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句话,说是你的对手成就了你。这句话放在苏联陆军装甲部队身上真是无比贴切,二战爆发前苏军装甲兵虽说远比英法更受重视,但始终徘徊在十字路口,正是有了德军装甲兵这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对手,苏军装甲兵才能在数年间飞速发展,从装备到训练再到战术,而二战后成为世界上作战经验最丰富的装甲部队。
战后苏军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并结合未来可能战场的地势、天气和潜在对手的分析之后,认为装甲兵在取得质量优势的同时,还应尽量谋求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在这一战术思想的推动下,苏联主战坦克从T-54/55到T-62,最终于1971年服役了被称为最适合苏联陆军的T-72主战坦克。
T-72可谓是苏联这个重工生产机器最恐怖的产物,也是无数同时代西方装甲兵的噩梦。在T-72服役初期,西方没有任何一种坦克炮可以击穿T-72的正面装甲,也没有任何一种坦克的装甲能扛得住T-72那125毫米坦克炮的,更不用说那如海一般的数量。可以说无论质量还是数量,T-72都给西方带去长达20年的惶恐不安。
但实际情况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T-72实际上是苏联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应付差事的作品。当时因为应用大量新技术的T-64不成熟,价格也居高不下,装备几个师以后就没了下文,而军方的需求又极为迫切,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只能在新一代坦克基础上,加了一些T-64上比较成熟的技术,从而打造出了T-72这款在性能和数量上达到相对平衡的产物。
苏联一向信奉“口径既正义”,所以在西方刚开始换装44倍身管口径的120毫米坦克炮的时候,苏联人就给T-72装上了48倍身管口径的2A46型125毫米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1000米内击穿400毫米均质钢甲;发射BK14M尾翼稳定破甲弹时可在1000米内击穿500毫米装甲,而且采用自动装弹机,火力密度更高,只是观瞄装置使用了已经落后的红外夜视仪,探测距离不到1000米,野战能力较差。
苏联人在装甲方面也煞费苦心,给T-72正面装上了复合装甲,也就是在装甲钢板内加入其他材料如陶瓷等,能够有效抵御各种击穿和碎甲效果,但为了减重,两侧和后方的防御相对薄弱,为此专门研发了外挂式反应装甲,也算亡羊补牢了。
就像沿袭了苏式坦克一贯的火力和机动优点一样,T-72还传承了苏式坦克一向对乘员保护不到位的劣势,尤其是没有弹药隔离舱,供弹装置就在乘员座位下方,一旦被击穿有很大概率会引燃弹药,往往在乘员没来得及有反应之前,弹药就会殉爆,继而出现炮塔被掀飞,坦克被“斩首”的惨状。
但T-72的结构简单,价格也低,因此苏联解体后T-72的生产也在继续,直到2006年俄罗斯宣布停产T-72时,苏/俄一共生产了2.5万辆T-72,捷克、波兰、罗马尼亚等授权生产了约1万辆,装备和使用T-72的国家多达34个,可以被视为一种比较成功的准三代坦克。
从苏联陆军的定位来看,T-72是为了以绝对数量压倒对手,而不是在单挑战中一骑当千,故T-72应在T-64或T-80打开突破口之后,以滚滚铁流的方式彻底碾压北约的防线。这个战术在冷战中期还是有前景的,但T-72生不逢时。
进入21世纪后,T-72各项技术指标均已落后,装备T-72的国家在财政压力之下只能对各自的T-72进行改造升级,俄罗斯自己作为T-72的发源地,自然更少不了大规模技术改进,但终究限于T-72本身的局限和俄罗斯的实力,T-72已经不可避免地落后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