时,朝鲜战争爆发,授衔工作暂时停顿。但在中朝军队协同作战中,朝鲜人民军有军衔,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却没有军衔,在确定指挥关系上出现了很多不便。1951年8月,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表示:“规定职务识别,在目前战斗中已感必要。”后来在与美军谈判过程中,军衔讲究对等,也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说到1955年授衔工作的准备情况,也应该说到来自苏联的影响,由于当时党和国家实行“一边倒”的方针,授衔准备工作自然也会向苏联靠拢。
讨论军衔的等级设置时,总政、总后、军务部和苏联顾问卡苏林等对军衔工作进行了研究,设计出一套方案,1952年com/so/11.html' target='_blank'>11月26日上报中央军委。初步计划军衔分6等20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三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四级……这个方案除准将外,基本与苏联的军衔一致。1953年,以上部门在充分考虑苏方意见,同时参考当时朝鲜的军衔制,并结合我军具体情况,拿出了第二套方案,即6等21级。
1953年末,中央军委召开了55天的高干会议,确定我国军队发展的总方针、总任务。彭德怀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军衔主要是确定每一个军人在队列中的地位和职权,以便按职责条令的规定,履行职权;同时又是国家给予军人的一种荣誉,以鼓励其在军队中的工作和上进心。”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同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我军采用世界通用的军衔体制。军衔设6等19级: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
人民军队的首次评衔,是一件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其繁杂的任务。
1953年2月17日,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军衔实施委员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萧华为副主任。3月7日,在军衔实施委员会下又成立“军衔审查研究组”,负责实施军衔制度的具体工作。为稳妥、慎重起见,3月9日,中央军委下达《关于评定军衔的步骤与范围问题的通知》,对原定实施军衔工作的计划步骤调整为3期,将军衔实施推迟到1954年3月底前完成。
对中将和少将军衔的评定,首先由各总部、各军区、各军兵种、各高级院校党委讨论提名,总干部部和总政治部对名单进行逐个审查和反复衡量,并在3月中旬的干部部长座谈会上交换意见,4月初又邀集各大单位首长对中将、少将名单作进一步的研究,然后于5月初将修订的名单呈报中央军委审查。经中央军委初步审定后,总干部部又将少将名单发给各大单位党委,再次征求意见。最后,中央军委于7月11日召开会议进行审查确定。
对于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具体确定,特别引人关注。
首先是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授什么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明确规定:对创建全国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全国人民武装力量革命战争、立有卓越功勋的最高统帅,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和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中央军委开了两天会,具体对授予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进行研究。在北京的中央军委委员彭德怀、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桓出席会议,陈毅和叶剑英因病、邓小平因事未出席。会议由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主持。经过充分研究讨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授予现任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元帅军衔。元帅军衔又分为两级:大元帅和元帅。16日,彭德怀、罗荣桓联名将所提名单和意见报告毛泽东。
据说,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摇摇手说:“我不当那个大元帅!”
此事在高层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会时,民主人士纷纷发言,认为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创建者,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中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应该给他们授衔授勋。毛泽东功劳最大,应该授予大元帅,授予3个一级勋章。有人提议要形成一个决议。主持会议的刘少奇(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知道毛泽东的态度,说还是不作结论为好。
一位留胡子的民主人士说:“我们人大作了决定,他有什么办法?”
刘少奇笑笑说:“人大可以作决定,但他是国家主席,要他签署命令才行啊!”“人大作了决定,国家主席就得签署命令。”
……
争论来争论去,刘少奇只好说:“你们不是经常可以见到毛主席吗?你们当面去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我们这次先不作决定。”
此后不久,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出席,邓小平、陈毅、彭真、聂荣臻、罗瑞卿、杨尚昆、宋任穷、陆定一等人列席。会议的议题之一是有关授予元帅军衔的问题。
毛泽东说:“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多不方便呀!”
