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11月13日至14日在巴西举行。中印双方在会议间隙举行了会晤。
前不久的东盟峰会上,印度宣布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原定11月13日起在印度德里举行的第8届印中商业论坛因中方与会者没有得到印度的签证而宣告推迟。《印度斯坦时报》11月13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近期至少有5个中国代表团因签证问题无法如期到访印度。在一连串的中印关系不利消息中,中印会晤仍然能够保持如此友好的氛围,十分难得。
而这并不是中印领导人第一次克服重重困难握手言和。一个多月前的10月11日的会晤没有受到印度取消印控克什米尔自治权的干扰,也没有受到同期正在举行的边境军演的影响。
从2018年第一次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到2019年第二次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中印领导人都迫切希望改变两国动辄对立的状况,以真正的大国视野重新面对彼此。
毕竟,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改变,世界经济秩序正在调整。中国是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印度GDP超过了2.597万亿美元,超过法国的2.58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印度人信心满满,他们的口号是2030年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二,2035年成为全球第一。 大胆想象一下,未来中美日印欧俄关系会是什么样的合纵连横局面,中国期待什么样的中印关系?
可以确定的是多极化世界,任何两方关系的过分靠近或者疏离都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如果中印两国的关系出现问题,受到影响的将是世界前五力量之间的重新排列组合。
在对美斗争中,印度可以不是中国的朋友,但绝对不能发展成为美国的帮手。当中方多次谈到“携手实现中印两大文明伟大复兴”,“中印在维护全球稳定和推动发展方面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这实际上是从全球大国的视角看待印度的。这是中国对印度大国地位的认可。
对印度而言,在美国多番拉拢印度加入印太战略的情况下,莫迪急于竖起中立大旗。如果不管控同北京的边界争端,就会营造一种联合美国应对中国的实际战略效果。莫迪主导下的印度要做的是有声有色的大国,这个大国地位的确立靠的是印度的发展,而不是跟随美国或者是对抗中国。同为新兴国家,印度迫切需要的国际权益还未被满足,这不是因为中国,而是因为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在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国际权力上,中印有着共同的利益。印度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大国之后,没有理由为自己树敌,也没有必要继续纠缠同中国的纠纷。中印之间合作的考量已经压倒了斗争的需要。
中印领导人重新调整两国关系的位置是全球格局发生变化的产物。一言以蔽之,世界变了,中国和印度都变了,所以中印关系必须改变。
这不是因为中印之间的领土问题得到了解决,也不是因为中印在南亚的战略性竞争不复存在了,更不是中印之间的经济利益纠纷得到了弥合,这些中印之间的具体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在未来有可能持续发酵。唯一不同的是,中印看待彼此的视角发生了变化,时代变了,所以中印之间的矛盾在中印关系当中的位置和重要性发生了改变。
一边是此起彼伏的矛盾,一边是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性友好宣示,这就是当今中印关系的现状。这对政治引领的关系在两国领导人的战略规划下已经开始踏上新的征途。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这一转变不可避免会遇到重重阻力。
伴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民族自尊和自信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同时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存在。如何引领双边关系持续保持理性的发展,对习近平和莫迪都是挑战。(风国际)
尤其对莫迪来说,压力更大。印度国内的对华强硬声浪更高,无论是退出RCEP还是边界军演,抑或是取消中印工商论坛,都是印度单方面的举动。中国能够持续对印度报以友好,足以说明中国领导人的战略定力和远见。中国正在以极大的耐心避免印度成为第二个麻烦制造者。
11月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在泰国曼谷出席第22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的发言中表示,通过共同努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5个成员国已结束全部文本谈判以及实质上所有市场准入谈判。
七年了,如果加上明年就是八年,终于拿下!
