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15日报道 据美国海军新闻学会网站报道,当地时间12日早晨,今年10月在南海发生“撞山”事故的美军“康涅狄格”号攻击型核潜艇抵达加州圣迭戈军港,预计将进行后续修理。
有美国网友拍下了该艇进港时的照片,显示该艇的艇艏部位确实如此前推测,受损严重。几名美国海军官员证实,由于“康涅狄格”号核潜艇的艇艏声呐罩在碰撞中严重受损,令其水下航行不再安全,故该艇在向美国本土航渡过程中全程处于水面航行状态。对一艘受损潜艇和它的艇员而言,以这种方式渡过茫茫大洋,并不是什么有趣的经历。
事故发生后,美军采取了遮遮掩掩的态度。这首先是因为“王牌”折损而颜面无光。
在鼓吹“与等量齐观对手进行大国竞争”的背景下,近年来亚太地区水面舰艇质量和数量优势的天平已经出现了不利于美军的变化。美军认为在此状况下,自己的核潜艇技术战术性能和数量的双重优势仍很明显,故其被美军方视作“王牌”。如今,“王牌”以如此狼狈的姿态成为关注焦点,显然不会令美军愉快。
另一方面,“康涅狄格”号的折损,暴露了美军“练兵备战”中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首先,先进装备能否充分发挥性能,与相应的维护体系是否完善密不可分,而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后勤基础设施和体系显然存在问题。在“康涅狄格”号10月初受损返回关岛后,美军在关岛乃至西太平洋地区舰艇维护和修理能力大为弱化的事实就令美媒忧心不已。
另外,长途跋涉返回美国本土进行整修,不仅耗费时间,同时也会令美国本土已经负担很重的修造船企业再添重负。这也再一次暴露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面临着距本土非常遥远、所占据的要点有限、部署和轮转困难的地缘劣势。如果美国决心强化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一来费钱费力,二来能否顶住对手日益多样的远程精确打击手段带来的威胁,恐怕还得让美军多思量一二。
当然,必须要指出的是,“康涅狄格”号事故的发生,也能够说明美军进行战争准备和战场建设的步伐并未松懈,相关的动向值得关注和警惕。
这要从“康涅狄格”号核潜艇本身的高度敏感性说起。该艇属于“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海狼”级被誉为冷战背景下美国核潜艇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它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优异的静音降噪性能和水下机动性能,在武备方面,使用8具660毫米的大型鱼雷发射管,采用了快速装填技术,充分突出对抗先进核潜艇的战术目的。
其三号艇“吉米·卡特”号更是加装了专门的多任务特种舱段,可以支持水下特种作战和水下战术侦察任务。
盘点美军有限公布的“康涅狄格”号核潜艇相关活动情况,可以注意到它非常活跃。特别是在2018年和2020年,它都出现在北极地区,与盟友的核潜艇进行合练。冷战时期,美苏核潜艇在北极冰下的争夺相当激烈,而“康涅狄格”最近出现在北极,正是磨炼其反潜作战老本行的有力证明。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和美军水面舰艇部队堪称全面的各种图片和视频相比,美军对“康涅狄格”号为代表的核潜艇部队报道颇为低调,这种宣传上的冷热之别值得细细揣摩。
如今,这条为对付苏联先进核潜艇而生的“海狼”出现在南海海域,可能正是为了盯梢对手的先进水面舰艇和核潜艇,收集其情报,更有可能会执行一些诸如窃听对手海底光缆、进行秘密打捞和侦察任务等在内的“灰色任务”。而且可以相信,活跃在亚太地区的美军核潜艇远不止这一艘。这些搅动风云的“水下暗客”,不得不防。
可以进一步合理推测,在明确把军力建设的目标瞄向中国之后,美海军核潜艇在中国周边海域的活动不仅不会停止,反而会进一步强化,包括其新一代核潜艇在内,其新装备的研发同样会加速;此外,美军在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区域军事基地网络的建设,不仅会补齐装备维护保障能力的短板,而且多半会向“要塞化”方向加速,通过加固重要基础设施,部署中程导弹、岸基反舰导弹武器和反导防空系统,提升其生存效能和威慑效力,提升对手毁伤和打击成本。
总之,“康涅狄格”号此次回港,虽然为它的“撞山”事故暂且画上了句号,但美军随之而来的地区“布势”,则意味着博弈的棋局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此,需要密切关注,并进行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