毛泽东态度坚决,确实起到了表率作用。
也正是在那次会上,毛泽东对刘少奇说:“你也在部队搞过,你也应该评元帅!”刘少奇挥了挥手,说:“不要评了,我现在不在军队工作了。”
毛泽东又问周恩来和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
周恩来连连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邓小平笑笑说:“当什么元帅哟,早不带兵了。”
按照中央决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队干部原则上不授予现役军衔,考虑到历史情况和现实需要,有的人可以授予预备役军衔。陈毅和邓小平,除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与军事工作直接有关外,主要还是从事政府和党务工作。陈毅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在军队中都没有其他职务。按照这一原则,既可以给他们授予军衔也可以不授。
毛泽东又看看李先念、邓子恢、张鼎丞等人,很有几分幽默地说:“你们几位的大将军衔还要不要啊?”
李先念操着浓重的湖北口音说:“我没想过当大将,我也不要评大将。”
张鼎丞和邓子恢也直摆手:“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毛泽东说:“依我看呐,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为好。”
……
后来,中共中央书记处再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授予元帅军衔的问题。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杨尚昆、宋任穷列席会议。周恩来打电话给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谈了自己的意见,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周恩来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原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主持评衔工作的罗荣桓回到家里,对夫人林月琴说:“要给我元帅军衔,我不能接受。”他提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极诚恳的信,说:我参加革命时间比较短,对革命的贡献也很小,给我授元帅衔当之有愧,我恳请不要给我元帅军衔……
叶剑英是在外地得知他将被授予元帅军衔的。1月20日,他看到彭德怀、罗荣桓给毛泽东的报告后,在报告上写下了如下文字:“我诚恳请求,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这是历史的定评。”
装甲兵司令许光达是在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建军28周年的招待会后才知道自己要被授大将军衔的。回家以后,他把自己关进了书房。家人都觉得奇怪:大过节的,他是怎么回事?当夜,他给毛泽东和军委的其他同志写了报告,把自己和有关同志作了比较,然后郑重请求:给我授大将军衔高了,希望降为上将……
自然,也有个别同志自恃劳苦功高、资历深,认为应该得到更高的军衔和荣誉,而组织上给自己评的衔低了,甚至公开拿自己和经历相同的人攀比。有那么一位老同志,参加革命时间较长,功劳也的确不小,但进城后犯了错误,受到处分。他认为评衔是论功行赏的事情,期望值较高。当他知道自己只能评为中将的时候,心中愤愤不平,便给有关军委领导提意见……
毛泽东听到这些事,很不高兴,讽刺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罗荣桓亲自找这位老同志谈话,和他谈心,告诉他评他为中将是比较公正的,并且严肃指出他的问题。经过耐心细致地工作,他的思想通了。
授予元帅和大将军衔的名单经过反复权衡,多次调整,授予其他将级军衔的名单也经过了多次斟酌。9月15日,军衔实施委员会确定了《将级军衔名册》,先后经国务院副总理陈毅、陈云、邓小平审阅后,由彭德怀向周恩来总理呈报,请总理审阅批示。至此,评衔工作基本结束。
授衔怀仁堂
1955年9月27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在中南海举行了两场授衔活动。
14点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军衔授衔典礼在中南海紫光阁西边的国务院礼堂隆重举行。
典礼会场布置得庄重朴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典礼局局长余心清宣布授衔典礼开始,全体起立,军乐队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将官军衔的命令。接着,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的命令状,依次授予横站在主席台前的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张云逸9位在京将军,并与他们一一握手表示祝贺(徐海东因病在大连疗养,未参加大将授衔仪式)。在京的301名将官都在此授衔。
下午4时半,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停在了怀仁堂前的广场上。
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等先后进入怀仁堂的休息室。
“我们的总司令来喽!”陈毅大声道。
朱德健步走进休息室,双手抱拳,向大家致意。
“各位早来了!”
见大家站了起来,朱德忙说:“免礼了!免礼了!”
陈毅转过身,用浓重的四川口音问贺龙:“贺老总,你想没想过今天能当元帅呀?”
贺龙摸了摸他独特的一字形的黑髭须,沉思了一下说:“别说想当元帅,那时连打响的是第一枪也没想过呢!就是一心想把那一枪打好!”
