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出口哈萨克斯坦运8F200WA型飞机01架机在陕西城固柳林机场成功首飞,标志着该型机研制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和里程碑节点。该型机是陕飞和中航国际航发共同开拓国际军贸市场的重大合作项目,也是运八飞机首次进军独联体国家市场。
俄罗斯卫星网8月4日刊发卫星通讯社采访俄罗斯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的文章《中俄两国在军用运输机领域没有竞争》称,有人指出,俄罗斯“不同意向中国出售”运输机生产技术,甚至此前还曾向乌克兰施压,不让基辅把此类技术卖给中国。但最终中国还是在乌克兰成功拿到必要的技术和材料。对此,瓦西里·卡申表示,俄罗斯其实并未拒绝向中国提供与运输机相关的技术。
文章称,苏联解体后,运输机主要组装厂留在了俄罗斯境外。比如,伊尔-76归属塔什干契卡洛夫飞机厂,军事运输机主要设计单位安东诺夫设计局留在了乌克兰。此外,大多数生产“安”系列飞机的工厂(基辅和哈尔科夫)和极为重要的发动机制造企业“马达西奇”公司也归属乌克兰。
俄罗斯仅存生产安-124的乌里扬诺夫航空工业综合体。但这家企业的业务也取决于和乌克兰企业、安东诺夫设计局以及“马达西奇”公司的合作。实际上,在长达20多年时间里,俄罗斯并没有独立的军事运输机生产企业。可以看出,俄罗斯自己没有,何谈“拒绝”中国?
文章称,有关安东诺夫,这家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时就已经与中国展开全面的合作。合作的主要障碍在于中方资金不足以及那时中国航空工业水平不够,即使并非特别复杂的机型,生产起来也并不那么简单。
因此,中乌合作以运-8升级和在运-9基础上研制中型和特种飞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下一个合作阶段,是联合研制中型运输机。此后,类似安-124、安-225那样的超重型飞机技术转让合作才有了实际意义。
文章称,俄罗斯启动伊尔-76重型飞机生产后,开始推动本国载重20吨中型伊尔-214和伊尔-112轻型机项目。目前,还在考虑安-124运输机的本土化生产问题。此类机型命名为“大象”。很难说,这些项目的前景如何。比如,俄罗斯空军现有安-124的数量,不久前还相当过剩,而且这些飞机还有相当多的航运里程储备。但是,叙利亚战事可能改变原有定势,要知道,这种机型在战事保障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文章称,中俄两国运输机生产领域状况类似。上世纪90年代,两国境内基本不生产此类机型,或者产量不多。此外,还需明白的是,世界类似伊尔-76、尤其是安-124那样的重型运输机市场极其有限。
文章称,拥有庞大军队的国家才对这些飞机有需求。对大多数国家来说,使用载重量20吨的中型飞机就足够了。而民用航空运输企业,更倾向于使用改造的客机来运送货物。其结果是,中俄重型飞机在第三国市场的竞争是极为有限的。两国发展这些项目,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6月14日,出口哈萨克斯坦运8F200WA型飞机01架机在陕西城固柳林机场成功首飞,标志着该型机研制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和里程碑节点。该型机是陕飞和中航国际航发共同开拓国际军贸市场的重大合作项目,也是运八飞机首次进军独联体国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