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署名:微信号扬基帧察站)
自打上回绕岛以来,关于绕岛过程中两岸空中力量的电子战“斗法”就成为网上不胫而走的诸多小道消息之一。其实在那次绕岛中,“斗法”本身的技术细节并无太多新意,更多是“火力侦察”式的试探,距离拿出“看家本领”还远着呢。
比如已经交付评估中心,开始与“三剑客”合练的歼-16电子战型(图为微波暗室测试模型,注意翼下挂载的干扰吊舱),肯定没去
真正让人叫绝的是,是事先完全不知情的各军种单位能够在一声令下后极短时间内,就在台岛东南海面进行了“米秒不差”的“快闪”式演习;这种已经显露几分真正“冷启动”架势的本事,正是这次军改为我军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
海上值班舰艇闻令而动、“一日往返”等等细节,说明经过将近一年的“蛰伏”后的绕岛,看似“昨日重现”,其实内涵已经更加丰富
当然在这类事件中,制造“复杂电磁环境”的主角还是值得一说的,那就是老而弥坚的“高新三号”——运-8G(或称运干-8,总装代号K/JYG8B)远距离支援干扰飞机。
该机也是“御用摄影师”的“影集”里的常客
在运干-8之前,空军能称得上大型干扰机的只有图-4电子干扰机和轰-6电子干扰机。前者于1977年在5702厂完成改装,共改装3架,由于当时国产干扰设备性能较为单一,为了干扰不同类型的雷达,需要装备不同种类的设备才行,这就使得图-4电子干扰机装备了多达15种电子干扰设备。
这类老飞机上新老设备共存,必然会带来让人头疼的电磁兼容问题
饶是如此,受限于平台老旧,特别是飞行速度完全无法与轰-6编队的问题,图-4电子干扰机的试验并不太成功。空军曾试验过由图-4电子干扰机先行起飞,在护航战斗机的掩护下制造“干扰走廊”,轰炸机群紧随其后进入攻击的战术。但这种战术需要极高的配合准确率,容错率太低,实用价值并不高。
而1980年12月轰-6电子干扰机(一般称轰-6干扰)首飞时,国内对航空电子干扰的理解已经有所提升。为了提升电磁兼容性,轰-6干扰在机翼下方携带了国产第一代电子干扰吊舱,内有两部用于制造“雪花点”的962型杂波干扰机(可对空可对地),还有两部用于制造假目标的回答式干扰机(953型和954型),弹舱内则有两部针对不同波长雷达的箔条投放器。
轰-6干扰的01架样机,可以看到该机翼下的吊舱,注意该机仍然保留了自卫炮塔和机头右侧的航炮
两架轰-6(干扰)1984年交付空军后,长期与部队现役的轰-6甲混编训练。除了受吊舱的影响,该机要保持无抖振的正常巡航,飞行高度需要比后者低一些之外,其他指标均符合设计技术要求。但由于当时空军尚无轰-6H这样的导弹轰炸机,轰炸机群仍然只能执行临空轰炸任务;这使得在面对实力较强的对手时,即使有电子干扰机伴随,起到的效果也不是很大。
如今大型轰炸机临空投弹,也就是对付那些手里除了便携弹和双23,实在趁不起别的玩意的对手了
尽管这样,等到两架轰-6干扰在本世纪初退役停飞时,空军也积累了一些这类飞机的使用经验,足以使用机内空间更大的运-8平台搞点事情了。和主要用于给轰炸机编队做自卫干扰的两位前辈不同,运干-8研制伊始就定位于单独执行远距离区域干扰任务。
作为空军主抓研制的型号,运干-8的试飞流程也比较与众不同。陕飞公司生产了一架没有加装设备的运-8平台机,转场交付空军第一试验训练基地后,由空军院所在当地完成全套任务系统和机载设备的加改装,并于2004年11月首飞。在试训基地完成第一阶段试飞后,运干-8再转场回到陕飞进行后续调整试飞。
试飞期间的运干-8,由于机体侧面大型干扰天线的关系,该机又被军迷戏称为“腮腺炎”
不过由于该机试飞之际,正值人民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考虑战备需要,为现有机型全面更换了敌我识别系统,导致研制时仍使用上一代敌我识别系统的运干-8又额外花了一些时间改装,以提升敌我识别应答功能。另外考虑到金属螺旋桨工作时其盘面的干扰,使得涡桨布局平台实在不便于在翼下布置电子战吊舱,这就使得机载干扰设备功率较大的运干-8,全机电磁兼容性尚存在一些问题。
在初步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运干-8于2007年交付部队使用,并于200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机很快就在体系对抗中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例如在早期的“红剑”演习中,由于当时多型主战装备的抗干扰性能不足,导演部甚至还规定在某些场景下运干-8的参演数量不得多于X架。
由于平台成熟便宜,部队需求量大,运干-8的生产一直持续到“高新11号”定型装备前不久,也是老运-8特种机平台中比较“长寿”的一款
而在这类演习中,运干-8也逐渐形成了多种较为成熟的战法。例如通过双机协同,多波束全面覆盖的方式弥补机载干扰设备干扰角度的限制,对“敌”预警机和地导系统照射雷达这类采用相控阵原理的先进大型雷达实施连续干扰压制的战法,就让对手非常头疼——很显然,连这种稍微高级一点的打法及其细节,那都不会在绕岛时候暴露给对手的。
当然,在绕岛中经常演练的歼击机对运干-8的护航协同,在实战中必然也会出现。尽管在演习中,拥有干扰机的一方总会将运干-8放在远离对手红旗-9/S-300系列远程地空导弹系统打击范围之外,并且会派出战机掩护;但即使明知有陷阱,对手仍然不惜使用高性能歼击机冒险“偷袭”干扰机的戏码,几乎在每次对抗中都会上演,使得双方的攻防斗法进一步升级。
“明知是陷阱,俺也要捅你几个窟窿再走人”
然而尽管大漠深处的演习场看上去正越来越接近真正的战场,但运-8平台的飞行性能,特别是其抗结冰性能较差,容易发生事故的问题,在这个气候干旱少雨的地方却也被完美回避了。在真实敌情活动频繁,气候复杂的东南沿海方向,遭遇低温易结冰天气时,运-8系列特种飞机还能发挥出演习场上的全部威力吗?
气象保障问题,是空军百年来的作战使用历史上一个长期无法回避的课题
目前,基于运-9平台的第二代远距离支援干扰飞机“高新11号”已经服役,其在电子设备侦察精度、干扰频带带宽、干扰功率和样式,改善电磁兼容性等方面相比运干-8又有了跨代式的全面提升,机翼除冰系统也有改进。
参与演习的“高新11号”,该机已经被认为是机群突防时必不可少的“压制伴侣”
但受限于平台,“高新11号”平尾的抗结冰性能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想确保飞行安全,机组的全神贯注仍然不可或缺。要想让我军特种机机队真正能够全天候作战,飞得更远,性能更好的大飞机平台仍旧是我们的刚需所在。
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师近期服役的“高新11号”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