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军事网 > 军事新闻 > 

李嘉诚“跑了” 目标英国 留下香港一地鸡毛

2019-11-09 18:18作者:

一年多前的2018年6月29日,90岁的李嘉诚在汕头大学2018届毕业典礼上作了题为《建立自我 追求无我》的主题演讲,并宣布他将从汕头大学校董事会名誉主席的位置上卸任,当日许多汕大学子表示,希望李嘉诚将来能“常回家看看”。此情此景,让人不胜唏嘘。

李嘉诚于1978年前后成为香港商界第一人,从那时起,一直到2018年5月10日他宣布正式退休,这之间恰好四十年。这四十年中,他踏准了香港经济的每一步节奏,遂成亚洲首富,然而今天,李嘉诚选择远走英伦,这其中是否有什么不得不离去的理由呢?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华夏文明,走过了一段坎坷委屈的历程。1949年以后,文明被割裂成多元的,散落在东方和南方。文明的重建或以试验,或以光复,或以中西混合的形式展开。

这些展开的内容以千万人的生命历程、数代人的时间跨度为代价,论证着中华文明在现代的诸多可能的命运,为古老文明的现代新生和伟大复兴作出了预演。大陆在几经曲折的试验之后重获人的自尊,台湾则在政治文化的演进中走出自己的路。

而冲突最为激烈的是香港。

语言、种族、肤色、习俗……五方杂处。被判定精神殖民化的文化沙漠,香江文明在西人及其文化的相处、碰撞、贴面肉搏之中,居然生出了真正经受得起考验的健旺壮盛的种子。“星期一到星期七,多劳多得”就是揉在香港精神里的华夏文明的高度浓缩。


(香港街道)

包玉刚、郑裕彤、李兆基、郭得胜、霍英东这批商业巨人,就是在这样的搏杀精神的香港拔起的。

其中还有一个李嘉诚。

李嘉诚之于他们而言,同又不同。他浓缩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上百年几代人的历史,从一穷二白到跨界巨人,进化的跨度之大,实属罕见。

这就是李嘉诚,这就是李嘉诚的时代。

 

(一)出身和发迹

1928年7月,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潮安县北门街面线巷。其父李云经是一位读书人,但奈何家道式微,无法入大学读书,只好在莲阳懋德学校做了一名教员。数年后,抗战爆发,潮州沦陷,李家辗转入香港投亲,但李云经却于1943年冬染恙而逝。

根据网络流传最广的说法,后来的故事是:李嘉诚不到15岁就辍学工作,每天工作16个小时。到了1950年,22岁的李嘉诚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7000美元创办长江塑胶厂。1957年,李嘉诚在英文版《塑胶》杂志上看到意大利某家公司的塑胶花在欧美市场热销的消息,意识到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于是他到意大利考察,回港后率先推出塑胶花,随即成为热销产品,长江塑胶厂从此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界。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则成了“塑胶花大王”。

显然这是一个被加工过的商业童话,其中不实之处相当明显,但这段故事也体现了古老的东方式狡黠。


考虑到1950年的时代背景,7000美元的购买力可谓相当惊人。在那个时代,一个身处大陆的精壮劳力每天全负荷工作所得也不过几美分而已,当时的香港虽然相对富裕,但7000美元的出资额度也会给一户普通人家造成极大的困扰,他们甚至要砸锅卖铁外加举债才能勉强凑到这样一笔钱。即便李嘉诚真的从14岁开始每天工作16小时,并且每天不吃不喝,也不足以让他在22岁就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所以这段故事只是故事而已,大家不要当真。

然而,一位缺乏幽默感的中国经济观察家——英国人史塔威尔在一本题为《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的书中写道:

“在香港,亚洲首富李嘉诚总喜欢说自己是教师的儿子,其父1940年身无分文来到了香港。他的香港长江集团官方网站声称:‘为了扛起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李先生不到15岁就辍学,在一家塑料贸易公司找了份工作,每天工作16小时。1950年,他的勤奋、谨慎以及追求完美的精神让他有了自己的公司——香港长江实业。’事实上,李嘉诚读过几年书,后来在一个富有的舅舅那里工作,舅舅的家族拥有香港中南钟表有限公司。后来他成为重要的二流大亨,他的事业得以继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因为他娶了老板的女儿。李嘉诚所经营的企业事实上是属于他岳父的,李嘉诚只是进一步发展了企业。据李嘉诚的一位老朋友透露,李嘉诚的岳母也给了他额外的经济支持。”

