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的武器在世界上数得上的,零式战斗机和大和武藏巨舰都在列。但轻武器上却少有问津,其实,二战中射击精度最高的冲锋枪——二式冲锋枪就是日本人研发的。只不过由于使用范围很小,基本没对战争造成什么影响,所以不为人知。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的冲锋枪这么不受重视?
实际上,日本并非对于冲锋枪无动于衷。二战日军的建军指导方针来源于对于一战的考察。MP18在一战末期的惊艳表现自然得到日本军方的重视。因此,日本冲锋枪的研制始于1920年,1927年就已经有第一把试作型问世。这在世界范围内也算是相当早的。
此外,从德国进口的MP18/28在日军中也多有装备,日本海军陆战队在淞沪会战中使用MP28作战。因此,所谓日本人不用冲锋枪之传言可以休矣。当然,日本大量使用输入的MP28,并不能否认日本国产冲锋枪开发的迟缓。或者应该说,日本的冲锋枪开发一直以来步履维艰,遭遇了很大的困难。比如说他们的第一支国产冲锋枪。
1935年,日本再次开始研制冲锋枪。他们开发的冲锋枪型号包括「南部式?C?短?一号」、「南部式?C?短?二号」、「??一型?C?短?」和「??二型?C?短?」共4个型号。并且规定了冲锋枪的编制:也就是说这些冲锋枪准备装备师团属骑兵联队、师团搜索队和机械化(实际是摩托化)侦察部队,补充三八式和四四式骑枪火力不足的问题。
但是到1937年,由于全面抗战的爆发,日本冲锋枪的研制再次遇到困难:在骑兵部队开发预算不足,伞兵部队接手的情况下,日本终于在1939年制造出了百式冲锋枪的最初原型「??三型?C?短?」。该枪实际上是MP28改进型MP34的南部8mm子弹型。
这里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在二次大战中的其他工业国家,凡是大战开始,资源匮乏,首先想到的是增加冲锋枪产量。这一点在英国身上尤其明显,美国、苏联和德国也与之类似。唯一与之相反的就只有日本,他们是一打仗就以节约资源为由停止冲锋枪的研发。
这一点非常反常。在二战中的其他工业化国家看来,冲锋枪是一种高性价比能够大量供应前线的武器。德国的MP38/40冲锋枪甚至是STG44突击步枪都比98K步枪要便宜,更不要说其垂死挣扎阶段为国民掷弹兵准备的国民冲锋枪。
苏联大量生产冲锋枪的重要原因也是这东西造起来又快又省钱。当然最登峰造极的肯定是英国人10美元一支的管子枪。不过米佬的汤姆逊是例外,反正鬼畜有钱任性。
那么,为什么在其他国家以省钱省资源著称的冲锋枪,为什么到日本反而成了浪费资源必须为其他武器让道呢?这当然不是舍不得几颗子弹的问题。日本虽然只是末流工业化国家,但子弹好歹也是有几十亿发产量的(顺带说一句,抗战中国子弹产量只有几亿发,还没毛子的76mm以上口径炮弹的产量高),不至于说几支冲锋枪都养不起。更何况冲锋枪用的手枪弹本来造价就很便宜,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如上所述,对于其他工业国家而言,越是缺资源就越是大量制造冲锋枪。这东西是最省钱的。
在个人看来,一方面,是日本人脑子比较轴。日本冲锋枪的开发思路始终不对。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冲锋枪是一种以大规模生产为第一要务的武器,PPsh也好,Sten也好,MP40也好,甚至是美帝的M3,都拼命降低成本,务求武器简单实惠。而日本人则总是试图强调冲锋枪的射击精度和远射性能。在1935年开发南部式?C?短?一号时,日本人就要求该枪能够杀伤700米处身着防寒服(显然主要假想敌是毛子)的敌人。而??二型?C?短?也要求有效射程达到500米。百式冲锋枪虽然实际有效射程仅120米,但是却装着一个1500米的表尺,简直丧心病狂。而现代测评表明,百式冲锋枪的射击精度在二战冲锋枪当中也是靠前的。
日本人对冲锋枪有不切实际的战术要求。他们希望冲锋枪能够部分替代机枪的作用,所以他们给百式冲锋枪还加上了两脚架。相对于刺刀(反正本子连机枪上都有刺刀座)来说,这个两脚架才是百式冲锋枪上最奇葩的部件,充分表明了日本人对冲锋枪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短机关枪”上,并没有认识到冲锋枪应当是一种突击兵器。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日本人。因为轻机枪还不够成熟,一战当中冲锋枪真的就经常被当作短机关枪使用。英语中冲锋枪也是submachinegun,即替补机关枪,说明冲锋枪被定位为用于填补重机枪的火力缺口的自动武器。这是确确实实的一战经验,虽然完全不符合二战战场就是了。二战战场上真正的“替补机关枪”应该是轻机枪。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日本冲锋枪变成了一种加工精细、成本高昂的武器。这和冲锋枪在二战中的定位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正因为如此,在其他国家一打仗就大量制造冲锋枪的时候,日本反而是一打仗就下马冲锋枪。
而另一方面,则是日本枪械生产工艺的落后。至1943年,太平洋战争前线的实践已经表明了冲锋枪的价值,也证明了德国陆军对于冲锋枪的定位是正确的,而日本冲锋枪定位则是错误的。因此,到1944年,日本对陆军长期拒绝装备的百式冲锋枪进行了改进,并于当年4月投入大规模生产。改进措施主要是按照德国经验,对百式冲锋枪的生产工艺进行简化。顺带说一句,南方部队没能收到百式,因为运输船在途中被击沉了。因此这部分生产的百式基本完全供本土防卫使用了。
也就是说,即使日本决心大力生产冲锋枪,并且对百式冲锋枪进行了简化以后,其产量仍然十分捉鸡。需知,其他参战国都是以数以百万计的产量在生产冲锋枪。美国生产了大约200万支M1和M3。德国生产了120万支MP38/40和40万支STG44,加上MP18/28/34和大量缴获的PPsh也至少有两百万支以上。英国生产了375万支司登和10余万支仿MP28的兰开斯特。苏联更是生产了500万支PPsh和300万支PPS。相比之下,百式不到一万支的产量就实在有点太可怜了。
在本土防卫部队大量还在使用竹枪的情况下,能够大量快速制造的冲锋枪本来无疑是救命稻草。至少德国人就是这么干的,虽然“国民冲锋枪”和“人民突击步枪”都扯淡到可笑,但至少比让JK举着竹枪去跟米畜卖萌要强不是?