贺龙的直率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叶挺要是还健在,能看到今天该多好啊!”聂荣臻的语调,充满了深情。
“要是叶挺还在,你们新四军就会出两个元帅。”
“如果新四军中有两个元帅的话,十大元帅中该是两个叶帅喽!”
……
这时,周恩来走进了休息室。
“我们的周副主席来了。”徐向前拱手相迎。
“我们的周副主席也应该授衔嘛!”贺龙真诚地说。
周恩来身穿灰色中山装,左手习惯性地弯在胸前。给人的印象总是那样随和,谦逊。他笑着摆了摆手,说:“我是政府工作人员,是为诸位元帅服务的,当好你们的后勤嘛!”
……
时针指到下午5时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彭真、李维汉、陈叔通、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李富春、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内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接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他的声音高昂而富有激情。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毛泽东站起身来,亲手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授予到场的元帅,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分别授予在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有功人员,在解放战争时期直接领导原国民党军队起义的有功人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有功人员,对和平解放西藏地区有功的人员。
授衔、授勋典礼在《胜利进行曲》的军乐声中宣告完成。秋天的中南海,傍晚很是迷人的。太阳的光芒从红彤彤的云朵的间隙散射出来,映照在墨绿色的水面上,似有无数片锦鳞在畅游;岸边垂柳依依,宛若仙境。元帅、将军们灿烂的笑脸和金光闪烁的勋章与这些景物交相辉映,使这个傍晚更加迷人。
怀仁堂北草坪上摆了一片木桌,木桌上又摆了丰富的冷餐和酒水。所有参加活动的人,都自拿碗碟,自己动手。
周恩来的祝酒词热烈而激动人心:“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胜利,为毛主席、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为元帅们、为将军们和所有荣获勋章的有功人员的健康而干杯!”
在一片欢呼声中,大家共同举起了酒杯,将无限的幸福一饮而尽。
尽人皆知共和国有十大元帅,而那天参加授衔典礼的只有7位,刘伯承、林彪、叶剑英没能参加这一典礼。刘伯承和林彪因为生病正在青岛疗养,叶剑英在大连组织抗登陆演习,所以他们未能参加北京怀仁堂的授衔。
我们今天看到的十大元帅标准照,刘伯承、林彪、叶剑英3位都是补拍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部主任、资深摄影记者李华同解放军画报社的柳成行一起去青岛为刘伯承、林彪拍摄了标准像;叶剑英的标准像拍摄,却无从考证。
国庆节过后,各大军区的授衔活动全面展开。10月13日,总干部部就各部队授衔授勋仪式问题请示中央军委,提出:“授予军衔与勋章仪式,除参加北京国庆节观礼的将官、校官以外,其余均尚未举行。我们建议:授予军官军衔及授予第一批勋章的仪式,均于今年10月和11月举行完毕。”
从10月22日起,各大军区分别在北京、南京、兰州、成都、广州、武汉、沈阳等地举行了授衔活动。南京由刘伯承元帅主持,成都、兰州由贺龙元帅主持,北京由聂荣臻元帅主持,沈阳由叶剑英元帅主持,武汉由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主持。由他们代表毛泽东主席授予勋章,代表周恩来总理授予将官军衔,代表国防部长彭德怀授予校官、尉官军衔。解放军总部以及海军、空军、公安军、防空军、装甲兵、炮兵、工程兵、铁道兵的校尉级军官授衔典礼,由国防部副部长黄克诚大将代表国防部长彭德怀主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首次授衔仪式,居然还在国外举行过——
那时,我们有些高级将领被派到国外去学习、工作,授衔仪式只能在国外举行。曾经担任海军副司令的方强将军,当时正在苏联海军最高学府伏罗希洛夫海军指挥学院学习。他曾经有如下的回忆:
1956年2月13日,我同时接到了两个请柬: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处的,上面写着:“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及国防部长命令,订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三日十七时在列宁格勒军官之家举行授勋授衔典礼,由聂荣臻元帅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总理及国防部长,分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以勋章,及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以将官、校官、尉官军衔。请届时参加接受军衔。”另一个请柬是聂荣臻元帅署名的请柬,上面写着:“订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三日十九时在列宁格勒军官之家举行庆祝授勋、授衔酒会。请届时光临。” 2月13日下午,上完最后一节课,我们开始整装,擦亮皮鞋,换上中国式的军衔服,乘车前往列宁格勒军官之家,接受党、国家和人民授予我的军衔。
永载史册的授衔之“最”
1955年的开国将帅授衔,已经载入史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这次授衔,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创造了军史上的若干个“唯一”——
世界上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恐怕没有哪支军队会一次授予12位因战争而致残的军人将帅衔。
他们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眼睛伤残的元帅刘伯承,独臂上将彭绍辉、贺炳炎,独臂中将余秋里、晏福生,独腿中将钟赤兵,独臂少将童炎生、左齐、彭清云、陈波、苏鲁,独脚少将谢良。
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每个人身上都彰显着钢铁的意志。战斗中一颗子弹射入刘伯承的颅顶,又从右眼眶飞出,当他被送到一所教会医院时,德籍医生要给他做全麻手术,刘伯承知道全麻会影响大脑,要求医生坚决不用麻醉……在长达3个小时的手术中,刘伯承始终未呻吟一声。德国大夫说:这简直是军神!