这位古板的英国人过于较真,一点都不讨人喜欢,但他所陈述的内容大致靠谱。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于1935年来到香港,40年代创立中南钟表公司,1950年涉足瑞士钟表,并于1955年取得瑞士乐都表、得其利表的经销权。在那个年代的香港,庄静庵就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在钟表业界享有盛名。60年代,庄静庵的出口业务增长迅速,他兴建了11层高的厂房楼宇,在当时就是富甲一方的成功人士。40年代李嘉诚父子举家来投庄静庵,一家人的生计都靠庄氏维持,所谓“不到15岁就辍学”、“扛起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云云都不过是随口说说罢了。

尽管存在一定的“履历造假”成分,但李嘉诚绝非泛泛之辈。他的起步离不开舅父的助力,但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他是一位深谙中国文化的商界大师,甚至这段可疑的官网履历本身都有很深的用意:中国人最喜欢听“白手起家”的富豪故事,因为它特别亲切,三言两语之间,就能让正在炎炎烈日下搬砖的你我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心理共鸣,仿佛只要每天搬完两车砖,自己也能成为一代大富豪。这就是心灵鸡汤,以前我创业的时候也是这样每天熬上一大锅,因为没有它很多人就活不下去。

 

50年代的李嘉诚走的是传统制造业路线,尽管他在塑胶行业相当成功,但他日后的名声并非由塑胶铸就,真正让他走向巅峰的是房地产。与房地产相比,塑胶花对他的财富贡献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我们把“塑胶花大王”的故事先放下,一起来看看地产大亨李嘉诚对香港的深远影响。

(二)“地产大王”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香港,制造业发展遇到了些麻烦。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美国、西欧对香港制造的成衣、纺织品等施加限制;由于工资节节上升和通货膨胀,香港在亚洲四小龙中失去持续发展密集型经济的优势。


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发生转型,传统的纺织、成衣、电子、钟表、玩具等一般性加工和低档次的产品生产北移至珠江三角洲一带,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模式。塑料厂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链,自然受到重大的牵连。

在塑料产业初现衰退迹象,可厂家还拼命挤进的时候,李嘉诚却当机立断,以300万港元卖掉塑料厂,进军房地产。

为什么是房地产?

除去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因人口急剧增长所产生的巨大住房需求拉动了上涨的房价外,60年代是香港“居建扩大时期”。中小型规模的房地产商在外资的带动下,纷纷集资改建,翻新旧楼。进入70年代以后,香港房地产业全面发展,政府公屋建造于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李嘉诚在此时进军房地产,还有两个历史契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陆发生“文化大革命”,香港人心惶惶,很多富商纷纷廉价抛售产业,逃离香港。1964年,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挤提风潮,1967年又出现“九龙暴动”事件,使得香港的房地产价格一跌再跌。再加上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还未发出声明,在外商眼里香港的政治前途不明朗,只能作短线投资,因而外资介入香港地产市场的规模不大。

李嘉诚却认为,动乱是暂时的,房价早晚会回升。于是他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动用所有的资金来大量收购房地产。

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李嘉诚从中获得200%的高利润。1971年,李嘉诚创办长江地产有限公司,72年更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在香港挂牌上市。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高达5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

(三)凌驾英资

和记黄埔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记洋行,一部分是黄埔船坞。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到二战之后几经重组落入当时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祈德尊家族之手。黄埔船坞的历史可追溯到1843年,到20世纪初已经颇具规模,拥有维修和建造万吨巨轮的能力,已然是香港三大船坞之一。在香港70年代初,祈德尊家族控制的和记洋行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收购兼并控制了黄埔和其他300家公司,而且打算筹集资金发展地产,然而过度的扩张使得它债台高筑,逐年亏损。1975 年8月,为了充实资本,和记洋行以三分之一股权的代价获得汇丰1.5亿港元的注资。汇丰于1977年将其改组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

李嘉诚收购战役的序幕也自此拉开。

尽管汇丰物色了卫理来打理这家巨型上市公司,但是集团亏空太大,短时间内很难有起色。这一切都被李嘉诚看在眼里,此时在他心中已经有了收购的计划,大鱼吃小鱼的历史即将在李嘉诚手中被颠覆。

