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入京》
从古至今,“贪官”从来没有淡出过人们的视野。
人没有欲望不能称为人,爱财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这种想法一旦膨胀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会导致许多后果;最终害人害己,再背上个千古骂名。
自古以来,清正廉洁向来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在其位而谋其职,即使是在今日,国家也在倡导,不搞特殊,不贪腐受贿。
晚清时候,每一个官员从军饷里多拿几两银子,那么地方官员就要多从当地百姓身上多搜刮出倍数于此的银子;军官搜刮士兵,官员搜刮百姓,如此恶性循环,换来的是一个王朝摧枯拉朽般的垮台。
单凭这些零星的细节,完全无法想象出当时事情的严重性;下面,我将为各位读者进一步展现,那个已然衰弱的王朝,贪腐受贿有多严重。
往往人们提到清朝的贪官,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那位出名的大贪官和;在当时。民间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和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一个人必然不能抵过一个国家,但是也从 侧面反映出和所贪污的财物之多,想必古今难见。
古时候,想要提升自己乃至家族地位的唯一手段莫过于科举,但是,在清代,还有一种方式,买官。
这究竟是个怎样的制度呢?原来,当时规定,除了类似于奴仆戏子伶人不得买官以外,其他人乃至平民百姓,只要有足够的钱财,就能买到一个像样点的官位。
这也导致了官员素质的平均水平下降,人们当官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与抱负,而是想要捞钱,这也为之后越来越频繁的贪腐受贿现象埋下了伏笔。
在当时的官场,还有一种潜藏的规则,这种规则一旦说出来,完全不在法律许可范围之内,但是各路官员为了使其听上去更加“文雅”乃至“合理”,甚至给其取了文艺的名字,“敬”。
这个“敬”究竟为何物?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上进行解读。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你是四品,我是三品,你就得在我跟前点头哈腰。每年每季都要“敬”我。
比如说,今天过节,你得给我提点家乡的土特产,再加上点金子银子,这叫“节敬”;明天我女儿要出嫁,你身为下属,至少也得给点上好的红绸子,这叫“喜敬”。
冬天和夏天,天气炎热与寒冷的时候,建议你长点眼色,夏天送冰冬天送炭,这叫“冰敬”和“炭敬”?
各位读者,讲到这里,以上这些还真不算无偿付出,下级官员不但没有被压榨的感觉,反而乐意为之。
因为这些接受贿赂的人往往地位高,能接触到的人也高,指不定哪天一高兴,给上面的人甚至是皇帝说几句好话,那位“跑腿”最勤快的那位就高升了,送礼那事日积月累,谁还不乐意能高升?顺便能把买官的本再赚回来一些,岂不美哉?
齐如山先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洋学馆的厨师于八,在那里工作以后,前后总共捐了两个官,一个给他儿子,一个给他自己。
这位厨师在洋学馆学生吃饭的时候总是虚报人数,来获取更多的银两,与此同时,利用各种方式获取回扣,甚至连提调官的小费都不放过,能赚到四个元宝。
不仅如此,炉房内其他人员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们虽然地位不高,但是总有人会拜托他们去讨好在学堂学习的那些先生们,这一拜托,自然而然也要给点,于是,这些人也收了不少银两。
学生每个月的伙食费也要经过他们之手,自然要被克扣一些,以至于双方关系十分紧张。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晚清的时候,朝廷本来下拨了大量的银两去给各地方扩充新式武器;这下满朝官员可兴奋了,不是因为能够买新式武器了,而是有大把的好处可以捞了。
于是,这一批银两从朝廷最终到达地方再到每个军士手里,大大的缩水,甚至在取钱的时候,钱庄的工作人员都要克扣一些。
晚清国力羸弱的原因,抛去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外国列强的强抢豪夺,剩下绝大部分原因是贪腐思想根植于各级官员之中;由于银两的口子因贪污无法补上,所以官员在民间大量搜刮财富,光北京因此成为乞丐的人就有10余万。
军队更是苦不堪言,士兵打扮的跟乞丐似的,几个人共用一杆枪,还没几颗子弹;甲午海战那会,好几艘军舰打出来的炮弹里面装满了黄豆,类似的事件频发,清朝的统治也摇摇欲坠。
不止是清,甚至是中国民国后期,蒋家王朝倒台也与四大家族贪污腐败有很大的关系,官员贪污受贿腐败永远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稳定的最大敌人。
时至今日,反贪反腐依然是政治工作的重点,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共同建设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