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隐形战机,也有隐形能力?
很多网友看到标题之后第一反应是不是乌龙搞错了,没错,虽然三代半战机的隐形效果和全面(全频谱)隐形的四代机和隐形轰炸机相比差了几个数量级,但和没有采用隐形措施的同类想相比,具有小得多的雷达散射面积(以下简称RCS)。
歼-10B和歼-10C,堪称是国产三代半战机中第一种全面贯彻了隐形设计理念的战机。这并不奇怪,歼-10B是2008年12月首飞的,比起采用全面隐形设计的国产第四代战机——歼-20的验证机(2011年1月)只早了1年多时间,同为成飞所设计,两者很可能共用了部分隐形设计思路。
▲歼-10C
根据各国权威的研究发现,作战飞机在头部方向上的雷达散射源主要集中在3个地方。第一是进气道,涡扇发动机叶片暴露在外,会显著增加本机的RCS值,第二是雷达罩内的雷达天线,第三是战机的座舱。
此外,网友讨论很多的一个地方是鸭翼。但是西北工业大学一则权威论文则指出,计算结果表明,鸭翼偏转会显着增大飞机头向RCS,影响飞机隐身性能,也就说,鸭翼如果在水平状态,它的RCS值表现和主翼是一样的。
而歼-10B和歼-10C的隐形设计,正是围绕这三大雷达散射源来做的。
第一个做法就是使用了DSI“蚌式”进气道,这种进气道只有中美两国掌握,主要好处是取消附面层隔道,降低数百公斤重量,另一个附带好处,其鼓包恰好对发动机风扇叶片产生遮蔽,在歼-10不大的机身中巧妙起到了隐形战机S形进气道的作用。
▲歼-10B的DSI进气道和鸭翼遮蔽措施细节
另外两个工作是围绕座舱和雷达罩。前者采用了镀膜玻璃座舱盖,抑制座舱形成的雷达反射“腔室效应”,这一点可以在歼-10B和歼-10C的近距离照片中体现,另一个是采用了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本身就属于低可截获(LO)雷达,这是相控阵雷达天生的优势。
▲歼-10B
最后一点是对鸭翼的处理。细心观察之后可以发现,歼-10A型战机有一个电子战鼓包在座舱侧下方,在歼-10B和歼-10C上已经改为了三角形,而且恰好就放在了鸭翼的前方,这对鸭翼偏转时产生了很好的遮蔽作用,这可能是借鉴了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战斗机的经验。
▲歼-10B的镀膜座舱盖
从这几点看来,歼-10B和歼-10C有着精心设计的隐形细节,虽然比起全隐形战机还是有较大差距,但在三代机之间的空战时可大大降低对方的雷达截获面积,这或许是前一段“金头盔”比赛中,频频传出歼-10B巨大优势的原因所在。(作者署名:乌龙防务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