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5月12日这一天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心中的痛,2008年5月12日,度过一场雪灾的中国人都在期待着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期待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真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绽开新的生机,而灾难,总是突如其然。
地震发生后,进出灾区的陆路水路均被切断,唯一能够进出的只有空中通道,在空军派空降兵不畏生死地跳伞进入灾区后,中国陆军航空兵派出直升机飞入灾区,送去一批批救灾物资和医疗抢险人员,又把灾区无条件救治的伤员和重要设施带出来。5月31日,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所属的一架米-171直升机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执行救灾任务时,因地理环境复杂和气候突变而撞山失事,5名机组人员和机上10名群众全部遇难。
在陆航部队中,相比性能优越而数量不足的美制“黑鹰”通用直升机,和性能不足的直8直升机,陆航大量装备的俄制米-17系列中型运输直升机才是此次抗震救灾的主力。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在建国后,才从苏联进口米-4直升机,实现国产化后称为直-5。中苏断交后,中国再也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新的直升机技术。
1980年后,与西方国家关系逐渐正常化,从法国进口“超黄蜂”通用直升机,实现国产化后称为直-8,陆航对直-8的高原性能不甚满意,后又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进口S-70直升机也就是美军UH-60“黑鹰”的民用版,性能完全满足陆军航空兵在高原活动所需,可惜因为政治原因没能继续进口。
1991年,中国在考察谈判后,引进喀山工厂生产的24架米-17,算是对70年代引进的少量米-8的补充,在之后数十年间,中国一共购买了多达上百架米-17系列,其中米-171E1型在改进后,已基本可以在4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区域飞行,也可以算对“黑鹰”数量不足的弥补。
米-17算是米-8的改进型,北约给予米-8的代号是“河马”,听起来很笨拙,不过北约贬低苏制装备也不是新鲜事了。
虽然米-17实在不算综合性能很好的直升机,不过对于急需相似装备的中国陆航来说,有就比没有强,何况米-17作为通用直升机,改装能力很强,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任务,在武直10和武直19这样的专用武装直升机出现前,米-17经常在机身两侧挂上几个火箭巢充当武装直升机,在历次演习中充当武装直升机的角色,迄今为止已发展出近20个型号,涵盖几乎所有的任务类型。
在汶川地震后,中国开始真正认识到直升机尤其是双发中型通用直升机的意义,尤其是疏通唐家山堰塞湖时,只能靠一架米-26“光环”将急需的工程设备一台一台吊运上去,效率之低简直令人心痛。
近年来,中国在直升机发展上的成果有目共睹,AC-313,直-20,与俄罗斯和欧盟都签订了共同发展通用直升机的协议,将来中国陆军航空兵将不再只能使用米-17这头“老河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