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军事网 > 军事新闻 > 

欧洲与东亚战争博物馆巡礼

2019-06-06 21:34作者:


文│[德]福尔克·宾格尔

译│孔双红(天津师范大学)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陆》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人们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以和平为主旨的国际干预,我们将会迎来一个寻求世界和平、抵制战争冲突的新时代,那为什么自80年代末两极格局瓦解后,建立战争或军事博物馆反成了一种潮流?

从战争博物馆武器馆藏或军事背景为主,到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

军事或武器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它们最初是作为国家的军事组成部分被建立起来的。它们收集过去和现在己方或敌方使用过的武器并对武器使用作出指导。随着由义务兵组成的国家军队的出现,军事展览也成为缅怀民族战斗英雄和“无名”阵亡士兵的地方。他们成为“国家纪念碑”,在意识形态上,让保家卫国行为合法化,并赞颂了为国防作出牺牲的人。


△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武器库

无论是胜利者还是被征服者的武器都位于展览的中心区域。它们代表了“真正的”战斗工具,而且也被视为国家权力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它们不仅仅是文物,也是技术成就和政治主张的标志。尽管介绍了它们的经济背景(武器生产、军备工业和经费)以及它们的社会背景(士兵的生活),然而,对使用它们所带来的后果(事物和人类生命的毁灭)并没有进行强调。尽管武器是苦难的制造者,但是由它们造成的伤害在展览中却无法显示出来。它们代表了苦难,却没有认识苦难。这种“隐藏的”做法,保持了武器的“纯洁”,并且美化了它们——展示的是武器未经破坏和灾难前的原样。文物日益增长的历史价值使得人们几乎将其仅视为艺术品,因而普林森主张:“文物的真正价值被遗忘了。”

当武器收藏成为公共博物馆缅怀战斗英雄的一种方式时,纪念馆潜在地强调了武器的正面意义。

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争博物馆的传统功能。军方和政界人士努力向平民百姓解释堑壕战的新体验,并在博物馆内部和外部修建战壕。这可以视作是通过设施和模拟体验战争经历的第一次尝试,此后则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媒体的使用来体验。现代化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导致军队博物馆的设计发生了最为重要的变化:由于平民百姓在战争中几乎罹受着与士兵相同的灾难,因而(战争的)社会背景以及武器的破坏力不能再被忽视。真实的战争场景就离参观者越来越近了。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受到现代化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战争也需要考虑其对交战双方带来的后果,而武器的作用则需要放到时代背景中去考虑。


△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

19世纪下半叶的博物馆展览中,已经开始展出现实的、最近的战争,而不仅仅与军事史相关。军队博物馆已经变成了“战争”博物馆,比如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建于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随着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建设,现代战争博物馆的功能脱颖而出:将武器作为一种充分展示科技人员和工人聪明才智的战争工具来展示;对国民所经历的牺牲,给予合法地位和歌颂,从这个意义上说,战争博物馆既展示工艺品,也“深入参观者的内心和想象之中”。

与强调民族主义和军事荣光的法国和奥地利的军队博物馆相比,20世纪西欧相继建立以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后者更为清晰地显示出了这一趋势。

从未来的意识形态到曾经的现实世界: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战争博物馆

与西欧同时期的博物馆相比,苏联的博物馆面对更为复杂的挑战,即使它们同样起源自19世纪且有着相似的基础。在苏联统治时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之间的诸多国家历史,被马克思主义者解释为社会主义国际运动的胜利。因此,1990年之后,博物馆首先必须重建后社会主义的国家历史,这需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大部分东欧和中欧国家相继(重新)建国的时刻。其次,它们不得不重新解释纳粹统治带来的影响,以及其后加入苏联阵营的过程。

通常,它们以自卫为主题重塑一个国家的历史,这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家的重振与复兴。如果当代的或最近的武装冲突成为展览的核心内容,则既不能传达出明确的和平信息,也无法克服各自社会已有的分裂状态。就军事史而言,展览当代战争,依旧以传统的武器和镇压反抗的展示为主旨。

当今俄罗斯的军事博物馆仍无法提出一个后社会主义的博物馆设计和解释。时至今日,苏联时期的战争纪念碑和博物馆塑造出的英雄写实主义和缅怀主义依旧无法替代。改变“卫国战争”的共产主义解释,无论在公众还是在学术界那里都有极大的争议,所以以莫斯科的“中央陆军博物馆”为首的主要博物馆,在讲述从俄国革命到卫国战争结束的这段历史时,并未作出多大改变。


