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储备不会对全球供求关系带来太大改变。
去年11月,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在感恩节信誓旦旦:我要“治愈”这个国家。一年过后,感恩节将至,美国似乎“病”得更重:火鸡贵了,牛肉贵了,汽油更是比去年同期暴涨61%。只有一个数字在跌:总统拜登的支持率。
为了扭转颓势,11月23日,白宫宣布将联合多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以抑制不断上涨的油价。然而,国际油价23日不跌反涨。外界质疑,面对30年来最高水平的通胀,拜登政府此时抛出的“杯水车薪”能有多大效果?美国人是否迎来几十年来“最昂贵”的冬天?
无计可施?
白宫11月23日发布公告,宣布释放5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作为降低油价和解决全球石油供应不足的持续努力的一部分。
所谓战略石油储备,就是国际能源署成员国按要求持有、相当于9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目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总量约为6.05亿桶。它们存储在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四处地下盐洞内,由美国能源部管理。只有在“能源供应严重中断”情况下,美国总统才能授权释放。
按照美国能源部的说法,本次释放的5000万桶最早将于12月中旬投放市场,其中1800万桶将直接销售,另外3200万桶属于短期交换,待油价平稳后将归还储备库。历史上,美国曾有几次大型释放行动,比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后、2011年西亚北非政局动荡后。
“美国释放石油储备并不罕见,在老布什、小布什、奥巴马时期都发生过。”中国石油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庞昌伟指出,主要目的是缓解油价上涨过快。这次行动发生在沙特为首的主要产油国拒绝增产的背景下,美国决定联合国际能源署其他成员国,以及中国来增加石油供应,以压制油价过快上涨。
近来,白宫一直在为能源涨价伤脑筋。据称,拜登政府多次敦促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及非欧佩克产油国增加产量。但在11月初的月度例会上,欧佩克及其盟友不顾美国压力,仍维持原有增产节奏。
美国舆论普遍认为,拜登政府很无奈。一方面,高油价、高通胀危及民主党的政策议程。另一方面,总统支持率一路下滑,民主党内气氛焦虑,拜登团队背负压力,不得不采取行动,抑制通胀、压低油价,以取悦选民。但问题在于,拜登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工具。
理论上,他可以增加国内石油产量,但这与总统团队推动的气候议程相背离;他还可以按照一些商业团体的主张,取消对一些国家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比如中国,但这与两党内部政治氛围格格不入。美国学者称,关税没对中国造成多大影响,但对美国消费者的影响几乎是100%。但就像制裁或战争一样,关税实施起来容易,取消起来难。
“美国这次和其他国家一起释放储备,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孙霞指出,一是国内,面临明年中期选举,美国油价居高不下,推升通胀压力。拜登希望通过抑制油价,提升支持率,因此努力寻求其他石油进口国的配合,特别是日本、韩国、印度等盟友或伙伴。二是国外,拜登政府一直要求主要产油国增加产量,但沙特等国并不配合拜登。因此,美国只能拿出自己的对策。
杯水车薪?
