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疲劳的研究,关系到飞机结构的定寿、延寿,可谓事关重大,意义非凡。我国自行研制的几千架军用飞机长期以来没有给出使用寿命,更没有考虑这些飞机寿命短、薄弱环节多的特点而进行有效的延寿研究。这样就给空军在技术装备的购置、使用、维修等方面的工作,带来很大的盲目性,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也无法保证飞行安全,曾多次导致机毁人亡的大事故。
我国著名飞机结构疲劳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镇同,总结前人经验和个人研究工作基础上,提出了结构疲劳可靠性定寿模型。这项成果用于我国海空军航空兵飞机的定寿延寿,在工程实际后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按疲劳可靠性设计思想,使我国现役飞机寿命从1400小时至1800小时,延长到3000小时,几千架军用飞机的寿命提高了近一倍,相当于又增产数千架飞机,同时为我国空军飞机大幅延寿开辟了成功之路。
我国运7飞机机翼结构的原翻修期为5000飞行小时。高镇同指导学生与西飞的技术人员合作,根据全尺寸机翼疲劳试验的结果,并通过该模型进行可靠性分析,预测运7机翼结构首翻期可达7000飞行小时。过去按使用经验给出的强5型飞机初始寿命为1250飞行小时,高镇同与南昌飞机厂的技术人员合作,确定可靠性寿命为3200飞行小时。正是,通过高镇同的理论支撑、定寿模型,才有了我们熟悉的“尖头”强-5,一直服役到了本世纪第一个十年。
另外,媒体关于高镇同院士的报道中,还重点介绍了,在1982年承担某舰艇部队水上飞机的测寿延寿,飞行多年已达500次起落的水上飞机是否已经“到寿”?由于新飞机尚未来得及装备,在此青黄不接之际,老飞机能否延寿?这是关系海军部队战斗力的关键问题之一,也影响到我国海岸线的防卫。
退役后的别-6
最终,高镇同利用现有零构件的疲劳试验结果,在不做全机疲劳试验的条件下,通过周密的理论分析,采用适合国情的先进技术,完成了水上飞机定寿工作,制定了延寿10年的总体方案。在高镇同的指导下,水上飞机又安全飞行了10年,每架飞机由5000次起落延长至8700多次起落。(作者署名:拦阻着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