△波兰军队博物馆二战武器殿

在一些东欧的军事博物馆中,波兰军队博物馆是保持设计不变的又一例子。作为波兰军队的一个机构,它修建于波兰重新建国后的1920年,并且遵循19世纪军队和武器展览的理念。尽管1945年之后,苏联红军在展览中备受褒奖,但是展览的美学理念和历史文物几乎没有改变。苏联解体后,博物馆马列主义的陈列风格被轻易改变,但博物馆的整体布局却无法改变。相反,外部干涉的短暂,似乎证实了波兰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其官方网站明确表达的“波兰国家的认同感”。博物馆的美学表达在于,波兰社会对外部干预的反抗是坚定和持续的。

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 由于饱受争议的政治解决方案和正在进行的“文化战争”,无法达成和谐的后社会主义观点。1945年末,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试图通过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革命博物馆”建立,证明两件事:首先,波斯尼亚是完整的公认的社会主义南斯拉夫的一部分,而且是它自己通过军事行动取得了这种地位;其次,从中世纪起它就是南斯拉夫人民公认的政治实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博物馆讲述了一个经济和政治文化故事。1992年到1995年的战争摧毁的不仅是建筑。上述两种说法失去了往日的认可。鉴于展览可用空间有限以及巨大的财政负担,这个历史展览被缩减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展览“被围的萨拉热窝”,它讲述了在南斯拉夫解体的最后一役中,萨拉热窝被围困的故事经过。这是一个分裂而不是一个团结的故事,居住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的大多数塞尔维亚人并不接受这一观点,因为,这是一个抵抗侵略者的故事,而这个侵略者是此前社会的一部分。由于这次展览以战争开始又以战争结束,所以并未获得广泛认同。

日本迥然相异的博物馆景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日本社会发展出互不相同、相互竞争、对比鲜明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战争纪念方式。


△日本长崎和平公园

第一种以东京的游就馆和昭和馆为代表,它们都与官方政策保持一致,并且在经济上和思想上受到政府的支持。

第二种以两大纪念公园为代表,这两座公园是为了纪念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空投事件。尽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但它们宣称自己并不是军事博物馆,而是为了通过展示战争对人类生活造成的灾难性的影响,继而谴责战争的和平博物馆。它们以受害者为主旨的方法受到大多数日本人民的赞赏。像其他较小的和平博物馆一样,它们主要由民间团体经营,也受到来自国家和个人的资金支持。然而,博物馆越强调和平的重要性,越质疑日本帝国主义政府奉行军国主义政策,它们就会越多地失去政府的支持,并成为颇受大众争议的话题。

第三种趋势主要由大量小规模的、主要是私人的博物馆组成,它们刻意使自身与日本军国主义和战争保持距离,并努力告知公众不仅日本遭受了灾难,日军占领地的人民也要忍受战争带来的身体伤害和精神恐惧。

东京游就馆的设计和展览布局与欧洲的传统方法相似。它建立于明治统治时期,展现出了一些与欧洲博物馆相似的发展趋势。它为军国主义和殖民扩张的“英雄气概”喝彩。通常,展览的结构是基于历史上清晰界定了的友—敌体制。它与靖国神社的紧密联系,神圣化了馆中展出的武器。这就是尽管如今它们两个已是不同的、相互独立的机构,但依旧难以人为地把游就馆从靖国神社中分离出来的原因。


△日本广岛和平公园

广岛和长崎的和平公园可以被视为表达和反映纪念情绪和铭记历史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显然不同于东亚任何一座与战争相关的战争博物馆或纪念馆。20世纪50年代早期,它们处于筹备建设时期时,就已经设定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祈祷、纪念和哀悼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这种情感活动并没有改变。因此,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展览规模扩大并走向了现代化,公园内也新建了更多的纪念设施,但是其外部构造已多年未变。艺术、自然和媒体驱动的展览塑造了这片区域。尽管博物馆的展览整合了更多的历史背景,即使政治史是新建的长崎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回避对美国或日本在战争中的角色,作出明确政治评价。由于和平博物馆表达了清晰的政治信息,并引发激烈政治争论,广岛和长崎和平公园则为日本公众普遍接受。长崎博物馆刻意展出了某些历史文献,如慰安妇(或性奴隶)等主题,这在当今日本迅速引起了争议。这引发了公众的抗议,被认为不符合“非政治”的、以受害者自居的日本形象。

