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实现火箭残骸伞降控制精准回收,这段珍贵画面发出后网友纷纷点赞。
为什么要回收火箭残骸?
回收技术到底有何难点?
今天为你解答!
3月9日,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在此次任务中,火箭助推器首次验证了基于降落伞的落区控制技术。
近日,科研人员披露了助推器在空中开伞和精准落地的珍贵画面。
给火箭助推器装降落伞 残骸落区范围大幅减小
当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北斗卫星送入太空后,包括助推器在内的火箭残骸就会坠落地面。
一般情况下,火箭残骸坠落是不受控的,会对落区周边居民的安全造成威胁,这也是火箭发射任务中的一个难题。
长三乙火箭残骸的落区范围达到了近3000平方公里。
每次发射前都要组织疏散当地群众,对地方经济和民生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在此次任务中,科研人员给火箭的一个助推器安装了多个降落伞。
这些降落伞在坠落过程中先后展开,成功控制了助推器坠落时的姿态和方向,让坠落区的范围也大幅缩减。
历时10年实现突破 北斗助力25分钟找到残骸
从提出方案到这次成功实现试验验证,已经跨越了10多年时间。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伞控系统总体设计师张普卓介绍说,一个助推器重约4吨,分离时速度大概是2000多米/秒,姿态是不受控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伞,如何在开伞之后保证伞不受破坏,都是难点所在。
为了找到准确的开伞时机,研制人员在助推器上安装了一套测量装置,能够实时监测助推器的位置和姿态。
这套装置还基于北斗系统,实现在复杂野外山林地区的精准定位跟踪,帮助研制人员在残骸坠落后迅速找到落点位置。
这也是我国首次在火箭发射任务中实现残骸信息的实时接收、处理和显示。
根据定位到的落点位置,研制人员在25分钟之内就找到了火箭残骸,而此前完成这项工作短则需要几小时,长则需要数月。
据悉,今年还将有一到两次的搭载试验,还将使用更大面积的翼伞,来进一步加强对落点的精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