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半年没见j-20出来晃悠,咱与兄弟们一样,心里也急的慌,急 …
如果是技术方面出现了问题,就存在三可能性:一是WS15的稳定性。毕竟是新发,就需要一个技术逐步成熟的过程。林董在访谈节目中谈到,我国新研发的发动机高温涡轮风扇叶片,可以耐2000摄氏度的高温。这就在暗示,新发的温度达到了1700度以上至2000度之间,这对制造发动机高温风扇叶片的材料和制造工艺是个极大的考验。因为新材料、新工艺,研发伊始,均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歼二十半年没有露面了,简单分析几句,供参考。
2015号歼20试飞图
其实半年没有露面是指的的整体没有任何一架露面,严格的说,半年前也只是其中一架露面,其他其实都没有露面,这样说就严谨的多了。
前面我说过,从研制歼二十验证机开始空军就全程参与了研制工作,这个参与可不仅仅是军代表的参与,而是设计上就参与,标志很明显,最早的2001就涂装了军徽,这在以往任何战斗机的研制上都是没有先例的。空军亲自在设计上把关主要是因为歼二十是一架隐身战斗机,隐身不隐身是歼二十成败的关键中的关键。
正在进行试飞的中国空军歼20五代战机
所以,空军在研制歼二十的一开始就组织了一支精干的“试验部队”,这支试验部队的确是空军动了脑筋,长了心眼的结果,你说行,我就要看看怎么才能行,不能光听你的,要在实际考核中验证。
所以,歼二十的设计者面临的是双重压力,一方面来自自我验证,一方面来自最终用户的严苛验证。将理论兑现为事实,印证理论的正确性就必须让使用方满意,将理论成果变成实际成果。
歼二十从2001一直到2015,仅仅是气动外形就有巨大的变化,从机头形状的变化到座舱、后机身、翼型,边条翼、雷达罩、上机身与下机身,发动机舱之间的距离,面积率修形,直筒式后发动机舱到蜂腰型发动机舱,发动机进气道,还有许多,都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提高。如此巨大的变化在F22和T50研制过程中都是看不到的,可见最终用户的狠辣与刁钻。
这样残酷的打磨和摔打设计者的设计,对成飞都是一种痛苦和考验,我估计每次改变,成飞哭死的心都有。这支空军试验部队的真正用意前面已经说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研发和使用者都是抱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进行这场博弈的,一切为了党和人民,还有什么艰难困苦克服不了的呢?
为了验证歼二十的隐身性,空军会使尽全力用各型雷达对其进行监测和考验,甚至用反隐身雷达。 为了验证歼二十的超机动性,空军会动用最好的三代机对歼二十进行远距离,中距离和近距离的“实战”考验。瞬盘、稳盘、能量机动,矢量推力机动,歼二十不使出浑身解数战胜这些考验,要想过关定型恐怕也做不到。
歼20的2015号机最新美图
与对待一个婴儿的百般呵护不同,一架出色的战斗机的诞生是首先从被虐开始的。
记得一本书上说过,一个有名的猎人之所以有名,全在他有几条有名的猎狗。
网友上传了数张2015号与2013号新版歼20四代机同时现身的照片
猎人在一窝猎狗出生时,就把这窝狗放到湖中的一个木盘子上,如果所有刚刚出生的狗都掉进湖里淹死了,猎人就再选一窝,一直到一只刚刚出生的猎狗能够用鼻子嗅到水而不掉进湖里时,这支猎狗才会成为他培养的对象。
歼二十的出生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考验,才会成为哮天犬!
这也是我们体制和制度优势的体现,最近F35开始学习我们的经验,结果发现F35已经无可救药了,连F16机动性的一半都达不到,只能在航电和中远距离交战上补齐技术缺陷。
最令人兴奋的是中国空军专门组织一支战斗机部队检验和促进设计,这是F22和T50没有做到也没有想到的,可以完全避免日后颠覆性的错误,我们中国人实在是太聪明了!
