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美国一场重量级学术会议上,本该是主角的中国专家却因没有签证,集体缺席。中方科学家向记者证实,相关中国专家没有出席这场会议。
16日,微博认证为科学科普博主的@太空精酿 爆料称,“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国界……COSPAR会议(世界空间科学大会)的‘张衡一号’地震和电磁监测科学卫星分会,长达两天。5分钟前的开幕,分会主席宣布,这个分会的主角——中国专家们全部没有拿到签证。”
对此,记者通过邮件联系到了“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申旭辉。后者短信回复确认,“本次张衡一号卫星参加COSPAR大会的都没有获得签证。”
对于拒签原因,他表示,“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除此以外,“张衡一号”是中意合作项目。申旭辉证实,意方出席了此次分会,相关中国专家应该都没有出席以“张衡一号”为主题的分会。
随后,记者向COSPAR主席伦纳德·菲斯克(Lennard A. Fisk)发邮件核实网曝“张衡一号中国专家因签证问题缺席大会”一事。COSPAR秘书处回复邮件称,无法确认参会人员出席或缺席的理由。
美国大使馆总机则表示不提供拒签咨询,也没有签证处的联系电话。美国签证服务中心客服人员称,需核实签证申请人信息后才能做解答。
公开资料显示,世界空间科学大会(COSPAR)是国际上空间科学界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学术会议,由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每两年举办一次。2006年,大会曾首次在中国召开。
今年7月,第42届COSPAR大会在美国加州举行,同时也是NASA的60周年大庆。据记者查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NSSC)也是本次大会的赞助商之一。
地时间7月15日、16日两天,COSPAR大会的确有以“张衡一号”(CSES,China Seismo-electromagnetic Satellite)为主题的行程安排。
“张衡一号”是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据新华网此前报道,2月2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
这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张衡一号’弥补了常规地面地震监测手段的不足,开启了我国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新时代。有了它,每年可以收集到全球10多次7级以上地震和150次左右6级地震。
卫星监测1年的信息量,地面监测需要20多年,能够帮助科学家提高对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认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申旭辉说。
此外,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司长胡春峰补充道,“‘张衡一号’得益于国际合作,星上装载有意大利高能粒子探测器。各国科学家对‘张衡一号’寄予厚望。接下来,我们将推进数据共享和国际联测方面的合作。”
自2013年开始,当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被正式提出的时候,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实质上已经发生分裂,这意味着,一座未来必将独立于美元剥削体制,且以中国为发展核心的新兴全球化体系,已经诞生。
美国赖以剥削世界的“全球化体系”摇摇欲坠,在新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全球化”与其说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某个阶段,更不如说是一种为了巩固国家霸权的“强制秩序”。
事实上,“全球化”不是一个新词,至少在笔者看来,自人类的国家文明诞生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就从未终止!
周穆王西巡,凭借更为强大的甲兵乃至礼仪,将“周”的德行播于四方,这可以被看作是周的“全球化”。
晋文公伐楚伐郑,践土会盟诸侯,要求各国尊王攘夷,这可以被看作是晋的“全球化”。
当然,后来的大汉南征闽越,北伐匈奴,再后来的大唐恩威布于四方,从本质上讲,都可以被视为“全球化”的范畴。
无论中外,无论古今未来,一个王朝抑或是国家在及其强盛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在自己视野认知的“天下”中推行服务于本国的秩序,并且有意识的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手段,对这种秩序进行捍卫和巩固,因此从本质上讲,今天美国推行的全球化,撇开时代认知和科技发展的话,其实与之并没有任何区别。
全球化是国家推动的,而驱使这些国家去推动这种秩序的动力又是什么?·统治利益。
周的统治诉求是“周礼”下的等级制度、晋国的统治诉求是周室承认下的封建领主霸权、汉唐等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王朝,统治诉求就是地主阶级所需要的王朝安靖....
当然,以上的这些举例,按照现在的眼光看,确实算不上真正的“全球化”(毕竟都缺了一个“球”),笔者之所以用这些举例,只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全球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那么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现全球化的国家是哪一个?大英帝国。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在强大的生产力下,日不落帝国的霸权在全球化的贸易下得到了确立!
高达400余艘的战舰保证了英国的商路安全。
世界主要的海上贸易枢纽几乎都设有英军的驻军和炮台。
龙虾兵在整齐的战列线中,一次次捍卫了日不落的尊严...
庞大的帝国舰队依靠海量的金钱维持、海量的金钱通过多达11000艘的商船在全世界贸易获取、立足于世界的贸易竞争,又得益于世界最强军力的保护以及工业效率对手工场劳动效率的碾压!
在优势的“生产力”上,英国建筑了自己的霸权,而维持一切霸权的秩序,被英国人称为“全球化贸易”。
这一点,从同时期的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关于英国"世界工厂“的描述,便可见一般:
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
不过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人前风光的霸主,人后所面临的挑战是难以想象的。
这些挑战中,有诸如1840年鸦片战争时来自满清的被动(鸦片战争的发起原因,通常被认为是英国为平抑中英巨大的贸易逆差);
同样也有诸如1914年德意志帝国发起挑战的主动(第一次世界发展的本质是后进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诉求未能得到满足而爆发的战争);
甚至在殖民帝国的格局得到最终的确立后,来自本国资产阶级的”科技迟惰“,也成为了破坏大英帝国统治秩序的罪魁祸首!(英国之所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其根源在于庞大的殖民地的原料、劳动力及市场优势,抵消了国内资产阶级对更高生产力的追求)
美国面临的三次挑战,是我们的宝贵经验
英国的全球化经验连同人类社会的历史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一国主导的“全球化”,无论是建立还是坚守,都注定了是血腥残酷的,"修昔底德陷阱”注定了是更迭的常态,和平的过度几乎只存在于梦想。
不过,美国却实现了这个“梦想”。
他成功的避开了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的"修昔底德陷阱”,在和平的过度中,前任霸主交出了一切的权柄,在波澜不惊下,他实现了呼唤良久的”美国梦”。
但是为了这一切,他付出了多少代价?
1、时间代价
1894年,美国GDP第一次超越英国位列世界第一,1905年,美国人均GDP第一次超越英国位列世界第一,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到1944年,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体系”,才正式取代以英国为中心的“全球化体系"!(美国全球化分两个阶段:1944年—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72年—?的牙买加体系)
美国隐忍了多少年?整整50年!
2、战争代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7年4月,美国站队英国,对德奥土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1年12月,美国仍旧战队英国,对德日意宣战;
虽然,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均站队英国的原因是及其复杂的,但是在撇开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后,其未尝没有企图和平承接英国霸权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