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神秘失踪,入选20世纪世界十大之谜当之无愧,因为它最具悬念,最让人震惊,最不可思议!彭加木原名彭加睦,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汉族。
图为罗布泊游客祭拜彭加木纪念碑
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农学院,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不幸在罗布泊失踪。
图为彭加木生前照片
1947年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专攻农业化学。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一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他主动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积极向组织提出要求,赴新疆考察。他在给郭沫若的信中说:“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
图为进疆的科考队
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进入新疆罗布泊考察,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揭开了罗布泊的奥秘。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考察队在库木库都克附近扎营。其时,汽油和水所剩无几。为了解决这一困难,继续东进考察,他独自外出找水走向沙漠深处,不幸失踪,之后一直未找到他的遗体。对于他的失踪,在全国曾风传过各种说法猜测。多年来,官方和民间曾多次发起寻找,均一无所获。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图为彭加木失踪过程示意图
失踪过程【纵贯湖底】1980年6月5日,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考察队在彭加木的率领下,由北向南纵贯干涸的湖底,终于按计划到达本次考察的终点——米兰,打开了罗布泊的大门。史无前例的纵贯罗布泊湖底的任务,首先被中国科学考察队胜利完成。他们是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司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和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肖万能。
彭加木生前工作照
【再次横贯】1980年6月11日在完成罗布泊任务的考察队,在米兰农场小憩片刻后,即刻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以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
彭加木生前照片
汽油和水耗尽。6月16日下午2时许,考察队来到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此时,车上所带的汽油和水都几乎耗尽,按计划,还有400公里路程。经讨论,他们决定就地找水。当天下午没找到。晚上,开会决定,向当地驻军发电求援。彭加木亲自起草了电报稿:“我们缺水和油,剩下的水和油只能维持到明天。”彭加木起先并不同意发电报求援,只希望自己找水。因为当时向当地驻军求援送水的话要用去大约7000元的资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庞大的数目,最后在大家的压力下才同意发出电报,但内容不是要水,而是汇报了当时他们严重缺水的情况。
图为彭加木纪念碑。
独往沙漠找水。1980年6月17日上午9时,部队回电同意给予援助物资,并要求提供营地坐标。下午1时,司机王万轩到车里取衣服时,在一本地图册里发现一张纸条,看后不由大吃一惊:“我往东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彭加木冒着50℃多的高温单人找水,这在沙漠里是极其危险的。
1980年11月初,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的指示,为了平息社会上的谣言风波,要再一次寻找彭加木同志。第四次进入罗布泊的队伍,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军区独立5团、通讯兵部队、汽车56团和兰州407部队等八个单位共69人组成,配备大小越野汽车18辆。新疆分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王熙茂同志任现场总指挥。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随队住在敦煌指挥部。 彭加木的儿子彭海以及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朱相清随队前往现场帮助寻找。为了保障寻找队伍绝对安全,第四次寻找队在敦煌建立指挥所,敦煌指挥所与寻找分队保持无线电联系;发生紧急情况时的救援,由军区空指临时派出飞机担任;有关空地联络信号等也作了明确规定。
队伍由14名科技人员、15名解放军战士、7名通讯报务人员、20名司机、4名测工、9名后勤联络人员共69人组成。军区和分院抽调水罐车、油罐车、电台车、物资装备车、吉普车共18辆,携带电台3部、帐篷6顶、行军锅2口、信号枪2支、信号弹4个基数和大量生活用品。队伍从11月10日由敦煌进入罗布泊地区到12月20日撤出,前后共计41天。寻找地区以彭加木同志失踪前的宿营地——库木库都克和脚印消失处为中心,沿疏勒河故道,西起吐牙以西6公里,东到科什库都克,南北宽10~20公里,总共寻找面积为1011平方公里,直接参加这次寻找的有1029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寻找近1平方公里。