日本大量的战争博物馆,都以一种政治手段使自己与战争划清界线。这些公共或私人的博物馆不再关注武器,而是关注战争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它们已经成为以和平为主旨的博物馆,将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破坏,当成世界和平理念的起点。但是,它们展示的内容与一般意义上的不同。首先,它们都是纪念日本人民所受灾难的博物馆。其次,它们深入观察了日本的侵略政策及由此造成的殖民地人民的命运。第三,在深度和广度上,它们致力于反战并采取实际行动实现这一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和平为主旨的博物馆不同于战争博物馆,后者是关注以维护世界和平为主旨的国际军事干预。

在受害者和革命政权之间:变化中的中国战争博物馆

在20世纪下半叶的韩国和中国,战争博物馆和较大的纪念馆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并且以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为核心。鉴于对这一短暂的历史和对日本侵略者的特殊关注,中国和韩国的战争博物馆都有一种明显的反日倾向。与对待外部侵略者的态度同样鲜明的,是以保卫本国人民为主旨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感。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从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代化和扩大化的举措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博物馆正在进行现代化。在展览中,与包括内战和作为二战组成部分的抗日战争在内的共产主义革命相比,博物馆内中国军事史的展览已黯然失色。中国从第一个王朝到共和国的建立共有四千年的军事史,而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仅把约十个展馆中的两个用于展示中国的军事史。1960年博物馆正式开放后这些军事史的部分就被逐渐加入到现代的展览之中。其他展厅展示了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中国国内革命的步伐——抗日战争、内战或解放战争,以及朝鲜战争(这一展馆被称为“抗美援朝”)。20世纪50年代末,因其有着现代化的、庄严的建筑风格,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组织了一次依照传统理念设计的武器展览。博物馆的网站上还称赞这次展览为“灿烂辉煌的军事文化的完美画卷”,体现的是注重美学设计和科技支持的武器展览的传统主题。

但是,自2011年起,展览大楼基本陈列陆续撤展关闭,整座博物馆将要扩建并融入现代化的理念。不论整修主要是为了提高建筑质量还是扩大展览空间,或者是为了改变展览的内容和布局,博物馆都会如期向公众开放。至今为止,博物馆也只是宣布为了给参观者更多自由活动的机会,将安装电子媒体和多媒体设备。该博物馆宣称它们会达到世界上其他军事博物馆的水准和设计。


△中国政府抗战海报

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已经传递出中国在战争中的军事实力、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成就。相反,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反映了中华民族在20世纪遭受的创伤。南京由此成为日军惨无人道战争的一种象征,就好比奥斯维辛象征着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意图。南京是痛苦和悲伤的地方。与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自豪感相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已经完成了科技与思想创新的过程,体现了当今世界以受害者为主旨的战争博物馆的全球发展趋势。


为了筹备南京大屠杀的70周年纪念活动,旧有的纪念场所暂时关闭,值得注意的是,在不破坏原有的纪念馆的前提下,得到很大扩建的新纪念馆中安排了全新的展览。但是,其建筑形式和内部布局不再受现实主义风格的纪念馆的影响。新的纪念馆引发了一场有关种族灭绝主义是20世纪不容忽视现象的国际讨论,并将南京大屠杀定性为种族灭绝主义和国家有组织犯罪。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如今已经具备了纪念馆、墓地和档案馆的多重功能,如同一个“真实的战场”,可以使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曾经发生在这里的被世人铭记的那一段历史。鉴于其功能的多样化以及其具有国际意义的现代化设计理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可以同其他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遇难者同胞的纪念馆相媲美。

由于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暂时闭馆,而且其过去的布展思路在于展示抵抗外族入侵的胜利历史以展望革命未来。所以,部分体现国际展览馆发展趋势的、以纪念受害者为主旨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展览风格与内容,是否会被北京革命博物馆采用,仍是个未知数。

本文为节选,全文刊登在《中国国家历史·陆》。

上一篇: 现实版乌克兰“长发公主”
下一篇: 情侣拍婚纱照 不料出糗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