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和巨浪都是绝对的镇国利器。那么他们之间有多大的亲缘和进化关系?长期有:东风上岸,巨浪下海的说法,是否可靠呢?这里就来简单的讨论下。我们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决心发展战略武器。除了弹头的艰难研发外,作为发射载体的弹道导弹同时也是研发的重点。至今弹道导弹携带大威力弹头进行实爆打靶,全球只进行过2次,一次是美国人搞的,另一次就是我们一次性成功。甚至前苏联生产了2.5万枚弹头也没舍得用弹道导弹打一次实靶。只敢用飞机空投或者原地引爆。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在几十年前,就用实际行动向全球表明,我们的枪和弹都不是摆设,是发射出去就可以炸响的。这就是当年我们的弹头数量远远和美苏都不能比,但是2个超级大国都不敢乱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见在战略上敢用的武器系统才有巨大的现实威慑力。
第一代中程弹道导弹和弹头虽然拿来就可以实战。但是第一代导弹和第二代导弹,都是液体燃料,而且有一定的污染性。发射准备时间也普遍在1到2个小时,因为需要在发射前加注燃料,这就有被对手先发制人打击的可能。要改变这个状况,有两个办法:第一是发展海基潜射2次打击能力。第二自然是导弹的固体化。可以长期储存,接到命令后,只需要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可以发射出去。这两个解决方案,居然通过一个步骤就解决了。这就是为第一代战略艇研发配套的固体潜射导弹。被命名为巨浪1。在研发巨浪1的年代,什么参考都没有,完全是白手起家,黑暗中摸索前进。居然最终还搞成了。解决了1.4米直径固体发动的问题。最终还可以配备一枚百万当量的弹头。最终经过渐进步骤试验后,在1988年潜射成功。
终于在理论上具备了第二次战略反击的能力。不过相应的系统长期并没有战斗巡航。巨浪1的产量也不大。和当时其他大国已经可以打击8000公里之外目标的多弹头潜射系统比较,巨浪1只能说初步解决了手段有无的问题。和国外同类导弹对比,最大的缺点就是射程太近:巨浪1型基本型的标准射程仅有1800公里,改进型巨浪1A的射程也不过2300公里,仅能威慑周边国家和地区。虽然巨浪1问题比较多,但却是国内唯一的一种成熟的固体中程导弹。于是后来考虑到1980年代的战略威胁仍然主要来自北方,以前的固定发射的液体导弹都比较容易被对手定位和提前摧毁,急需一种可以拉着到处跑,和敌人开展战略游击战的新导弹。把巨浪1的整个系统全部搬到陆地上来,用拖车拉着跑的想法,巨浪上岸,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这就是第一代东风21固体中程弹道导弹。巨浪1和东风21基本型的区别非常小,几乎可以看成是一种导弹的海陆共用,甚至发射筒和弹射药包都一样。说是巨浪上岸一点都不错。巨浪1在海上发展不大,却在陆地上有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当今全球最繁盛的一个固体中导系列,是当年研发他的时候所想不到的。从1990年代开始,陆基战略导弹需要进行升级换装,而第二代战略艇也开制造,同样需要新的射程更远的潜射导弹。但是当时国力较弱,经费缺乏。两个项目都要上马显然很困难,于是经过协调后,陆基和海基战略导弹的研发共同展开,陆地型号先成功,海基型号要晚一些,因此就有“东风下海”的说法。
不过实际上两种型号成熟后,还是有不小的区别:陆地型号基本是HTPB推进剂,而海基型号是NEPE推进剂;陆基是柔性全摆喷管,海基可能是可抛式深浅入延伸喷管;海基弹的壳体材料也比陆基型号轻,以适应更短的发射长度。而到了第三代陆地巨型弹和海基巨型弹。由于两者的先天特点差异已经很大,目前国力和财力也雄厚的多,因此终于不再用一个统一的平台研发,可以各自往最高的技术要求努力。不过都可以带8个以上的弹头飞行1.3万公里。哪一种也可以单独平了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