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欧美人士津津乐道于越南获得了“天赐良机”。总部位于纽约的“美国亚洲协会”鼓吹所谓的“越南优势”,即在经济寒冬之中,越南是该区域少有的亮点,也是投资者理想的避风港,许多公司已经将业务转移到这里。
为了规避被经贸大战波及,把加工厂转移到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似乎是个可行之策。2018年12月,鸿海公司计划把手机组装生产线搬到河内,越方也确认了这个消息。
而很多权威媒体的看法与“美国亚洲协会”相反,尽管争端在升级,但美国企业并未像白宫所期待的那样大量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撤离。在人为的壁垒和不断扩大的市场之间,西方企业的首要目标依然是市场占有率。截至目前,430多家美国公司里只有10多家正在考虑前往东南亚。美国商会也强调,虽然为了降低成本会寻求多元化的组装地和生产来源,但不会因为一点风吹草动就离开最有吸引力的市场。实际上,很多欧美企业将低附加值的高污染加工厂搬到了越南或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越南从2016年开始发展纺织品、服装、鞋类、汽车组装等产业,出口额达到数千亿美元,如今已经对这些感到厌倦。越南意识到这种分工调整的局限性,不甘心只接收过剩产能和过时技术。河内方面确立了“工业4.0”方针,计划从2025年到2030年集中引进高新技术,提升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摆脱为别国代工的角色。
前不久,越方公布了本国GDP增长率为7.08%。可“越南速度”犹如华美的袍,内里都是虱子。举例来说,河内地铁工程弊案丛生,存在重大质量问题,从2007年开工至今仍然进展缓慢。而由于越方缺乏管理经验、验收缓慢等缺陷,河内轻轨2A号线和3号线都被严重拖延,法国与越南合作的3号线在2010年9月动工,甚至要拖到2022年才能进入线路测试阶段。这暴露了河内治理能力的低下。以越南的迟钝反应,面对有利的国际形势,恐怕也很难抓住转瞬即逝的良机。
地缘环境的变化也让越南无法充分享受所谓的“红利”。外媒报道称,根据一项对东南亚学界和商界进行的调查显示,由于超级大国与崛起大国的影响力此消彼长,超过68%的人对美方的安全承诺表示怀疑,59%的人认为因为白宫的不确定性,美国的威信正在衰落。新加坡与菲律宾的受访者对此更为担忧。深嵌其中的越南也无法与东盟的立场相差太远。
不过,越南面临的实际情况与多数东盟国家都不一样。由于越南在东盟国家里是树敌最多的,因此也不得不将大量资金仍在军费上。近年来,越南对海陆空装备都进行升级:
最近,越南接收了从俄罗斯购买的首批32辆T-90S和T-90SK坦克(一个营),40年来越南首次获得新型主战坦克。目前越南现役坦克数量达到1300辆,多数都是应该进博物馆的T-54/55。
据越媒报道,拥有苏-27和苏-30战机之后,越南军方“极有可能”花费20亿美元采购12架苏-57战机。而俄方恐怕也相当乐意将原型机和次品打包,给越方一个处理价。只要别比苏-30高太多,越南应该会掏腰包买来装点门面,成为东南亚第一个装备五代战机的国家。尽管苏-57的隐身功能聊胜于无,但毕竟顶着“五代战机”的光环,面对北方大国的“20系列”还能起到壮胆作用。
2009年,越南耗费32亿美元从俄罗斯订购6艘基洛级常规动力攻击潜艇,2017年1月接收最后一艘。2018年3月,越南计划将其中的3艘送回俄罗斯进行维护升级,使其能够发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越南还希望向俄罗斯购买“拉达级”潜艇,增强水下战力。
在“越南制造”和“工业4.0”都进展不畅的背景下,越南无法自行维护乃至仿制所购买的先进武器,这就让越南的军事现代化成为“一次性”物品。这是越南对产业升级感到焦虑的一个直接原因。而西方虽然处于遏制大国崛起的目的而力捧越南,本质上依然将越南当成工具,而非真正愿意帮助越南实现富强。在西方看来,越南最好的定位就是楔在大国周边的钉子,可以随时利用,用完就可以撇在一边。因此,不愿当免费炮灰的越南与西方的矛盾只是被掩盖,所谓的“越南优势”更像是捧杀。越南必须明白一点:不要充当对抗的马前卒。(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