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多批次歼11战机跨昼夜轮番开展对抗空战训练,飞行员制空作战能力得到有效锤炼。(来源:军网英文 重回1800年)
新浪军事深度:大家都知道,中国战斗机就垄断在成飞和沈飞手里,其中沈飞飞机设计中规中矩,采用新布局比较迟缓,热衷换航电,对于飞机气动布局精细化设计改进,向来缺乏兴趣,当然,也是不太重视导致实力不足。
沈飞第一款战斗机就是歼8,第二款是歼8II,这两款战斗机,设计构思和细节和外国飞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从设计师经验来说,缺乏设计实践经验,采用外国成熟设计,这是一个比较通用的做法。
从歼8II的介绍来看看:70年代后,世界战斗机设计思想出现转变,从二代战斗机的更快更高转变为,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能,高亚音速格斗,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控系统,让战斗机具备超视距攻击能力。
为适应这一潮流,部队装备新需要,沈飞公司在歼-8的基础上研制了歼-8Ⅱ飞机。1980年9月4日,国家批准歼8II项目,1984年6月12日,原型机首飞成功。1988年3月18日,歼-8Ⅱ设计定型。同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歼-8Ⅱ飞机设计定型 。顾诵芬时任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 。
从介绍来看,设计师对于三代机的潮流还是认识得很清楚的,超视距攻击和中低空机动性,但是就停留在宣传层面,没有真正落实,唯一做的就是换涡喷13发动机增大几百公斤推力,最终歼8II家族多种型号,就换了航电和武器,气动一直保持不动,
这个短平快的项目,在当时80年代大家看惯了平头飞机的时代,采用尖头设计,取得了巨大的声誉,但是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到了90年代我国要对付周边的幻影2000和F16战斗机,歼8II战斗机设计的这个严重短板立马就凸显出来。
而成飞的歼10,从内到外都积极进取,气动,控制,航电,虽然从事后看,歼10也不完美,高速阻力偏大,飞机加速性不太理想,但是设计师非常尽力了,在至关重要的中低空格斗性能上,全力以赴,最终创造了沾不起的奇迹,国内别的战斗机,不管歼8,歼11,近距离格斗明显不是对手,在我国当时的基础下,能拿下鸭式布局设计,就非常完美。
从最初设计来说,中国设计师认识潮流还是清醒的,但是歼8II没满足中低空机动性,但是歼10满足了。歼8II家族,国家倾尽全力,最终变成一个匆匆过客,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苏27来了,这就是歼11家族的起步,从歼11B开始,歼11BS,歼15,歼16,一直到现在的FC-31鹘鹰战斗机,沈阳走出来自己的路子。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新材料,特别猛。
歼8II家族在中国第一次机身采用碳纤维材料设计,还有300M超强度起落架钢,而歼11B则采用了超过10%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继续领跑。到了FC-31鹘鹰战斗机,则超过20%接近30%,而且从第二架开始机身取消所有锻件,全部采用激光增材打印技术。而歼10A战斗机,复合材料用量才6%,到了中期大改,歼10B和歼10C,机翼开始采用碳纤维材料,比例才超过10%,到了歼20战斗机,机翼机身大面积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超材料,比例才超过20%。
问题就来了,成飞为啥这么钝?采用新材料这么慢?难道不知道多用复合材料减重效果好,飞机性能高吗?当然不是。飞机设计师是个高度的“和稀泥”能手,总是在先进性和低风险之间走钢丝,飞机材料落后就笨重性能差不先进,但是新材料用多了,工艺难度大,工人素质跟不上,大批量次品废品,造成更大的问题,飞机是一种大批量多次重复使用产品,先进但是质量不可靠是剧毒。
成飞对于新材料的态度很慎重,原因就是,沈飞的歼11B由于采用了超量的复合材料和新发动机(太行)造成了严重的可靠性问题。所以,拒绝立马跟风上大量复材,也拒绝不可靠的太行发动机上飞机,坚持采用可靠性更好的俄罗斯发动机。
当然,也不是就一直这么拖下去,而是认真做试验,直到质量稳定后,才大批量铺开。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比较“保守”而且跟风慢的成飞战斗机。从这个角度来说,沈飞还是成飞的老大哥,航空工业界的新技术新材料探路先锋,经验教训比较多而且比较惨,歼8III和歼8IIF让涡喷14坑,歼11B让复材和太行坑,最终都让成飞这小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认真做事,避免翻船。(作者署名:大水)
《出鞘》完整内容可扫描图片二维码关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抢先查看(查看详情请搜索微信公众号:sinamilnews),《出鞘》每天在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完整首发,阅读往期《出鞘》请查看新浪军事官方微信历史消息,搜索《出鞘》文章请回复关键词查询,如查看本期《出鞘》,回复日耳曼,查看上期《出鞘》,回复核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