这玩意儿能跟第二次进博会并列,可见其意义。
不过事情并没有尽善尽美,因为印度已经明确不会签字。所以这个世界最大自贸区的帽子,稍稍逊色。
没有印度,人口上可就不占优势了……
RCEP的背景
印度不肯签RCEP,其他15国只好把他排除在外,RCEP损失了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印度失去了开放的机会。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知道就好。
要搞明白印度放弃了什么,我们首先要明白RCEP做到了什么。很多小伙伴们都会有一个疑问,明明已经有了WTO,为啥还要签自贸区呢?
因为WTO这个在关税问题上是留有余地的,虽然是最惠国关税,但还是要交一笔钱呀!而自贸区大多是零关税的!比如2010年生效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其中93%以上的货物是零关税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在WTO里面,但不在自贸区里面,那么你的货物进入自贸区就要和零关税的同类货物竞争。这就是一层隐形的贸易壁垒,别有用心者用于将某些特定的国家和地区排除在外。比如当年奥巴马力推的TPP协议:
可怜的中国台湾地区被排除于所有自贸区之外……
TPP正是通过限制性条款围堵中国的贸易协定。而中国方面与之对抗的正是RCEP!
RCEP这个东西,大家可以看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放大版。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叫做“10+1”,这个RCEP就是“10+6”。多出来的那五国是谁呢?没一个省油的灯。
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日本、韩国那是想找中国签中日韩自贸区的,意愿上没有问题。澳大利亚、新西兰是传统农业国,而中国是农产品需求大国,他们也很有动力要加入进来。
唯独印度,心情十分复杂。
吊在中间的印度
在东亚经济版图上,东盟是一个很有人缘的组织。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都和东盟有自由贸易协定。也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六国才进一步要达成一个多边机制RCEP。
然而印度,并不十分高兴。
原因是签订自贸协定后,印度没有拿到太多的利益(指贸易顺差)。到2018年,印度-东盟双边贸易额也才808亿美元,远远低于当初的估计。
这笔钱在印度外贸活动中占有多少地位呢?
2018年全年,印度对外货物进出口额为8367.1亿美元,其中,印度出口3246.3亿美元,自外面进口5120.8亿美元,总的下来是贸易逆差1874.5亿美元,比去年多了24.7%的赤字。
来自于东盟的808亿美元占10%左右,与中美对印贸易额相当。2018年印度对华出口165.3亿美元,进口737.4亿美元;对美出口514.2亿美元,进口335.2亿美元。
低于当初的估计,主要原因是印度制造在东南亚面临中日工业品的联合绞杀。
相较于韩国人比较单一的产业结构,中日产业交集比较多,竞争激烈。摩托、汽车等等领域暗战都进入白热化。在东亚这个怪物房里和中日对刚,印度制造可以说是一点生存空间都没有!印度巨额对华贸易逆差就是工业品技术差距的绝佳证明。
更糟糕的是,印度不仅仅是工业品不行,他农产品也不行!
你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种好歹也能出口牛肉什么的。印度人均粮食产品210公斤,还不如朝鲜!这在国际市场上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干啥啥不行,结果就是每个领域都被人家挤死。
在目前的机制下,RECP签字的15个国家中,印度与其中11个是贸易逆差!
所以站在印度政府的立场上,有疑虑是正常的。
他连东盟十国都搞不过,和中日澳互免关税,这不是找死吗?行啊,那就不加入呗。
当年中国加入WTO,也是要了十五年的保护期,逐步开放各项产业。印度如果觉得时机不成熟,大可以不谈,等以后印度崛起了再谈。
各种公主病
然而印度不是这么想的。他当然知道加入RCEP后对“印度制造”可能产生不良后果。但印度精英们又很想要扩大出口!
你想想,中美欧是世界三大主要市场,东南亚、印度都是重要的次级市场,加入RCEP意味着同时零关税进入两个重要市场!
市场想要吗?想!那关税要降吗?不降!
这脸皮一串牌坊加起来都赶不上!
