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在英吉利海峡附近水域,英法两国爆发了一场冲突,史称“扇贝战争”。起因是5艘英国渔船在法国北部塞内湾公海捕捞扇贝,遭到约40艘法国渔船的围堵,双方渔民相互叫骂、投掷石块、烟雾弹甚至驾船冲撞,最终势单力薄的英国人撤退,所幸并未造成人员伤亡。9月5日,双方在经过磋商后同意达成谅解,具体细节将在9月7日在巴黎进行最终议定。
本来这只能算是两国渔民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不算多大的事,更用不着上升到国际纠纷,但9月5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称,英国皇家海军前参谋长阿兰·韦斯特发表声明承认,因捕捞扇贝而引发的与法国的冲突表明,英国现在海军舰艇严重不足,以至于连专属经济区都无法保护,而如果退欧成功,这一现象势必更加严重。
根据公开资料,截止2018年1月,英国皇家海军现役水面舰艇只有1艘航母、2艘两栖战舰艇、6艘45型驱逐舰和13艘23型护卫舰,此外还有4艘巡逻舰。更尴尬的是,即使只有这二十多条,还一边要应付北约任务,一边面临零部件供应不上的难题——从曾经的“海上霸主”,到今天连专属经济区都保不住,大英帝国上演了一出活生生的《帝国衰落史》。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海军完全夺取了海上霸权,成为真正的海上霸主。尤其是1815~1885年间,皇家海军的实力相当于“其他三个或四个海军强国的总和”,其霸主地位之稳固,全球无人能挑战。以1850年前后为例,皇家海军在大西洋拥有1000门舰炮,在地中海拥有800门,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拥有300门,超过欧洲各国海军的总和;1870年英国海军军费支出为980万英镑,德国、法国、意大利、沙俄、奥匈帝国总共才有1282万英镑。
即使这样英国也不满足。1888年,英国制定了海军发展的“五年计划”:决定在五年内投入2150万英镑建造10艘战列舰,42艘巡洋舰和18艘鱼雷艇。次年3月,汉密尔顿在议会下院称,“海军的建设将到达这样一个规模,即至少与其他任意两个国家海军力量的总和相当”,这就是著名的“两强标准”。
1904年,英国皇家海军舰艇总数超过600艘,主要集中在地中海,12艘战列舰为主力;本土海域有一支本土舰队和一支海峡舰队,各有8艘战列舰;远东则留有一支5艘战列舰为主力的远东舰队。1906年“无畏”级战列舰诞生后,英国迅速投入大量资源,至1913年共建造了31艘无畏舰,其中1912年开建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还是第一批装备380毫米主炮和燃油发动机的战列舰。
1918年英国皇家海军舰艇达到807艘,包括4艘航母、70艘战列舰、143艘巡洋舰、443艘驱护舰、147艘潜艇,是现在英国皇家海军的25倍以上。但经过一战的损失,英国也无力维持绝对优势,1921年签订《五国海军条约》后,皇家海军就彻底没了出息,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英国皇家海军总共才有150艘舰艇。
二战则夺去了皇家海军最后一丝元气,著名的海军基地和舰艇制造中心朴茨茅斯港得到德国空军的“重点照顾”,在整个战争期间共遭到67次大规模空袭,落下炸弹超过6.5万枚,伤亡3000人以上。
二战结束后英国海上力量也迎来“诸神的黄昏”。从1950年开始,皇家海军的军舰数量就一路下滑,连一点反弹的意思都没有,与美苏在冷战时期的暴涨和中国21世纪的“暴兵”形成鲜明对此。看来在风光三百年之后,英国终于要缩回那几个小岛子上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