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署名:扬基帧察站
作为单大推无人机,“猎人”的长度已经接近一些轻型有人战斗机,起飞重量则更大
本周,俄罗斯S-70“猎人”隐身无人机首飞,该机首飞时使用的是一台AL-31F系列(可能是117S)发动机,这一点和国产“利剑”无人作战平台验证机使用RD-93系列发动机作为首飞动力类似,都采用现成的加力涡扇发动机。后续量产机的配套发动机由于没必要带有加力燃烧室,加之必然要与整机隐身外形相适应,因此喷口外形也会有改变。
2013年11月首飞的“利剑”
使用F100-220U无加力涡扇发动机的X-47B,喷口与后机身融为一体
早在去年年底进行滑行测试时,就有消息称,未来“猎人”将与苏-57配合使用,作为接受后者指挥,使用机载弹药打击目标的“智能僚机”。而2019年3月5日首飞的美国XQ-58A无人机,更是从当初还叫XQ-222的时候就一直宣传其“忠诚僚机”的概念,这样一来,美俄两国在下一代无人战机领域“似乎取得了共识”。
苏-57的053号原型机,垂尾上的无人机图案让很多人将其与“猎人”联想到一起
当今天下,尖端装备领域难免忌讳人有我无。前面提到了之前问世的“利剑”,虽然该机的实用型号正在推进,即将成为补充空军战术打击力量的重要一环;但它现阶段的定位,仍为借助隐身性能完成前沿穿透打击的“刺客”,与“无人僚机”概念尚有一定距离。
从模型可见新型无人攻击机的弹舱布局和喷口改进情况。在强-5强击机彻底退出人民空军现役之后,其职责除了由“飞豹”等机型承担一部分之外,近年来涌现出的各型无人机,也陆续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小强”的精神
要实现“无人僚机”,除了无人机本身需要较高的智能化程度之外,如何与有人机通过可靠、高速、无延迟的数据链等手段进行实时信息交互,使得有人机对无人机的调动,就像调动一架有人机一样方便,是技术上的一大关键因素。而国内对此的相关预研探索,也已经有十余年了。
暴露年龄。jpg
说到十几年前的中国无人机,可能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06年珠海航展上惊艳亮相的“暗剑”无人战斗机模型。也正是在同年年底,中国试飞院启动了对无人战斗机试飞技术的研究工作,贯彻了国外常见的“飞机设计未定,试飞研究先行”的理念。
但光靠理论研究肯定是不够的,何况又是在计算手段不如今天发达的十几年前,一架供验证理论的试飞平台必不可少。试飞院选择的平台,是一架外形相比“暗剑”貌不惊人,但在航空迷里名气却很大的小飞机——K-8V,又名K-8 IFSTA(综合空中飞行模拟试验机)。
它也是试飞院的几架宝贝机型之一
这架飞机的来头,得从1990年说起。在基于歼教-6的BW-1(变稳-1)单轴电传系统变稳机完成技术评审之后,时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的王昂,认为随着歼-10等采用电传飞控系统的一批新型飞机的研制,必须先造一架具备三自由度变稳能力、可以改变飞行品质、模拟新机操纵特性的试验机,为型号试飞铺平道路。
大家都知道当年的经费缺到啥程度,所以当时确定的1800万元研制经费,还要分三家出钱——军机口650万、民机口550万、预研口600万。然而,这个经费数字是基于起初论证时,打算直接使用试飞院1982年引进的美制塞斯纳“奖状”公务机(当时用于电子设备试验)的结果;换言之,这里头飞机平台是不要钱的。
试飞院“奖状”在加装合成孔径雷达和光学遥测系统后,后来曾多次用于抗震救灾时的灾区遥感工作
由于国内没有“奖状”的原始气动数据,以当时的条件,即使花费大量时间金钱也未必能设计电传系统需要的控制律,加之公务机受原始气动布局限制,即使改成变稳机也很难模拟战斗机的操控性能,所以一年后就决定改用刚刚首飞不久,操纵性能颇受好评的K-8教练机。
但K-8使用的是美制加雷特TFE731发动机和EFIS-86电子仪表系统,所以不算壳子,仅机上这些进口设备就价值1000多万元人民币;然而前面说了,1800万经费里原本不包含飞机的费用,现在改弦更张后,试飞院只能勉强挤出200万用来买飞机。因此,K-8的娘家——洪都飞机公司,对这个赔本价必然有很大意见。
由于K-8是外贸机,因此这200万还得分相当一部分给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中航技),这下真是“倒扣钱”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钱不就是“左兜放右兜”么?实则不然,当时洪都正在生产预生产批次的K-8,这些飞机是计划交付巴基斯坦空军的,而试飞院“预定”的这架K-8,就是从其中挑选一架状态最好的改装而来。这样一来,就得多生产一架K-8补上,而老巴嘛,显然又不会为此额外买单。