据称,这是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释放战略石油储备的行动。美媒标榜,这也将是主要石油消费国“史无前例”地联手遏制油价飙升。
继白宫宣布消息后,23日至24日,印度、英国、日本分别表示将释放500万、150万和420万桶石油储备。市场预计,此次多国联合释放的原油储备规模预计为6500万桶至7000万桶。
“用不了多久,你就会看到加油站的汽油价格下降了。”拜登23日信心满满。
然而,美国似乎还是打错了算盘。当天,国际油价仅短暂下跌后便迅速且大幅反弹。截至23日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涨幅均超2%。
为什么多国抛储,国际油价反而又涨了?舆论认为,原油期货市场很复杂,价格变动有很多原因。即使原油价格下跌,也不能保证汽油价格随之下跌。事实上,5000万桶听起来不少,但与美国每天逾2000万桶的需求量、全球每天约1亿桶的消费量相比,便显得微不足道。此外,美国的释放力度不及市场预期,一半以上释放量属短期交换,政策效果难免“打折”。也有外媒注意到,23日之前的几个交易日,国际油价出现显著下跌,相当于市场提前消化了上述消息。
孙霞指出,释放石油储备会对市场产生心理影响,可能会温和降低油价,但持续时间较短。原因在于,国际油价上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释放石油储备不会对全球供求关系带来太大改变。
一来,拜登政府的一些能源政策和气候政策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石油生产。作为民主党人,他对气候问题高度关注,很多能源政策都与气候政策相配合,比如关闭一些石油管道项目、对俄欧管道项目实施制裁等,都造成石油减产。二来,全球经济从疫情中逐渐复苏,石油需求随之上升。三来,飓风、洪水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又导致一些国家的炼油设施运转中断、原油供应链断裂,也成为油价上涨的影响因素。
综合这些方面看,国际油价可能还有上涨余地。当然,油价也会受到疫情走势、航空客运恢复状况、产油国后续反应等因素影响。
庞昌伟则指出,本轮国际油价上涨,由能源短缺造成,最先出现在天然气领域。入冬以来,受“北溪—2”项目运营延误等因素影响,俄罗斯对欧洲储气池的储备减少,欧洲和美国承压,现货天然气和期货天然气价格随之上涨,慢慢发展为波及全球的能源短缺危机。本次多国释放储备,应该会对抑制油价快速上涨起到作用。
矛盾加深?
无论效果如何,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以平抑油价,已在美国内外引发争议。
支持者称,与各国协调释放石油储备,标志着美国的“外交胜利”。
批评者称,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之所以设立,旨在应对石油断供等突发事件,保护能源安全。当前,美国出于商业目的兴师动众,实非上策。国际油价大涨,美国难辞其咎——呼吁各国节能减排,造成原油产量下降;美元“放水”,为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飙涨推波助澜。
怀疑者称,美国此举可能“打翻”沙特等主要产油国的“奶酪”,可能加剧美国与后者的矛盾。舆论注意到,美国此举已引起沙特等石油出口国的强烈不满,可能增加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
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将在下月初召开月度例会,是否会考虑对此采取行动引发关注。有评论称,不能完全排除沙特会推动减少现有的逐月增产幅度。
“美国此次释放也谈不上加深矛盾。”孙霞指出,欧佩克等主要产油国之所以不愿提高产量,一是担心疫情反复,需求仍不稳定,贸然增产可能导致供应过剩、油价大跌,从而累及自身利益;二是观望如果美国和伊朗的核谈判取得进展,伊朗的石油产量会上升,从而抑制其他产油国的石油出口;三是欧佩克一些小国心有余力不足,并不具备增产能力。不过,作为消费端和供应端,它们之间的利益分歧始终存在。
庞昌伟认为,沙特等主要产油国会进行综合考量。一是疫情之后经济复苏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传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争取达到供需平衡。二是考虑到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大会对世界能源结构和绿色转型的倡议,特别是对经济“脱碳”的承诺。美国和其他产油国不会有太大矛盾。除了地缘政治背景,国际能源署和“欧佩克+”是一个供需平衡的大盘子,相互之间会配合协调。
开放态度
拜登在23日晚些时候表示,中国“可能会”参与此次释储。美国能源部长格兰霍姆称,中国将自行宣布释放储备的声明。中国驻美大使馆23日没有回复美国记者的置评请求。
这是美国第一次与中国、印度协调释放石油储备。之前更多的是通过国际能源机构,在欧洲盟友之间展开。美媒称,美国希望中国联合释放石油储备,拜登上周在中美元首视频会晤时提及此事。据称中方对拜登的请求持开放态度,但未立即承诺采取行动。
孙霞指出,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联合行动,基本是在国际能源署协调下进行,后者主要为发达国家提供咨询服务。中国不是其成员,因此没有义务履行美国的决定。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作为消费大国,需在石油供给与消费间做好长期统筹。中国是否释放储备,将视国内实际需求作出自己的判断。
“目前,入冬后能源消费量提升,我国政府正努力确保电力价格稳定,可能会从几方面入手。”孙霞说,一是保证天然气进口,二是克服可再生能源的季节性波动,三是必要时以化石能源作为补充。
“中国的储备如果到了轮换期也可以考虑参加。”庞昌伟说,这也是中国推进绿色发展、低碳战略,维护国际能源安全,为全球能源平衡稳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