官方首曝歼20雷达性能:6年前就已超越美军F22
近日,中国科协刊文介绍中电科集团首席科学家林幼权,文中提及他领导了我国第一台X波段有源相控阵机载火控雷达的研制工作,该雷达在2009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鉴于我国颁发此类奖项的惯例,这意味着此型装备当时已研制定型一段时间。报道称,这种雷达设计水平与美国F-22战机上的AN/APG-77雷达相当。不久前,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媒体刊文称中国尚未掌握“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这篇公开文章说明这种说法不值一驳。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我国雷达海洋监视卫星的研制情况,这可能就是我国“实时掌握全球21艘大型船只位置”(航空母舰)的关键。
我国2009年首飞的歼-10B型战斗机近期开始向部队交付,该机是我国首型装备相控阵火控雷达的战斗机,根据这篇文章的公开信息,它所安装的很可能就是有源相控阵机载火控雷达。
中国科协2015年1月16日刊文介绍中电科集团首席科学家林幼权,标题《林幼权:忠诚守护祖国蓝天——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第14研究所首席专家林幼权》。文章中提到:
林幼权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机载雷达和星载雷达的系统设计与研究工作, 负责完成了多项我国重大国防预先研究课题和工程型号。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究机载雷达,国内技术基础几乎为空白。
战斗机机载火控探测雷达
作为课题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总装“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的重点预先研究课题“X波段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系统技术”。 课题瞄准国际上性能最先进的机载火控雷达,其技术难度极大,课题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我军核心作战能力,也带动了我军信息化装备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是国防科技战线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途上树立的又一座历史丰碑。
总装组织的课题验收专家组对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课题组被总装评为“九五预研先进集体”(全国32个)。由于课题组在“九五”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求我国在这一领域能够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总装又给课题组下达了研制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样机的研究任务。
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拥有比传统雷达更为强大数倍的探测功率
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总设计师,他迎着压力,与大家一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工程化和国产化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研制与试飞, 雷达系统设计水平国内领先,与世界上最先进的装备美国F-22飞机的AN/APG-77雷达相当,为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火控雷达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其成果已推广应用于航天、航空、反导防卫等其它国防军事领域,具有巨大的军事、社会、经济效益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项目获2009年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军事观察员指出,上文中提到的“X波段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是国际上目前最领先的机载火控雷达,目前只有美国、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在战斗机上采用,俄罗斯2013-14年才在莫斯科航展和珠海航展上展示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同类装备,但在其苏-35战斗机上采用的仍是无源相控阵雷达。
与其他型号有源相控阵雷达相比,美国F-22战斗机采用的AN/APG-77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它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强大的电子干扰机。根据美国媒体的说法,中国和美国的新型相控阵雷达可以让现役的大部分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失去价值。
因此中美近年来都在研制新型红外格斗导弹,如美国AIM-9X BLOCK3和中国霹雳-10,它们的射程都可达到20公里甚至更远,以应对雷达制导导弹“失效”的问题。但是对于没有装备类似雷达的敌机而言,这种雷达的跟踪不仅更难以摆脱,甚至都难以察觉自己已被跟踪——AN/APG-77拥有“低可探测工作模式”,现役的电子对抗系统难以察觉它的跟踪,这就让F-22,歼-20等隐身战斗机可以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对第三代战斗机发起单方面的打击。 可见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对于空战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歼20配备的霹雳10红外制导空空导弹
中国的国防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许多都颁发给了重大国防科技项目,如歼-10战斗机在1998年首飞,2006年形成战斗力,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歼-11B和“太行”发动机于2009年开始批量生产,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可见这一奖项是在获奖项目进入定型生产阶段以后一段时间才颁发。