用莫迪的说法,叫做“印度在货物、服务及投资贸易方面的考量和利益是否得到充分照顾”。
言外之意就是,印度可以加入RECP,但其他十五国,特别是中国必须对印度妥协。
如果不妥协,印度就慢慢跟你谈。在过去的七年里,印度与其他十五国的谈判条件相差极大,导致RECP难产。
关税上,印度仅愿意对已签订自贸协定的东盟国家、日本、韩国放宽(不是免除)86%的商品关税。对未签订自贸协定的其他三国放宽74%的商品关税。并且关税宽限期在20年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增加!
这显然与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中93%以上货物(近年已经达到95%)零关税的水平有天壤之别。
另外印度还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因为印度软件服务业较为发达,所以RCEP应允许印度人在组织内部自由流动。
看到这项要求我差点哭了,这下印度人偷渡日本不是梦了呀!
可以说RCEP没有签字,原因除了印度还是印度。在特朗普举起贸易大棒,四处敲打世界的时候,各国签署RECP的热情高涨,印度无休止的撒泼打滚让大家十分恼火。
各国签个自由贸易协定还请回个祖宗供着不成?
《朝日新闻》援引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的话称,日本方面曾被其他国家代表私下问询:“把印度除外,其余国家先签怎么样”?(这句话估计就是日本人问的)
无怪乎印度拒绝签字之后,立即有日本人跳出来说,印度退出后,其他15国反倒能以较高标准完成谈判。
《日经亚洲评论》:中国、日本和东盟正在等待印度批准签署RCEP贸易协定
这一点,风子是非常认同的。
要知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生效,仅仅五年不到就把95%的货物关税降到零。如果真按印度人的方案走,RCEP的关税延迟20年生效,必然极大的妨碍经济发展。还不如其他十五国签约,以比较高的标准完成RCEP的建立,如此一来对中日都有绝大的好处。
RCEP本来是一个标准比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低的自贸区,如果印度退出,标准提高,对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有绝佳促进效果。甚至可以不谈了,反正中日谈妥,韩国爱入不入。
一身公主病的印度退出RCEP谈判,对十五个创始会员国来说,短期内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对印度来说也不是坏事,毕竟大印度斯坦国情在此,勉强不来的。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事情就不一样了!
印度的今天何尝不是中国的昨天。WTO谈判时,中国也在各个层面保护自己的民族企业。二十年后,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中国企业已经把欧美同行给收购了。作为世界第五经济体,印度有十三亿人口,连年保持高速经济增长,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当年有如此潜力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消费市场之一,印度当然也有这个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中日宁可给他一点特权也要把印度拉进来的原因,印度本土企业也有机会在充分的竞争中产生华为一样的代表。
但可惜的是,莫迪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印度拒签RCEP之后,只能以双边谈判的方式推进贸易协定,要加入就更加困难了(标准提高了)。
这将导致印度被中东、东亚两个贸易圈排挤在中间的结果,科技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
面对加入“世界最大自贸区”的诱惑,莫迪还是后退了。
印度总理不好当。管理着“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莫迪前有反对党的猛烈攻击,后有来自农业、制造业等多个行业组织的上书反对。
尽管加入RCEP谈判后的16国自贸区,会给未来印度的经济一个强有力的刺激,但如果现在不遵从“民意”,支持率就会往下掉——支持率那是不得不考虑的。
印度退出谈判后,其余15国表示仍将在明年签署RCEP协议,届时一个涵盖全球人口近30%的超大型自贸区将诞生。
也许,那时的印度会再次陷入犹豫?
协议
这几十年,国际性自贸区在世界很多地方落地实践,不少临近的国家会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有那个似乎夭折的TPP。
正在推进的这个全称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的RCEP协议道理相同,就是准备建立一个关税较低、开放程度较高的跨境自贸区。在区域内,各国之间的货物、服务和投资流通将更加便利。
原计划的区域包括“10+6”,即东盟十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加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总计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一半,GDP占全球年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原计划的RCEP“10+6”国
RCEP谈判相当不容易,耗时7年,谈判地点不断在不同国家转换。除日常谈判工作组外,先后举行3次国家领导人级会议、19次部长级会议、28轮正式谈判。
最新的消息是,协议全部20个章节的文本谈判成功结束,法律文本审核工作启动,有望在2020年签署协定。而就在这黎明前的最后一刻,印度竟然退出了。
莫迪宣布退出的公开理由有点“神叨”,又颇具诗意。他是这么说的——
“当我根据印度人民的利益来评估RCEP时,我没有得到一个积极的答案。因此,无论是圣雄甘地的护身符,还是我的良心,都不允许我加入RCEP。”
这话怎么理解?