令人惊讶的是李并未立马收购和记黄埔,而却着手收购起当时香港最大的货运港九龙仓。

 

控股九龙仓的怡和这时坐不住了,当时怡和大班纽壁坚马上作出了反收购的反应。但是以怡和的流动资金也未必能购得足够的股票以保证绝对的控股地位,于是找了香港第一财团汇丰来帮忙,汇丰大班沈弼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亲自出马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希望他能不看僧面看佛面,卖个面子。此时的李嘉诚却秘密会见香港船王包玉刚,他深知一代船王对货运港的渴望,提出了一个一石三鸟的交易,李嘉诚将九龙仓股票转给包玉刚,而包玉刚则将和记黄埔的1000万股股票给了李嘉诚,并帮助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到这时李嘉诚才露出了真正的目的,而此时他的收购等于成功了一半。


(九龙仓)

接下来,李嘉诚以虚打实,放弃收购九龙仓,给了汇丰面子,汇丰自然会回报一份人情,与此同时船王包玉刚也正凭借其与汇丰深厚的关系在其中斡旋,李嘉诚仅以 7.1元每股就获得汇丰手中9000万股和记黄埔的股票,是当时市价的一半!而且汇丰还同意李嘉诚只要先付20%的定金,相当于用2400万美金作定金购得十多亿美金的资产。这样一来,加上从船王包玉刚那里购得的股票,李嘉诚共持有和记黄埔39.6%的股权,从而达到了成功控股的目的。李嘉诚旗下的长实资产仅6.93亿,却控制了62亿港元的和记黄埔,成为香港第一个控得洋行的华人。

(四)东退西进 超人的转身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开始崛起。

那一年的金秋时节,李嘉诚作为港澳国庆观礼团成员,身着中山装,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国庆典礼。

但是,从登上天安门城楼的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间的10多个年头,李嘉诚在内地大笔捐赠公益事业,却甚少展开规模投资。李嘉诚的投资重点,一直坚持“以香港为主”的方针。


(邓小平和李嘉诚)

 

直到邓小平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的发表,让李嘉诚看好改革开放的前景,于是他积极部署内地业务,计划加速与内地的经济合作。

其中一个受瞩目的项目便是在1991年4月落成的“深圳长和实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是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中国机电轻纺投资公司和李嘉诚的长实、和黄、加怡三家集团公司联合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注册资金为2亿港元,其中李氏财团占50%,这是李嘉诚首次到深圳投资。

多年以来,李嘉诚为了避嫌一直不肯在潮汕地区做任何投资,直到1992年。李嘉诚有感汕头对住房需求很大,于是与当地政府达成意向合作发展50万平方米的商住楼计划,这就是“汕头第一城”。

为作百年计,李嘉诚决定将项目的本利润全部归入汕头大学发展基金。他下属集团在潮汕地区的投资项目,包括高速公路、货柜码头、海湾大桥、安居工程、电厂等等,金额大到可以亿计。

除了潮汕地区,李嘉诚在内地的投资金额高达500亿港元,投资项目囊括了工业、地产、交通、金融、能源、通讯、港口以及高科技等诸多方面。

可是,从2013年陆续出售广州、上海陆家嘴等物业开始,李嘉诚就不断陷入撤资风波,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迁册重组,更是将这波质疑推到新的高潮。

有人从政商关系层面看,认为是因为李嘉诚当年支持的唐英年并未如期当选为特首,一叶知秋。面对质疑,李嘉诚表示坚决相信中央,相信中央对改革开放的决心。

正如洛克菲勒所言,“建立在生意之上的友谊,远比建立在友谊之上的生意来得好。”以超越商人的标准衡量他,也许不尽合理。对于撤资,或许不必过度解读。

也有人从衣钵传承角度猜测,李嘉诚深知中国大陆和香港作为他的发迹之地,他的接班人如果继续在房地产市场上耕作,将绝难突破自己的成就,于是在李嘉诚的支持下,李泽钜转而向全球开疆辟土,将“长和系”业务涉足全球四大洲,涵盖能源、公路、水务、环保等诸多领域。