最终通过反复做工作,洪都从大局出发答应了这笔亏本买卖;饶是如此,剩下的1600万还是在三年内很快“烧光了”,而K-8V仍然没有改装完成。直到1995年3月,王昂部长在型号工作会上再次强调了三自由度变稳飞机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歼-10试飞工作中的先行地位之后,最终各方才同意从歼-10科研经费里掏了1200万用于K-8V的改装。
跟那架079号运-8CA雷达电子试验机的改装费来源完全一致
1996年10月,完成改装的K-8V终于在南昌首飞,三天后就转场试飞院,此时该机仍使用机械备份操纵。历经大半年的调试后,1997年6月25日,空军驻洪都公司试飞员史同洲(也是教-8飞机和涡扇-11发动机定型试飞员)和空军驻试飞院试飞员李存宝,在试飞院共同完成了K-8V的电传操纵首飞。
1997年7-8月,在加载了歼-10(当时尚未首飞)相关数据的K-8V上,李存宝和李中华两位优秀试飞员进行了14个架次的试飞,提前评估了歼-10降落时其飞控控制律的特点;而他们的评价结果,与后来试飞员们对歼-10实机的感受完全一致,证明了三自由度变稳飞机的“魔力”。
与歼-7、歼-8性能跨度很大的歼-10,在研制期间一架未摔,与试飞员们通过K-8V提前熟悉了其操纵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
此后,K-8V又为包括自家小兄弟L-15在内的多型飞机进行了包括首飞状态降落控制律验证、试飞员领先培训等工作。2005年5月20日,李中华就是在和梁剑锋驾驶这架K-8V进行科研试飞时,在500米高度突遭电传故障,飞机瞬间倒扣并伴随剧烈摆动;李中华在短时间内尝试其他手段均不奏效之后,果断切断电传操纵系统,并在200米高度驾机改出脱险,此时距离故障发生只过了7秒。
试飞英雄李中华与K-8V的合影
经历了一番番考验之后,K-8V于2007年完成改装,开始用于试飞院对无人战斗机试飞技术的研究试飞。变稳飞机只要装订好数据,就能模拟不同飞机操纵特点的这一属性,便于K-8V在试飞院的不同方向课题中模拟各类无人机。此后由于试飞院开始集中精力准备歼-20等重点型号的试飞工作,加之当时部队尚未明确对无人战斗机的要求,诸多客观条件并不具备,因此相关成果暂时成为技术储备。
而在后来“利剑”的研制中,洪都公司还借鉴了K-8V改装验证的经验,对L-15的原型机进行了改装,也就是L-15 WRZY。不过L-15 WRZY主要验证的还是“利剑”系列的相关技术,例如制导炸弹的投放等等。随着“无人僚机”所需的关键技术在国内逐渐具备可行性,歼-20这种隐身大航程作战平台的价值也在试飞中日渐凸显,此时又到了找个平台验证的时候。
注意后舱没有飞行员,代之以测试设备,K-8V承担类似试验科目时也如此
投放激光制导炸弹的L-15 WRZY
虽然我军现有不少歼-6、歼-7改装而来的无人靶机,但这些飞机普遍机体老旧(不适合做大过载机动)、只有机械操纵设备(只能通过指令传输完成简单动作,智能化程度不足)、功能比较单一。即使它们真的在改装后用于和歼-20练“融合”,也只能是在很低的层面上完成。
同框的未必是战友,也可能是让猫先闻闻耗子的味道
而经历几次改装的K-8V,不仅早已是一架多轴电传操纵飞机,完全可以在飞控计算机的指令下直接完成各种飞行动作,具备良好的智能化基础;另外,该机在早期无人机试飞技术探索期间,已经多次进行过地面控制测试,因此在加装先进数据链之后,完全可以用于无人机和有人机配合作战的验证试飞。
前两天这玩意儿也挺火,其实其模型在去年珠海航展上就出现过。结合自身经验,在无人机有人机配合作战领域,611所有着颇为独到的理解
从美俄等国的进度来看,无人机为有人机担当“浮游炮”的理想世界,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那么在这个领域,像“你怎么知道没有呢”(2018年珠海航展,杨伟院士在对“歼-20有没有改装矢量发动机”问题的回应)那样的惊喜,还要多久会重现呢?
网友设想的歼-20双座型,如果这一型号存在,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潜力也会是其相对单座型的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