日军在二战中制造出的冲锋枪和刺刀数量?答案分别是2万多支和680万把!但显然,即使粗劣如此的武器日本人也无法提供。他们搞出的武器不堪入目。居然是他娘的火绳枪!还他娘的是蛇杆式!连土八路的单打一都不如啊!
日军有两大作战信条:其一,精准射击。日军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兴奋莫名,总结出“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要胜于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的经验,当宝一样供着,并以之指导枪支设计,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研制出射击精度极高的步枪,这就是中国人熟悉的“三八大盖”(因枪机上设计了防尘罩,故称)。日军使用该枪的历史长达40年(1905-1945),可见其钟爱程度。非不愿,实不能也。实践证明,冲锋枪这种对于其他工业国家而言最为便宜性价比最高的武器,偏偏就是日本玩不转的。而制约日本冲锋枪生产的瓶颈,就是枪械生产中的机械加工能力。
其二,近身肉搏。日军视白刃战为最能表现血性的作战方式。因此,在中国战场上,刺刀往往在打完子弹后才派上用场,扮演终结者的角色。日军在冲锋枪上甚至重达20斤的机枪上也加装了刺刀,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可见其对白刃战的喜好简直到了变态的程度。日本的步枪价格和其他国家的手动装填步枪相差无几,换算成美元都在20~30美元之间。但是日本的机枪生产成本却明显高于其他国家。92式重机枪的造价高达2100日元,相当于500美元。而一挺MG42的造价仅为400马克,换算成美元仅100美元左右。美国的.30机枪稍微贵一点,也不过150美元左右。
这是因为在二战前,轻武器生产经历了一次革命性变革。以冲压工艺为代表的新一代机加工技术被引入枪械生产,大幅度提高了枪械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马克沁M1911重机枪造价500~600美元,和92式重机枪相当,但被赞誉为“最低的成本,最快的生产速度,最好的武器”的MG42通用机枪的造价一下子降低到前两者的1/5。日军不爱冲锋枪却垂青刺刀,还有一个重要考虑——省钱。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做什么事都崇尚节俭,连子弹也是。《东史郎日记》里就说,在日军眼里,“子弹像金币般值钱”。冲锋枪的适用对象是一群敌人而非单个敌人,基本乱打一气,难免浪费不少子弹,这是追求精准和提倡节约的日军难以接受的。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军之所以采取活埋、烧杀、溺毙、刺杀,甚至车轧等手段,除了残忍,就有节约弹药的考虑。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冲锋枪身上。MP38/40、STG44、PPsh、PPS、司登和M3全部是新工艺的受益者,因此他们的价格普遍相比间战期的汤姆逊、MP18/28/34等旧型冲锋枪大幅下降。一支汤姆逊要价近200美元,一支MP28也要100美元,而一支MP40仅仅20多美元。只有手动装填步枪由于多是几十年前的旧设计,活动部件少,在这一波工艺革命当中受益不大,所以仍然基本维持了以前的价格。这就是工业生产的威力。这就是为什么冲锋枪成为二战性价比最高轻武器的奥秘之所在。而日本的轻武器生产却完全没有赶上这波革命。一直到1945年,日本的轻武器生产与1930S仍然没有大的区别,新工艺的使用几乎为零。具体到冲锋枪上来说,百式冲锋枪的原型MP28/34就是一支典型的间战期冲锋枪,而百式也完全继承了原型的工艺特征。MP28造价100美元左右,百式的造价也不会与之相差太多。因此,我们大概可以这样理解:一支百式冲锋枪的造价,可以制造:4支三八大盖;4支STG44;5支M3;10支司登;或者1挺MG42!日本人崇尚节俭的直接表现就是精打细算。日军制造1支冲锋枪,造价是1支三八式步枪的3倍。加上子弹,造1支冲锋枪的钱,可以造5支三八式步枪。精细的日军一盘算,还是步枪吧。这个选择看似精明,实则愚蠢,日军自鸣得意的三八式步枪在美国人眼里,不过是“一个能够发射子弹的中世纪长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