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肯德基。威廉和科妮莉亚对我点的意式肉丸饭大加鞭笞,说在欧洲已经很难尝到这么难吃的西餐了,威廉还愤愤的说,这美国人就喜欢拷贝人家的食品,还总是搞个四不像。
威廉和科妮莉亚是我的德国邻居,这辈子从来没来过中国,可脑子里早就被德国各种各样的中国报道灌满了。这次跟我来中国,对我唯一的要求是,带他们看看真实的中国。景点要看,老百姓的生活更要看。
在中国,两个德国老外的一个深刻印象是,从未见过这么多的“外国品牌”。老外特别奇怪的是为啥中国的商铺都用外文字母做名字?这里不是中国吗?不是用汉字的吗?这些外国品牌怎么在欧洲从没见过呀?
威廉和科妮莉亚
威廉在路边买东西
我告诉他们这些其实是中国自己的牌子,德国人问题随之而来,这些洋码子中国人既然看不懂,为什么起个别人看不懂的名字?
我们对洋人东西的崇拜有时到了过于盲目的程度。在中国一个所谓洋快餐店德克士,咖啡味同嚼蜡。难怪这餐馆只能在国内蒙蒙国人了。
更让德国人吃惊的是在中国各种商品的价格。在如今的欧洲,想买个不是中国生产的服装鞋帽已经很难了。科妮莉亚和威廉想,既然都是中国制造,那么到中国买这些商品必然也必须是便宜的
两人进商场径直走向那些欧洲也能看到的品牌。可一看价格顿时傻眼。一个普通外套价格动则两千块。这和欧洲有啥区别?
旁边促销小姐一个劲解释,这是国际一线品牌,成本人工都是很贵的。我在旁边插了一句,您工资想必很高喽。都是中国生产,扯什么人工贵?
德国人在中国一件所谓国际品牌也没买,倒是弄了堆双星鞋,班尼路,乐滋滋的回家了。
如果国家对这些洋品牌征取高额税收也无可厚非,不过应该让老百姓知道这商品价格里多少是税收,多少是成本。如果在各项成本都比欧洲便宜的话价格却和欧洲一样甚至更高,这必定是某一环节出了问题,我也相信这种问题不难找到。
德国老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高楼,这次在中国见识到了。其实熟悉欧洲的人都知道,整个欧洲没几个城市有所谓摩天大楼群的,很多很知名的城市在中国人眼里看可能就是个小村镇。
德国人对中国城市建这么多高层住宅很不可理解,因为在德国,这样的公寓通常都是给需要救济的人住的。也就是他们通常所说的盒子房。
外国人在中国
科妮莉亚很形象的说,当我想到我住的房子上面和下面同样位置都睡着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住在那里的兴趣。如果说一个城市的市中心因为人口拥挤只能建高楼的话,那么在很多城市的郊区甚至农村都建起了高楼就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在济南,他们央求我去老城区看看。其实,我每次回家乡都会去济南的老城区走走,就是那种很盲目的走街串巷。燕子李三当年飞檐走壁的地方如今被万达广场买去拆掉建起了豪华商场。我们只能往大明湖一带寻找济南先前的小巷。那是一排排古老的平房。这些个平房让两个德国人啧啧赞叹,这才是生活嘛。
这时一位大娘从屋里出来一盆脏水泼到大街上,她见两个老外在这里逛,很神秘的对我说,你怎么把外国人弄咱这贫民窟来了?我顿时吃惊,说你这里怎么能是贫民窟?这里房价多贵啊!
外国人在中国
大娘顿时笑了,说这里房价当然在济南算是顶级的,但大家伙都还盼着拆迁,只是欠一个合适的价格。这里一下大雨就淹,没有独立的厕所,用的是公共的浴池。大娘是老济南,亦忘不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老济南风貌,可她还是愿意搬迁,她更羡慕那盒子楼里独立的厕所。
我特别难过的听到这些,心里不舒服。我把这些原因告诉德国人。他们显然已经早就猜到了
威廉对我说,这德国的村镇新房不多,多是些上百年的老房,当年也没有这些现代设施。如今这些房屋外观依然是原貌,可内部已经相当现代化了。
这些离不开政府的资助和指导,因为管线和下水道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全部拆掉盖高楼,确实是省事,可我们的子孙后代去哪里寻找我们的过去?
对于西方那些食品单调的国家,比如德国来说,去了中国,那就是去了天堂了。德国人可真没见过这么多能吃,好吃的东西。
威廉总结说是你们中国人过去太穷,所以想方设法寻找吃的东西,我立刻否定,这种吃文化哪是你们这帮古板的德国人想明白的?