经过这样一次果决的腾挪,未来,哪怕再大的风雨,就真的都与“长和系”无关了。长和系将成为确定无疑的百年产业。

东退西进,颇类似李嘉诚过往的诸多大动作,最开始极少有人能看懂,但越到后来,你就越佩服他的超前眼光与高瞻远瞩——这其中蕴藏的,是一个见惯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的世纪老人才配拥有的洞见与睿达。

这次资产布局的大调整,明显是李嘉诚在长和系做的最后一次重大决策。不难看出,正是因为这次着眼下个百年调整的完成,才让超人放心在今日把商业帝国交给了长子。

 

(五)传承

豪门分家,无论是夫妻分财产还是兄弟分财产,往往是冲突不断,分财产演变成了争财产,香港豪门也不乏因为争家产而弄得兄弟反目,父子失和的狗血事件。

比李嘉诚大6岁的霍英东2006年去世,结果2011年底,因为争夺家产,三子霍震宇将二哥霍震寰告上法庭。

在澳门打造起博彩帝国的何鸿?觯?皇遣≈厝朐海?夼?泳炀臀?也?虻貌豢煽?弧?/p>

老友郭得胜(新鸿基地产创始人)三个儿子为了争产,兄弟相残,最后竟闹到廉政公署。2012年3月底,甚至有媒体报道,大哥郭炳湘将由被告转为特赦证人,指证自己的两个亲弟弟。

这一切,李嘉诚看在眼里,又怎能置身度外?

83岁时,李嘉诚终于做出了安排。

Li Ka-Shing Unity Holdings Limited(以下简称:LKS Unity)为李嘉诚的上市王国旗舰,是长和系资产的终极持有公司,未“分家”前由李嘉诚三父子各持有三分之一。

2012年,原本由李泽楷持,LKS Unity三分之一权益转予李泽钜,令李泽钜持股量增至三分二,余下三分一继续由李嘉诚持有,7月16日生效。

同时,李嘉诚表示给次子李泽楷现金支持收购中意的业务,只是没有透露具体的金额。

长子稳健、次子有闯劲,超人的家产分配方案,一方面兼顾对两个儿子的公平,解决了豪门争产的隐患,另外一方面,让稳健的大儿子继承家产,也解决了公众股东的担忧。


(六)秘 笈: 囤地

2011年,新加坡的华裔总统李光耀对李嘉诚曾有这样一番评价:

李嘉诚可有制造一件营销世界的商品?没有。他投资地产、收购港口、超级市场、电讯公司,全靠和垄断结盟,所以他十分成功。然而他不过是顺市而行,什么行业当红便进入该市场。“

李光耀的评判戳中了李嘉诚的要害。

李嘉诚没有创造过令人称道的产品品牌,他的经济行为就是买和卖,但他每次总能在最低的时候买进,在几乎最高的时候卖出,他是靠高超的交易能力行走江湖的。李嘉诚虽然曾经多年蝉联华人首富,但他与比尔盖茨、扎克伯克、贝索斯、马斯科完全不是同一类人,他很会赚钱,但他没有什么创新能力,他没能对人类社会产生过与其名声相匹配的正向推动力。

李嘉诚是一个顶级炒家,他在四十年的时光里踏对了香港经济的每一步节拍。但是,投资界都知道,想踏准节奏是很难的事情,能看准未来三天的走势就足以富甲一方,李嘉诚为什么能看准香港经济四十年中的每一步呢?他是来自未来的穿越者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正如李光耀所说的那样,李嘉诚的成功”全靠和垄断结盟“。正因为与垄断结盟,从前的香港就是”李家城“,四十年中无论港督特首怎么换,这座城市一直就是”李家城“。

 

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香港富豪们大都不从事出口行业,因为做这类生意要面对国际竞争,即使订单源源不断,但利润远不能和垄断相比,至于经营制造业工厂,那更是不值一提的蝇头小利。塑胶花不可能成为李嘉诚大业的支柱,唯有垄断才能造就超人。于是,他们的兴趣点都集中在房地产、港口码头、电信服务、公用事业、赌博娱乐、物业发展这些领域,因为这些项目拼的是政商关系,而不是创新能力。一旦建立了牢固的政商关系,这些领域就会成为日进斗金的铁打营盘。

