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1月11日,对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中国自行研制的国产第四代隐形战斗机歼-20完成了历史性首飞,这让中国成为了全世界第3个试飞、第2个装备第四代隐形战斗机的国家,在大家印象中,能玩转这种航空工业最高等级产品的只有中美俄,其实在历史上,德国也曾认真研究过隐形战斗机,但迫于外界尤其是美国压力,只能放弃。
图片:歼-20
1988年11月10日,美国助理国防部长J。丹尼尔·霍华德在五角大楼向在场无数媒体展示了一张细节不详的模糊照片,证实了美国空军此时已装备世界上第一种隐形战斗机——F-117“夜鹰”,而殊不知,在大西洋彼岸的德国,当时的联邦德国在1年前,刚刚取消了一种与“夜鹰”类似的隐形战斗机,也就是“萤火虫”战斗机项目。
图片:F-117
上世纪70年代末,基于雷达散射原理的隐形技术,让美国如获珍宝,而科技发达的德国也偷偷的研究这一技术。
当时,德国主要的航空航天企业,二战中德制战机主要厂商之一——梅塞施密特的战后传人——MBB(Messerschmitt-B?lkow-Blohm)公司就在1981年,获得德国空军的合同,启动了代号“萤火虫”(Lampyridae)的战机项目。
图片:“萤火虫”三视图
这一项目又名中程导弹战斗机(MRMF)。在隐形原理上,“萤火虫”从后来披露的风洞模型来看,和“夜鹰”一样属于多面体外形的隐形战斗机,不过和主打对地攻击为主的“夜鹰”不同,“萤火虫”将是一种侧重中距拦射能力的制空战斗机,利用出色的正面隐形能力,在视距外打击敌(主要是苏东集团)非隐形战斗机,定位上更符合德国空军的需求。
图片:保存至今的“萤火虫”风洞模型
“萤火虫”的体形比较小,气动布局上和“夜鹰”有很多不同。比如它采用了无尾三角翼、单垂尾和腹部进气布局,从风洞模型来看,它的座舱和前机身完美融合,反正设计上“萤火虫”是放弃狗斗能力的,MBB前项目负责人Gerhard Lobert博士事后披露,“萤火虫”的RCS(雷达反射截面积)比F-117要低一倍。
图片:采用腹部进气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萤火虫”项目在MBB公司步入快车道。先后制造了一个1:3.5比例的低速模型和一个1:20比例的跨音速模型,还制造了一个3:4比例带有驾驶舱的“载人”模型,作为飞行模拟器验证座舱仪表、航电合理性,所有模型在德国和荷兰的风洞里进行了大量的测试。
图片:最接近原型机的载人模型
然而,纸包不住火,跑得很快的西方记者很快把这事捅了出来,惊动了美国。1987年,德国不得不承认“萤火虫”项目存在,同年,美国空军一个代表团来到MBB公司,第一次见到了“萤火虫”的风洞模型,并且亲自体验了其大比例载人模拟器。
图片:航空爱好者绘制的萤火虫装备后的英姿
随后,德国政府莫名其妙的取消了这个已经距离制造原型机一步之遥的隐形战斗机项目,风洞模型等一切和“萤火虫”相关的实物,被保留在MBB公司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奥托布伦的总装厂一个封闭区域,从此,“萤火虫”的一切都停摆了,按理说,它应该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完成首飞。
美国并没有对此事发表评论,但外界普遍认为,作为“占领国”的美国,对德国施加压力是“萤火虫”项目黄了最大的推手。毕竟随后不久,“夜鹰”公开,并在1989年在中北美洲的入侵行动中首次参战,奠定了第一种隐形战斗机不可撼动的地位,而“萤火虫”,现在又有几个人知道呢?(作者:乌龙防务评论 微信公众号:wulongfangwu1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