况且中国地大物博,一个大国家的优势让这种文化交流变的容易。我们在中国一个月,吃饭很少有重复的,真是让他们见了世面了。
外国美女在中国九天九夜曝光:直呼受不了中国人
如果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有许多挫折感,那么美国留学中国的学生就有更多的困惑感,尤其是女生。南希在中国南方一所著名大学(注:中山大学)做硕士毕业论文,写的内容是关于中国与美国房地产经济比较。
南希住在校园外的一处高级公寓里,常常爱到珠江边上的大排档吃东西,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生硬的粤语,最让中国人注意的是她长着满头红发和红眉毛。一坐下来说到中国学习体验就滔滔不绝,笔者将之归纳成十点:
一,美国女生很难得到中国男士的青睐,更谈不上沟通了解,男同学们喜欢叽叽喳喳背后议论自己,但很少人敢于坦然地和她讨论问题,更忌讳触及感情问题沟通。有一次几个男同学约她和他们去照相,也不问她是否愿意,个个都要做某个亲热姿势,然后登载在个人网络上,让她感到被利用来做“小姐”模特了。中国男生们好像天生就害怕美国女生,不是腼腆就是假客气,让她感到被拒之千里。
二,和中国女生做朋友是比较容易的,但感到中国女生很功利主义,往往带着某种目的交朋友,友情比较表面化。中国女生给她的印象是很爱讲如何赚钱,甚至如何嫁给富人获得财富,很想嫁给西方男人办移民,却并不了解美国实际生活,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她说:不难理解那位嫁给英国报业大王的中国女士。
三,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们从来不对老师所讲观点提出疑问,只会抄笔记背书,为的就是考高分,她自己感到压力很大,许多问题压在心里却无法与同学老师沟通表达。课题老师对学生不够关心,因为他们自己也对经济学内容很没把握,讲解起来避重就轻,从来不鼓励学生搞社会采访和实际数据分析,总是从理论条条推论到结论,最后把这种结论变成不容质疑的东西。
四,中国社会人人都很尊敬“老师”,谁的地位高就被称为“老师”,而不是“先生”。她的指导教授是个很活跃的讲课高手,到处讲演捞外快,喜欢把她带到现场,让别人羡慕他有个美国人助手,更给听众一个错觉,好像他才真正代表了最高水准的西方理论,中国听众很吃这套。这位教授翻来覆去总是用那点数据炒来炒去,根本就不深入社会了解情况,动辄就是拿他自己都不明白的高深数学模式唬人,却赚得盘满钵满。
五,她感到这位指导老师很会拉关系,总是把某个中国经济学者大名挂在嘴边,说是他的研究生毕业的,对那位名学者的所有说法一律支持,好像分成了一个“学派”。其实,那位名学者是个没有原则的人,根本不考虑经济学的原则,别人爱听什么就说什么正确,你喜欢“低房价”他就骂房价太高;你说“房价不算高”,他就说中国城市化会继续托高房价;你喜欢“民主改革”,他就说民主能让人人富起来,你喜欢抱怨物价升太快,他就说“中国不应该出口,出口就等于造成国内通胀“,那么中国和蒙古一样少出口就不通胀了吗?到底他缺了什么?缺的不就是讲真话的良心吗!
六,她看得出一点,中国教师们喜欢拉帮结派,一方面为了自保,另方面为了抢夺经费,三是因为相互吹捧做广告。有些学校为了搞项目向教育部拿钱,不惜到美国拉入一些知名退休老教授撑面子,而那些美国老教授根本就是白拿钱卖知名度的。据说只要有这个理由拿钱就有人给钱,给钱就有好处回报,很像做生意。饭局很多,会议很多,她认为应当获得“出场费”了,教授们太爱利用她的西方人形象了。
中国学者和普通人聚在一起时都爱说废话假话,更喜欢说别人闲话,说起来滔滔不绝,让她难以忍受。
七,她感到在中国社会非常门派森严,(笔者认为是“部门森严”),公共机构没有意愿向公众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更不肯向她这个外国人透露任何情况,搞社会调查很难。中国是个透明度很低的社会,人们城府很深,社会等级观念强,文化人很压抑,没有创新精神,为了发泄郁闷,人们变成了爱说风凉话的人,养成了痞子精神,极端主义思想倾向明显,往往把问题都看成不是黑就是白,缺少分析能力和淡定心态。
八,让她最深印象的就是中国学生很在乎分数,为了分数可以送礼,甚至可以不惜被“轻微潜规则“。女生被潜规则并非都是教授的责任,许多情况下是女生们有意设下的圈套,从中看出分数成了一种社会交易筹码。她因为有些观点和教授不一致被警告过,但出于她的坚持教授妥协了,出于面子教授给她高分,但她心里还是明白这不是个真实的分数,她并不太在意,认为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中国社会文化。
九,这位美国留学生也常去香港,她认为香港人对西方人过分羡慕和崇拜,爱说大陆人坏话,从而抬高自己或试图拉近和西方人的感情,这让她感到有些不自在,反而觉得大陆人随和多了。她说中国是个中等发展程度国家,生活实际情况比墨西哥等收入较高的国家要好些,但中产阶级不多,中下层的最多,他们依靠家庭互助生活的相对稳定些,生活层次丰富使得需求多样化,这是中国家庭特色。她到农村也不再被当成“奇怪“人看待,可见中国人已经习惯西方人的出现,但依然无法真正思想感情沟通,往往西方人喜欢的幽默在中国很难被接受和分享。
十,她也谈到对中国房地产的看法,认为中国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最有效的社会财富分配渠道,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大部分中国人从房价升值中提高了身价(Equity),这是任何东欧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同时,中国房价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超过美国,一旦房价泡沫必然导致社会和政治问题,也将成为执政者的巨大负担,也会成为西方针对中国施压的着力点之一。她理解中国现有制度的适用性,政府需求的拉动力依然不可缺位,但认为这种合理性是相对的,应当随着形势发展逐步更努力推进多元文化社会,不要学美国的银行寡头们坏样子,要学美国学界的创新和平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