黄四郎们的碉楼就是这么建成的。


已故的经济学自由学派旗手弗里德曼曾认为,香港是全球经济最自由的地区,这让许多熟悉香港的人感到很迷惑。当年香港的起家于走私,这本就不是什么秘密,但不能因此认为它就是一个完全自由化的经济体。香港的对外贸易确实很自由,但它的内部经济一点都不自由,地产、港口、公用事业等各行各业都被寡头垄断,甚至为了阻止竞争,李嘉诚曾不让家乐福的运货车进入长江实业拥有的物业地区并打断水电供应。由此可见,他们本质上都是些寻租者,他们的利润来自于政府特批的特许经营权,来自于垄断,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建立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李光耀对香港模式的差评确有道理。新加坡的土地面积是719.1平方公里,比香港还要小,总人口567.5万人,人口密度比香港还高,但是新加坡这个更小的弹丸之地却有虎牌啤酒、星展银行、新加坡航空、悦榕庄酒店、虎标万金油、嘉德置地集团等世界知名品牌。新加坡人的幸福感也比香港人要高。

而李嘉诚们热衷的是什么呢?2014年有媒体报道,位于北京中央别墅区温榆河板块的誉天下别墅,1993年长江实业就作为大股东之一参与开发该地块,2003年长实全资拥有该项目,2008年别墅才开始一期上市,最后完工时间预计是2018年。也就是说,长实在用四分之一个世纪开发一个地产项目,而项目则从当年的荒芜之地,变成了千万级别的别墅区。

囤地,才是他们最拿手的事业。

2015 年,李嘉诚担任董事局主席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联合公布重大重组方案,新成立的长江和记、长江实业将选择英属开曼群岛作为注册地,这意味着它们理论上已不属于香港。与此同时,2015年李嘉诚加大对欧洲的投资,特别是对英国的投资,英国约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近三成的天然供应市场、近7%的供水市场都属于李嘉诚。

不知道若干年后,伦敦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李家城”。

 

(七)不谈政治

李嘉诚曾给自己定下八字戒律:“少出风头、不谈政治”。但也有人说,懂得不谈政治的商人,才是最懂政商的。2002年,《南风窗》曾经做过一篇题为《李嘉诚和他的时代》的报道提及,尽管李嘉诚们对政治一直保持距离,在商言商,但他们的生活和事业已与政治、文化、文明和国家牢牢地系在一起了。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李嘉诚在香港的所有收购举动都与内地政治变化有关,内地60年代的香港移籍潮让李嘉诚收购了不少廉价房产;70年代后期实施改革开放,英资怡和在香港的信心出现动摇,李嘉诚趁机与其直接竞争并一举收购和记黄埔;

80年代初,中英双方在香港问题上的争执给市场带来动荡,李嘉诚趁机收购港灯和青州英泥,他甚至计划在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后联合其他地产商一举收购置地公司。这期间,李嘉诚借助政治气氛在股市中低进高出而大获其利的操作更是数不胜数。他不仅赚得利润,还因此获得救市的声誉。

早先接受采访时,李嘉诚曾透露:不论几点睡觉,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一定起床,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晚饭后,他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不仅要看,还要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以前,他看新闻喜欢纸质版,iPad出来后就只看电子版了,现在用的是iPhone手机。

李嘉诚有个专门搜集信息的团队,每天早上固定时间会把世界各地知名报刊电视的新闻摘要精华版交到他手里,《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也在其列。

如果退休后的李嘉诚还保留有这个习惯,团队在给他的新闻摘要里,最近在香港发生的骚乱,应该不会被漏掉。

夕阳残照

事实上,在传统香港人眼里,赚钱才是要紧的事,政治要尽量少碰,这一方面跟港英政府当年的强势压制有关;另一方面,自由资本主义也的确成为港人的一种信仰。

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曾视香港为自由放任经济典范。

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何鸿?觯??堑牟聘坏匚涣⒂谙愀鄣亩サ悖??堑墓适赂?晌??鱿愀凵缁峤蚪蚶值赖拇?怠?/p>

从青马大桥进入香港市区,整个港岛摊开眼前,的士司机会跟你讲,大佬们信风水,背山面水才聚财,岛是一座山,李嘉诚住龙头,刘德华住龙尾,“赌王”何鸿?鏊姆恳烫???肷降郎弦环恳欢把舐ィ?嗷ゲ话ぷ拧?/p>


 

