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燕系列10000米级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的实验性应用中达到8213米的最大工作深度,刷新了国产装备下潜深度的最新纪录,并获得大量的宝贵深海观测数据,顺利通过海上测试。再结合我国国产的深海载人潜航器的相关发展,中国在大深潜装备方面的整体技术水平已经相当不俗,而随着相关的立足国产的深潜材料的整体进步,中国潜艇的发展基础也越来越牢固。
随着潜艇技术的发展,现今的潜艇已经在隐蔽性能方面较早期的产品有较大的技术提高,而随着核动力潜艇的出现,潜艇也凭借着其较为出众的综合性能成为核大国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也正因此,对于反潜装备和体系的研究,世界大国从不敢放松,而潜艇与反潜力量的对抗式发展也愈演愈烈。早在冷战时期,为了有效的威慑对方并保存自己的核打击能力,美苏在潜艇尤其是核动力潜艇的隐蔽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应用,而根据相关的研究来看,若想让潜艇实现更大的隐蔽性,增加下潜深度是一个最直接最简单的有效方法。也正因此,在冷战中的潜艇较量中,美苏双方相继在增加潜艇的下潜深度方面下足了功夫,根据相关的公开信息显示,前苏联一些战略级潜艇的最大潜深已经超过1000米,在这样的潜深之下,不要说发现跟踪,即便是能够准确定位,也没有武器能够对付这样深度的潜艇,而这样的大深潜技术对于游弋于远海、深海的战略型核动力潜艇来说就更加的不可或缺了。
受相关的材料技术的影响,中国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长期落后于美苏,而事实上,不要说和美苏这样的潜艇强国相比,即便是和德国这样的潜艇技术大国相比,中国的潜艇最大潜深也略有不及。因此,在很多年的时间里,潜深不足一直是造成中国核动力潜艇隐蔽性不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作为一个核大国,尤其是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基本国策之下,中国保持有效的战略核反击能力是非常要紧的战略性任务,而相比于陆基核反击体系,核动力潜艇为代表的海基核反击体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中国核动力潜艇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着中国的战略核安全。
增加潜艇的最大潜深,相关的高性能材料是关键。苏联凭借着较为高超的大尺寸钛合金材料研发制造能力,其机密级潜艇的最大潜深都超过了1000米的水平,而这些先进高性能材料对中国来说属于长期的弱项。而随着国产深潜设备的发展,中国的相关深潜材料技术很显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虽然和尺寸有限的潜航器相比,核动力潜艇的大尺寸材料仍然比较复杂,但是,解决了材料技术之后的中国相关方面在大尺寸高性能的潜艇材料的制造方面也必然会游刃有余,而随着这些技术的逐渐成熟,中国的核动力潜艇整体技术水平必然会有较大的进步。(作者署名:利刃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