第四次寻找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彭加木脚印消失处的东北面开始到“八一井”以西地区,寻找3天;第二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北面和西北面,即从“红八井”到“红十井”地区,寻找7天;第三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南面和西南面,即从库木库都克到吐牙以西6公里和以东10公里的地方,寻找9天;第四阶段是脚印消失处的东面和东南面,即从羊塔克库都克到科什库都克,寻找12天。
2005年冬季,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董治宝研究员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在一沙窝处意外发现一具男性干尸,而这具干尸所在的位置距离彭加木失踪地点西南方向不足20公里,处于沙漠腹地。“会不会是彭加木的遗体?”考察结束后,董治宝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彭加木生前的科研伙伴、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
图为彭加木生前留下的字条。
“彭加木失踪20多年来,我们多次接到发现干尸或其他物品的线索,但因发现地距其失踪地太远,被一一否决了。此次发现的干尸,由于身上、身旁没有任何衣物、物品,目前还很难确定是不是彭加木的遗体,但干尸所在地与彭加木失踪位置不太远,所以我们决定去考察。”夏训诚说。
图为上个世纪新疆考察的工作人员。
据悉,彭加木当年离开营地时随身带有两台相机、一只水壶和几个笔记本,脚穿一双翻毛皮鞋,而这些都是确定遗体身份的重要证据。另外,夏训诚等人还将对发现的遗体进行采样,比对彭加木亲属的DNA信息以确认遗体身份。董治宝透露,当年科考队曾从干尸上取样,送有关科研机构进行DNA分析,但在取样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且后期保存不善,导致DNA鉴定失败。
图为当年寻找彭加木资料图
2007年6月2日,探险爱好者刘先生和朋友一行4人在位于哈密大南湖戈壁与罗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拍照时,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这就是彭加木的遗体。核心提示:“我往东去找水井。”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留下纸条,往东去了!其实无论是官方组织的搜救队,还是民间的探险团队已在这块土地上苦苦寻找了27年,但彭加木就像是空气一样在罗布泊地区神秘蒸发了,留下诸多的猜测给后人。27年之后的今天,几位野外探险者发现的这具干尸会是彭加木吗?
图为彭加木考察队合影
1、在罗布泊附近。当年,彭加木的走失地,在库母塔格沙漠罗布泊镇附近以东,而此次野外探险者们发现的干尸,则在罗布泊相接部位的雅丹地貌群附近。2、170厘米身高。在有关彭加木的特征描述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他生前为宽额头,身高172厘米。此次发现的这具干尸,身高恰恰在170厘米左右,从图片上也能看出,死者生前是宽额头。3、白色的确良衬衣。据曾经给彭加木先生开车的司机、当时的车队队长王万轩老人回忆:至于衬衣,彭加木先生有一件蓝色的,一件白色的。而此次发现的这具干尸,身上穿的正是一件白的确良衬衣,而这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流行的衣料。
图为在罗布泊考察的解放军搭建帐篷。
4、蓝色长裤。王万轩老人清楚地记得,彭加木当时穿着蓝色长裤,这与探险者们发现的干尸特征也是一致的。5、上海牌手表。彭加木走失前戴了一块上海牌手表,但是已经没有人记得这块手表的表带是金属的还是皮革的了。而在这具干尸身上,恰恰有一块上海牌手表。
图为生前的彭加木
彭加木遗体为何找不到?专家解释:1、可能是哈密大风所为。这具干尸是在库母塔格沙漠一处偏僻的沙窝里发现的,如果是彭加木,为什么几位野外探险者这么轻易就找到了呢?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所长魏文寿介绍,以硅化木为例,许多硅化木都被埋得很深,可是经过山体的生长、沙丘的移动和风蚀等原因,它们就可能会暴露在地表。在哈密地区出现了几场大风,掩埋在沙子下面的尸体是完全有可能在风将沙子吹开后重新暴露在大家面前的。
图为荒无人烟的罗布泊
2、沙丘移动可能带走干尸。魏文寿所长也表示,要确定这具干尸是不是彭加木,确认发现地点非常重要。当然,沙丘的移动可能带动干尸移动,但是移动的距离一般不会太远。同时,魏所长还表示,如果确定了地点后,最好还是进行DNA鉴定,从而确定干尸身份。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时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图为彭加木生前照片
专家确认干尸非彭加木。2007年7月9日,受到普遍关注的罗布泊干尸事件有了最终结论。彭加木当年在罗布泊走失时科考队的队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理化所高级工程师阎鸿建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判断,在罗布泊新近发现的这具干尸不是彭加木的遗体。事件发生后各方反应。干妹妹: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哥哥遗体中国科学院探险队在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这是26年前失踪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遗体。这个消息在彭加木老家白云区槎龙村(即松洲街槎龙社区)传开后,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议论此事。留守彭家祖屋的彭加木的干妹妹吴杏英老人表示,获知这个消息很欣慰,希望加木能早日“回家”。
图为彭加木家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