世界上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恐怕没有哪支军队会一次授予37位少数民族将军军衔。
他们的名字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粟裕大将(侗族)、乌兰夫上将(蒙古族)、韦国清上将(壮族)、赛福鼎·艾则孜中将(维吾尔族)、阿沛·阿旺晋美中将(藏族)、廖汉生中将(土家族)、冼恒汉中将(壮族)、万毅中将(满族)、韦杰中将(壮族)、覃健中将(壮族)、朵噶·彭措饶杰中将(藏族)、丁秋生中将(满族)……
世界上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恐怕没有哪支军队会在一次授衔中给15位起义将领授衔。
这些高级将领,抱着从戎报国的志向,曾在国民党军队中效力,有的曾与人民军队直接交战。在关键时刻,他们顺应潮流,深明大义,毅然弃暗投明,成为了爱国起义者。他们中有上将董其武(原国民党西北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9月在绥远起义)、陈明仁(原国民党华中“剿总”副总司令,1949年8月在长沙起义)、陶峙岳(原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1949年在新疆起义),有中将孔从周(原国民党陆军三十八军副军长,1946年5月在巩县起义,后任郑州市警备区司令、高级炮校校长、炮兵副司令等)、曾泽生(原国民党第一兵团副司令,1948年10月在长春起义,后任解放军四野第五十军军长,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韩练成(原国民党海南岛防卫司令官,1948年10月脱离国民党军而参加解放军,后任西北军区副参谋长、军科院战史研究部部长等职)等。
这次授衔中,还有归侨将军和外籍将军。
最著名的华侨将军是菲律宾归侨叶飞上将。此外,还有新马归侨庄田中将和卢胜中将、吴克之少将、陈青山少将,澳大利亚归侨曾生少将,印尼归侨叶松盛少将等。
在授衔的将军中,唯一的外国人是越南河内籍的洪水(京族)。他于1925年到中国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江游击队从事政治工作,参加了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1954年任中央军委训练总监部《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1955年,他开始被定为正师级少将。后来,周恩来将他的情况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立即指示,洪水是黄埔时期参加军队的,至少应定正军级少将军衔。
1955年授衔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第一位女将军——李贞。
在中南海,周恩来把少将军衔的命令状授予李贞时,对她说,“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现在说来都非常传奇,李贞1908年生于浏阳县一个贫农家庭,6岁当童养媳。18岁那年,她带头剪掉辫子,参加了支援北伐军的活动。1927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她当过浏阳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妇女部长和赤卫军政委、妇女团政委、红六军团和湘鄂川黔军区组织部部长等职,参加了秋收起义、湘赣和湘鄂川黔根据地反“围剿”斗争。红军长征中,她是红二方面军英勇顽强的女将。她的两个小孩都夭折了。抗日战争中,她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历任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组织部组织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她任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保卫延安和解放大西北等重大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她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在朝鲜的战火中度过了近3年的时间。回国后,她任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57年,她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为军队法制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
点击进入专题: 解放军建军九十三周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