不过另一方面,文章中提到“为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火控雷达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项目名称则是“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样机”,因此2009年获奖的雷达并非装机实用的型号。但目前可以肯定,2011年首飞的歼-20战斗机肯定是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且其性能可与AN/APG-77相抗衡。
中国第四代重型战斗机歼20
此外,该文章中还提到林幼权参加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研制的事迹。其中提到:
作为卫星副总设计师,林幼权负责完成了雷达的研制与交付。该雷达的主要性能达到了国外当今同类系统的先进水平,所取得的成果也为我国下一代高分辨率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该雷达自使用以来,对全球重点军事目标进行成像侦察,为判断有关国家的军事动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雷达获得的图像也提供给国家减灾委等机关,用于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农作物监视、海洋观测等工作,特别在水灾面积评估、农作物分类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卫星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水平,在我国军事、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该项目获2010年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林幼权在合成孔径雷达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了总装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被聘为总装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天基系统组专家。与此同时他不断关注合成孔径成像雷达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向。
“分布式卫星SAR系统技术”属于总装“十一五”的背景型号预先研究项目,该系统是基于编队卫星的干涉SAR系统,体制先进、指标要求高,无直接经验可借鉴,需自主创新地开展探索。
图为遥感九号卫星发射时的画面
在他的带领下,十四所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立足国内现有技术水平和未来发展,创新性的设计了面向全球覆盖的分布式卫星SAR系统有效载荷方案, 提出了基于地面火箭橇轨道试验的三同步技术和性能评估方法,完成分布式卫星SAR有效载荷时间/空间/相位三同步技术的研究,提高了轻量化天线设计与制造技术。
中国事实上已具备在全球范围内实时监测美国海军大型水面舰只动向的能力
该研究成果已通过集团公司的成果鉴定。分布式卫星SAR系统将使我军在全球军事测绘手段和能力上,在军事测绘的数据保障和数据的质量上,取得里程碑式的进步。
军事观察员指出,此前曾有外媒报道我国2010年发射的“遥感9号”系列卫星采用了三星编队飞行,并推测该卫星可能是类似美国“白云”系统的雷达海洋监视卫星,可以追踪海上的大型舰船编队。是中国“反舰导道导弹”的“天眼”。 上述文章是首次有公开消息源从侧面证实了上述推测。
中国神秘战机两项技术超歼20:俄美很担心
中国空军歼11系列战斗机最新改进型歼11D四月底亮相首飞,外界对于中国沈飞的该型战斗机性能褒贬不一。
美国专家分析认为,歼-11D战斗机很有可能是俄罗斯苏-35战斗机的中国版本,而苏-35战斗机是俄罗斯苏-27家族中最先进的战斗机。
美国官方曾表示,苏-35战斗机的作战能力同F-15C战斗机和F/A-18E/F战斗机的战斗力不相上下。
公开分析资料显示,这次试飞的歼11D战斗机除了采用相控阵雷达和WS-10A发动机外,歼-11D战斗机还采用了合成材料。
同之前的型号相比,将配备 PL-10和PL-15空空导弹。不仅如此,歼-11D的挂架也进行了改进,从梯形挂架改进为常规一字挂架,据称是为挂载PL-10高机动格斗导弹。更为重要的是,歼-11D战斗机还将具备空中加油能力。
中国正在抓紧研发地歼11D战斗机
相比美国专家的看好分析,俄罗斯媒体只做了轻描淡写的报道。
指出中国试飞的这款飞机是歼-11B的升级版,歼-11B则模仿了俄罗斯的苏-27。歼-11D 采用了中国歼-16战机的诸多技术。而并没有将之与当下中俄正在进行合同谈判的苏35战斗机挂钩讨论。
俄罗斯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改进俄制苏27战斗机技术平台问题上已经驾轻就熟了,新的歼-11D同以前的型号相比使用了更多复合材料,可携带更多空空导弹,如霹雳-10和霹雳-15。
中国正在抓紧研发地歼11D战斗机
它还有与歼-15类似的空中加油设计。这会增加中国空军和海航力量在沿海应对美日两款四代机的底气。但是要超越苏35战斗机性能还不太现实。
实际上美国媒体和观察家最为担忧的是歼11D战斗机上述新技术,应该会被正在发展的歼20和歼31应用,而歼11D只是在歼20和歼31服役前的过渡机型。
当然歼11D成熟后也会被用来升级替代早期的苏27、苏30和歼11A战斗机,从而完成中国空军力量的整体实力提升。
中国之前的装备发展思路是小步快跑的敢追美俄战略,所以无论在海军还是空军装备上,频繁出现过渡型号,整个发展期几乎就是先进装备的技术积累期和验证期。
而从目前海军舰艇像下饺子一样的生产速度以及四代机的横空出世来看,中国小步快跑的发展思路已经过时了。前期技术积累和工业科技基础已经能够支持军事装备制造实施跨越式发展了。
歼11D曝光最大的亮点在于其装备的两台国产涡扇10A发动机,这印证了中国之前在青海进行涡扇10发动机高原试验成功的消息。
如果配备涡扇10A发动机的歼11D战斗机能够媲美俄罗斯SU35S战斗机的话,可以认为涡扇10A的性能将接近俄罗斯117S发动机,那么中国装备歼20战斗机支持超音速巡航的高性能发动机就更加可期了。所以说歼11D的问世对歼20的量产问题来讲应该是意义重大。
在没有十足把握之前,中国不会批量制造歼20战斗机,所以歼11D战斗机将会以最接近四代机的身份,作为歼20量产之前的全面技术验证机。
不但降低了歼20 的技术风险和投资成本,还可以为中国海空军培养大量的四代机储备飞行员。
一旦歼20量产既可以在最大的时间内形成实际战斗力。
美军F18大黄蜂舰载机
俄罗斯媒体和专家没有明确指出歼11D战斗机的重要性,其主要是害怕因此而影响中俄正在进行的苏35战斗机合同谈判。
一是害怕中国的歼11D真的可以媲美苏35的话,那么中国空军就没有购买苏35的必要了。二是害怕中国以理论性能接近苏35的歼11D战斗机作为谈判筹码,迫使俄罗斯在苏35合同谈判中让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