这是大佬们的传说,而属于大部分香港人的生活是,因为港岛供地紧张,高楼如密林,相互间距窄小,夸张一点,你家炒菜缺葱,可以直接喊对面楼扔过来。

公寓已然是不错,还有超过1万人蜷缩在10平米的“鸽子笼”里。


以及比“鸽子笼”惨得多的,真正的铁笼房。

与世界上很多施行资本主义的地方不同,香港的贫富差距是抬头可见的。在狭小的空间里,很容易碰撞出一种急躁和焦虑。

实际上,香港的贫富差距问题始终都存在。在经济起飞,阶层整体抬升,制造业用工量大的时候,这个问题不那么凸显,人们还相信白手起家的故事。

但到了经济增速放慢,制造业外流,劳动力需求减弱的时候。这种焦虑就会浮上水面。


2013年4月,李嘉诚旗下的香港码头发生大规模罢工。罢工工人及支持者在长实总部外面搭起帐篷,举行反剥削晚会。他们还举着涂画过了的李嘉诚照片和标语。其中一条标语上写着:

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剥削工人发财。养起李嘉诚,养不了家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嘉诚被香港人称为“超人”,香港梦的代表,从超人到奸商,李嘉诚老迈的背影映出东方之珠夕阳的残照。

李家之城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各国营商环境报告中,香港一直位列前茅。

但与此同时,香港也是发达经济体基尼系数差距与裙带资本主义程度的冠军常客,财富集中度接近80%。

 

彭博商业周刊曾在一篇题为《好的资本主义,还是坏的资本主义,香港要做出正确选择》的文章中,用一幅图简洁了当的说明富可敌国的香港“四大家族”是怎样控制700万市民的生老病死。


一位香港朋友告诉笔者,“反修例”以来,内地很多文章都在反思香港的“地产霸权”现象,实际上,“地产霸权”的背后是“资本霸权”,香港是自由港,来自国际的资本流动成就了过去的香港,也造就了香港的今天。这已经不简单是地产的问题,而深及制度层面。

他说他年轻的时候,住房实得面积能到90%,后来逐年递减,现在只能到60%~70%。不要说电梯间和走廊,连旁边的会所都给你算上,房子是越来越贵,可用面积却是越来越小。


他曾经在一次跟各房企“二代”的酒会上,半开玩笑的跟他们讲,你们也不要那么精明啊,都赚了那么多钱,也要让让利嘛。

结果人家跟他说,我这都是合法的啊,而且人家都这么干,我不干,股东也不会放过我啊。

那这些人会为香港社会尽快恢复秩序站出来发声吗?

朋友告诉笔者,这些人生意做多了,做什么都是生意。比方说在政治问题上发声这件事,也是可以讨价还价的。

包括李嘉诚在内,过去“占中”的时候也是发声撑过警队、撑过政府。只不过,商人首先会考虑利益得失,我发声能得到什么或者失去什么,如果政府承诺给我的好处超过发声可能造成的损失,或者整个舆论的方向发生改变,才会去发声,而且是大家一起发。毕竟都是成功的生意人,谁都太聪明、谁都不愿意吃亏。

那骚乱冲击香港难道不同样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吗?

朋友给笔者打了个比方:你兜里要有1000块,丢了100块,你会心疼,但不至于伤筋动骨。这些大佬就是这样,他们早已是多元投资,全球布局,香港只占少部分。上市公司,大佬的股份占三四成,个人资产不会留在香港。

再说了,大佬们控制香港的电力、煤气、通信、交通和港口,香港再怎么乱,香港人总归要打电话要吃饭,对大佬们的影响终归不大。

香港是标准的小政府大市场,这是一种理念,也是政府的无奈现实。经济命脉不掌握在政府手上,政府就缺乏跟大佬讨价还价,推动大佬出来发声的资本。

“通俄门”事件,美国国会可以压着扎克伯格连问5个小时。而香港立法会背后站的都是老板,代表老板的利益,议员比政府官员凶,立法实际掌握在大佬的手上。

2000年欧洲会议的一份报告,就认为李嘉诚家族垄断香港经济,李家产业占香港3成的说法不胫而走。2006年,又有消息指出,香港立法机构对李嘉诚出资收购电讯盈科股权一事进行调查,结果,电讯盈科还是被李泽楷收入掌中。

上一篇: 揭秘!将航母卖中国的乌克兰海军现在有多惨!
下一篇: 普京用这招对付川普,中国让沙特吃了颗定心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