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F-35B都要上航母了,中国的垂直起降战机什么时候才能出来?
来源:局座召忠
近日,随着国产新型两栖攻击舰的逐渐成型,我军海上力量的另一大空白也即将被填补起来。这无疑是十分激动人心的。
此前曝光的两栖攻击舰模型(图源:Twitter)作为两栖登陆作战的核心,两栖攻击舰除了平面登陆外,更多的是注重垂直登陆——即运用航空力量进行登陆作战。很多网友都表示,我国是否应该参考美军海军陆战队的模式,开发一种在两栖攻击舰上使用的垂直起降战斗机呢?
在“美国”号两栖攻击舰上起降的F-35B“闪电II”战斗机(图源:Wikipedia)垂直起降战机其实并非新鲜事物,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开发了垂直起飞的Ba349截击机。冷战时期,为了应对苏联战术核武器对机场的威胁,美国也曾经开发了康维尔XFY战斗机和X-13战斗机。但这些早期的垂直起降战机可是真的“垂直”起降——像火箭一样,机头朝上起飞。这样的设计不仅实用性差,安全性也很难得到保障。
准备起飞的康维尔XFY战斗机(图源:Wikipedia)说到现代垂直起降战机,就必须提到英国的贡献。1957年,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垂直起降飞机——肖特SC.1首飞。这是世界上第一种既能够和常规飞机一样起降,又能垂直起降的飞机。虽然肖特SC.1只是一种试验机,但为后来的垂直起降战机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肖特SC.1垂直起降实验机(图源:Wikipedia)而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垂直起降战机是英国的“鹞”式战斗机。这时的“鹞”其实已经不能叫做“垂直起降(VTOL)战机”了,而是“短距/垂直起降(S/VTOL)战机”。因为在垂直起飞的状态下,飞机的有效载荷受到很大影响,几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因此“鹞”式战机一般采用短距起飞模式,即利用升力发动机缩短起飞距离,在极短的跑道上迅速起飞。
“鹞”Gr.7A战斗机(图源:Wikipedia)而苏联也在雅克-36试验机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雅克-38战斗机,部署在基辅级载机巡洋舰上。不过雅克-38的性能其实相当差,而且可靠性也不佳,还不如舰载直升机。雅克-38也因此得到了“桅杆保卫者”、“和平鸽”的称号。苏联解体后,这些飞机很快就退役了。
在“新罗西斯克”号载机巡洋舰上的雅克-38“铁匠”战斗机(图源:Wikipedia)由于雅克-38战斗机的性能并不能满足实战需求,苏联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第二代的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雅克-41战斗机。为了提高性能,雅克-41采用了一台R-79-300矢量发动机,喷口可以向下旋转提供推力。而在机体前方,雅克-41布置了两台RD-41升力发动机提供升力。
表演中的雅克-141战斗机(图源:Wikipedia)1987年,雅克-41战斗机成功首飞。依靠R-79-300充沛的动力,具备了超音速飞行的能力,飞行性能已经完全不亚于常规战斗机。但没过多久,苏联解体,雅克-41的研发失去了资金来源。情急之下,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竟找上了美国“金主”——洛克希德公司。
雅克-41的机体布局可以看到前方两台RD-41发动机和后方一台R-79矢量发动机(图源:Wikipedia)此时,洛克希德公司正在进行一项绝密计划——为竞争“联合攻击战斗机(JSF)”计划设计原型机。而雅克-41此时已经基本成熟,洛克希德公司便与雅科夫列夫设计局“合作”,继续开发雅克-41战斗机。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研发的Model 200采用了矢量发动机+升力发动机布局虽然最终落选,但部分经验被F-35B继承(图源:beyondthesprues.com)在合作期间,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由于苏联时期对雅克-41项目的严格保密,美国人一直以雅克-41原型机的机号“141”称呼这种新型飞机。雅科夫列夫与洛克希德公司合作后,雅克-41也正式改名为雅克-141战斗机。
为F-35B的升力风扇技术进行验证的LSPM缩比验证模型(图源:secretprojects.co.uk)然而没过多久,雅克-141的研究被彻底中止。而拿到了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技术的洛克希德公司则参考了雅克-141开发了X-35B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即大家熟悉的F-35B战斗机的原型。如果忽略即将全部退役的“鹞”,F-35B也成为了世界上现在唯一一种实用的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
F-35B的垂直起降结构同时使用了引射喷口、升力风扇以及三轴承旋转喷管矢量发动机三种结构(图源:Wikipedia)而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也曾经开发过垂直起降战斗机——“四号计划”。“四号计划”是在歼-6丙战斗机的基础上加装升力风扇,以达到垂直起飞的功能。但在1971年,该项目被彻底终止,只进行了论证和风洞试验,没有造出原型机。
“四号计划”的模型(图源:Twitter)事实上,从这些项目中可以看出,制约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性能的最大因素就是发动机推力。由于在飞行中,垂直起降系统不仅不能提供推力,反而成了飞机的“死重”,如果想要达到和常规战机相似的飞行性能就必须具备充沛的动力,而这方面正是我国航空工业的短板所在。
F-35战斗机使用的普惠F-135-PW-100发动机(图源:Wikipedia)而在新型两栖攻击舰上搭载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事实上并非是一种经济的配置。以我国海军的规模而言,短时间内两栖攻击舰的服役数量并不会很多。如果参考美军每架两栖攻击舰搭载6架F-35B的模式,我军装备的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数量并不会很大。即使按照极限配置的每艘20架左右,也只有100多架的需求量。
根据实战需求,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可以搭载22架F-35B战斗机完全是一艘“小航母”(图源:USMC)而研制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所需的成本、技术和资源也都远超过常规战斗机,为了这种少量需求专门开发一种昂贵的新型战机,无疑是极不明智的。事实上F-35整个项目都是围绕F-35B来设计的,以此起到降低研发成本的目的。即便如此,F-35的研发成本还是居高不下,可见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研制有多么“烧钱”。
随着F-35的生产逐渐走上正轨其造价已经降到了一亿美元左右事实上已经相当“便宜”(图源:Wikipedia)而对于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相关技术,我国也缺乏相关的设计经验。即使是美国这种大量生产装备“鹞”式的国家,还要去从苏联雅克-141上“偷师”,可见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设计难度之大。虽然我国也曾对“鹞”式进行研究,但无论是认识程度还是技术储备,都远远不能和美国相比,设计一种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无疑是难上加难。
(图源:中国军网)所以结合上述的问题,目前来看,我国在短时间内应该不会上马新型的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但如果根据未来战争的作战需求,在未来开发一种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也并非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