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国自己宣布对737MAX系列停飞,并且关闭了领空,等于卖给外国的这个系列飞机,也不能飞他家的本土了。这个过程无疑是颇为戏剧化的。除了狠狠的抽了FAA和事件始作俑者的某公司,也在全世界好好的显示出:谁是真正在为民众的生命安全着想,谁是在全球现眼的跳梁小丑!无论怎么说,这个事件还刚刚开头。虽然大多数人的记忆力不过几个月,但是没人和自己的身家性命过不去。经过这起事件,某公司和他背后的发证机构,甚至所谓技术领先全球的超级大国形象,都会受到相当的影响。不过这属于他们自身深层次的负面问题的长期积累。说句不好听,这就是垄断资本只顾利润而草菅人命。最终弄的不可收拾,也完全是咎由自取,这个谁也帮不了他。不过目前还有更现实的问题需要关心。这就是这种破飞机,全球已经实际卖出去了350架,那么这350架可以退货吗?
若不给退货,别人的咱管不了,那么现在某方的各大航空公司,已经在使用的96架怎么办?先不说这些让人心生厌恶的技术BUG会不会扩散到其他机型。就是仅仅这个系列,今后谁还敢乘坐!现在根据专业的说法,某公司最多在短时间内另外写一套程序,代替目前致命的MCAS。但谁又能确保这套新写的飞控,不是另外一群二把刀师傅新编的?即使强压机头的问题解决了,谁又能保证这个整体气动设计非常出格的所谓新飞机,不会又出现机头上扬失速?或者再出现这个或者那个传感器再失效的问题。现在经常坐飞机的旅客已经普遍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习惯,就是提前看看自己订的航班到底是什么飞机执行,若再看到737MAX,会怎么想?是否有一种悲壮感?这恐怕是某公司再给十个软件补丁,也换不回的全球信任。万一这个机型再出现一次不测事件,谁能负担的起这个巨大的责任?
说到底,737MAX这个飞机型号,已经整体信誉扫地,全球乘客自然会用脚投票。这也是连超级大国都无法向本国全民交代的问题,最终也只能全面停飞甚至对其关闭了领空。这个机型的后续几千架还没出厂的订单,估计敢要的客户也不多了。更关键的,现在的机型给退货不?这无法运营的损失谁给赔偿?现在看来,答案明显是坚决不退!赔偿没有!不服到他家里打官司!到他家打官司?谁能赢?
实际上当今全球各大大小小的航空公司运行的客机,产权形式非常复杂,非专业人士没有多少能说的清楚的。目前的局面是,全球大的飞机厂商就是这两家,而全球航空公司有上千家,运行的飞机上万。表面上看,现在运行的客机大体可以分为出售和租赁两种,实际上真正完全出售的客机非常少,除非是财力雄厚的大航空公司,或者家里有矿的真土豪。会完全把飞机买下来。直到退役也把飞机留在家里。而大多数普通航空公司的所谓购买,事实上是变相长期租赁。当飞机飞到一定的年限,还要退还给飞机公司,让他们再倒卖二手或者当货运飞机。甚至还要附加一大堆的特殊条款,比如不能自己大修,不能用于合同以外的目的,特别是军用等等。而所谓购买飞机的航空公司,大多数也不是直接把飞机款全部打给两家生产厂,而一般都有中间过渡商。购机款也是边赚钱边付款。拖得时间非常长。
至于占当今全球还在运行飞机的45%以上的租赁飞机,情况则更复杂。主要有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从租赁范围又分为干租和湿租;从出租人的融资来源和付款对象划分:转租和售后回租等。所谓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一般是资金雄厚的银行或者保险公司)购买承租人(航空公司)选定飞机,享受飞机所有权,并在一定期限内将飞机出租给承租人有偿使用。这是航空公司使用的基本租机方式。
经营租赁:是以提供飞机短期使用权为特征的租赁形式。出租人(租赁公司)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通用性较强的飞机,在一定的期限内供承租人(航空公司)选择租用,以回收投资成本和风险报酬。这种租赁方式有可分为湿租和干租。
干租:航空运输企业将飞机在约定的时间内出租给他人使用,出租方只提供飞机,不承担运输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收取固定租赁费,机组人员、维修、保险及备件等均由承租方自己解决。湿租:是相对干租而言的。湿租要求航空公司不仅要提供飞机,还要提供相应的机组人员、机务维修人员、保险及备件,以提供飞行服务。
看到这些复杂的条款,就知道一个全球性的市场被垄断了是多么的可怕,人家仅仅靠各种条条框框就能把全球用户都绕进去。所谓店大欺客,就是这样。说到底,自家的C系列飞起来和用起来才放心,再等5年太长,需要只争朝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