担忧
印度不想加入RCEP,最直接的原因是担心对国内各行业的冲击。
印度媒体报道,莫迪曾在国内解释说,RCEP会导致印度“农民、贸易商、专业人士、产业、工人及消费者”的利益受损。比如,印度农民担心,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乳制品将带来冲击;印度工厂主担心,来自中国的廉价工业品将“淹没”印度市场。
事实真会如此吗?岛叔为此采访了两位长久关注RCEP谈判进程的专家。
商务部研究院美洲与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周密说:一方面,这种担忧是正常的。这实际上是本能的一种对外部冲击的害怕,当印度没看到开放带来的利益高于损失的情况下,就会觉得开放的风险大,毕竟RCEP的规模比印度以前签的自贸协议都要大很多。
但另一方面,这种担忧又是被放大的。周密说,受到影响的应该说是某些特定领域的产品,不是全部的产品。比如从农业角度讲,印度的农产品不会过多从国外进口,从财务承担能力上也不允许;像新西兰的乳业,本身新西兰自己的供应量也没那么充沛,也不可能大规模地出口到印度。
而制造业呢,除非是关税削减幅度过大,否则在短期内也不一定会造成多大的冲击;服务业也是一样,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愿意到印度去发展服务业,但印度就是会有这种担心,因为他觉得国内的制造业、服务业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印度国内随处可见的“印度制造”标语(图源:《印度时报》)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贺平这么说:莫迪此番话更多的是政策辞令,因为他几乎把所有经济领域都包括了,换句话说,“没有一项利益合于印度”。
贺平指出,具体的冲击还是要根据最终的协议文本来判断。农产品、制造业会受到更大的市场开放压力,但在印度占有一定优势的领域(比如IT产业、服务业的自然人流动等),其他国家的开放水平还难以达到印度所期待的高度。
实际上,对于印度的担心,谈判中的其他国家也表示理解,大家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在11月6日的一场发布会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对此有如下表述。
“自贸协定里有一些专门的区域保障措施,这个保障措施规定,进口国把关税降低后,若进口增长的很多,对国内产业有一些损害,则可以把关税恢复到原来的最惠国待遇的水平。所以区域保障措施实际上是一种安全阀,能解决对国内产业冲击的担心。”
听起来是不错的解决方法,但印度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因为现实的压力让本届政府难以等到“对国内产业有一些损害”的时候。
现实的压力是,过去3年来印度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从统计数据来看,在2019财年,印度与RCEP国家中的11个国家出现贸易逆差,逆差达到1050亿美元,其中仅中国就占520亿美元。
按照最简单的逻辑,当前情况下印度的出口能力拼不过其余RCEP国家,一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降低,印度的贸易逆差岂不是会更大?
于是,很多印度人觉得加入RCEP对印度的损失比受益更大,那还是不要加入RCEP了。
11月4日,第三次RCEP领导人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图源:新华社)
信心
谈了7年,此刻退出,可以说是相当可惜。那印度如此犹豫的根源在哪里?
商务部的周密在接受岛叔采访时这么说:印度这些担忧还是基于对自身产业基础的不自信。按照经济学理论来讲,竞争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对于部分人可能造成损害,但它也会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会提高效率。
周密认为,印度现在传递出的这种态度,没有所谓对错,毕竟每个国家基于产业情况、基于本国文化,它所考虑的视角是不一样的。但一个基本的道理是,产业永远是保护不够的,弱势产业也不太容易通过保护就变成强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