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老照片 再现黎民百姓的贫穷生活
本组展现晚清社会生活真实景象的老照片,来自“班尼斯特家族的收藏”(Banister Family Collection)。威廉姆·班尼斯特曾是晚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这些照片的拍摄者不详,再现了晚清百姓贫穷落后的生活。
晚清街头卖小吃的流动摊贩。
残疾人。
一个残疾人,他可能因为麻风病失去双足。这个四面透风的草棚,就是他的“家”了,看了让人心酸。清朝有一套救荒济贫的制度,但在王朝末年,社会经济凋敝,那些保障制度的功能越来越弱化。
两男子用土法缓解疼痛。
这些收入不高的人群,为了尽量减少花销,有点小病小灾的就不去请大夫了,用民间的土法缓解病痛,其实能起多大作用很难说。小病扛着,大病才求医。
街头艺人。
正在休息的街头艺人,他胸前的布袋里装着一只猴子。走街串巷的街头艺人,表演耍猴、吞剑、胸口碎大石等绝活,以此从观众那里讨几个铜板。从古代一直到晚清,人们的娱乐方式很有限,这些街头表演也调剂了人们的生活。
路边的土地庙。
路边的土地庙,敬奉土地公、土地婆。庙门的对联写着:“噫敬我二老,好赐你三多。”“三多”指多福、多寿、多男子。里面还有一副歌颂土地公、土地婆的对联:“公公一方公道,婆婆好片婆心。”另外,有的地方只敬奉土地公,不敬奉土地婆。
卖肉的商贩。
晚清在科技、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正在近代化,但这些变化主要在城市以及城市的中上阶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城市的贫民阶层之中,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依然得到保持。
在村子周围闲逛的儿童。
儿童的教育以家庭承担为主。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官府设置了一套有蒙养院、小学、中学的教育体系,但是学校数量太少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所以,晚清民国时期农村的识字率一直很低。
长沙,烈日下的挑夫。
在“洋务运动”、“求强求富”的口号下,晚清出现了兵工厂、造船厂、缫丝厂等近代化工业,但其经济的主流,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绝大多数少地、失地的农民,并没有转化成产业工人,只能在城市做像挑夫这样的苦工,或者做些小买卖。
正在举行的葬礼,场面有点大。
清政府为保障农民生活做了一些努力,比如禁鸦片烟祸、修水利、发展经济作物等,主要目的还是尽量避免饥寒,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正在休息的搬运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