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军事网 > 军事新闻 > 

他是史上“最抠门”的皇帝 穿补丁衣服吃烧饼 却救不了国

2021-03-13 09:38作者:

他是史上“最抠门”的皇帝 穿补丁衣服吃烧饼 却救不了国

01

“抠门”之路

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林则徐因虎门销烟和坚决抵抗外来侵略而成为民族英雄,而投降派的琦善因私自签订条约和诸多投降行径而被定性为卖国贼。

但在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变革时代,抛开民族英雄与卖国贼,想通过另外一个视角来探究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为关键的一个人物莫过于当时的皇帝——道光,作为最高统治者的道光,其个人性格和治国方式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光在位的三十年间,一条节俭的主线贯穿始终,对道光皇帝的性格与理政方式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感受那段历史并从中获得借鉴。

道光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在道光十岁时,曾跟随自己的祖父乾隆打猎获鹿,乾隆皇帝大喜,赐黄马褂、花翎。嘉庆十八年(1813),天理教徒围攻紫禁城时,他又亲自用鸟枪击杀了两名翻越宫墙的教徒,由此备受嘉庆皇帝的器重,被封为和硕智亲王,所用的鸟枪也被赐名“威烈”。嘉庆二十五年(1820),嘉庆皇帝在避暑山庄驾崩,皇次子旻宁继位,改元道光。于是,清朝历史上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以“抠门”而扬名的道光皇帝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 皇帝贵为九五之尊,富有四海,皇帝本身就是财富与权力的代名词。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做到了皇帝,只要不是像秦始皇大修阿房,征发民力过度;不是像乾隆大修圆明园,耗损国力以外,生活上哪怕奢华一些,在史书上也并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然而继位以后的道光,却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一条与前代诸君,尤其是他爷爷乾隆截然相反的“抠门”之路。

02

烧饼与灯油

在道光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嘉庆帝曾带他去盛京谒陵,主要目的在于缅怀一下满清进关之前的列祖列宗,想让还是皇子的道光认识到祖宗创业的艰难,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江山。旻宁没有让他的父亲失望,到盛京没多久,旻宁就被祖先俭朴的生活方式深深感动。回到京城后,旻宁立马下令把自己屋子里除了桌椅以外的摆设全部搬走,成为最早的“极简主义者”。但仅仅这样旻宁觉着还是有些不够,本着一切皆省的原则,干脆把内膳也给停了,每天只打发个小太监去买烧饼。并且晚上绝不熬夜,吃完就睡,将灯油钱也给省了下来。

当时很多人认为旻宁的节俭只是做做样子,给自己增添政治筹码而已。但登基以后的道光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光是“真”节俭,还真“抠”到了骨子里。新官上任三把火,皇帝也是如此。登基没多久的道光立马下发了一道名为《御制声色货利谕》的勤俭节约宣言书,颁布全国。在这道上谕中,道光反复强调崇俭抑奢的重要性,表示官员们和皇帝都要以身作则。诏书一下,各地官员纷纷上书表示赞同,为领导以身作则点赞。

据记载,道光皇帝生活上所用的物品,都是最为普通的,宫中内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道光的一日三餐不过四样菜肴;原本花费颇大的万寿节(皇帝生日)、千秋节(皇后生日)等庆典也一律取消;道光还屡次下令,停止了各省向宫中的进贡。作为封建社会的皇帝能有这种节俭的意识,确实难得可贵。放在任何王朝也都够在史书上留下一笔,让后世传颂。但“抠”到了骨子里的道光同时还规定,宫中妃嫔女子不得穿锦绣华服;不准吃肉;还都要学习针线活,缝补破旧衣服。道光皇帝自己除了龙袍以外的衣服也全都打了补丁,并且“衣非三浣不易(上、中、下三浣,一个月)”, 一个月换一次衣服,也真是苦了道光身边的那些妃嫔。进宫不但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还得天天闻皇帝身上的那股味。

道光皇帝对皇后的感情很深厚,有一次道光皇帝破例打算给皇后举办一场寿宴。消息传出去以后,宫中内外奔走相告。到了过寿的那天,王公贵族们献上寿礼便在一边等着吃寿宴,结果开席的时候却都傻了眼,每人面前只有一碗面条,赴宴的王公们都很为难,不敢动筷,怕自己一筷子下去见了碗底,扫了皇帝的面子,不过估计后来道光皇帝也觉着面子上过不去,便又特批御膳房杀了两头猪。吃惯了山珍海味的王公们虽然看不上眼,却还是表现出一副受了莫大恩典的样子,毕竟能吃皇帝的一顿饭,不是一般的难得。

03

那碗“片汤儿”

道光帝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长期在宫中习政,并且亲身经历过白莲教起义。他对当时统治阶级与国家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道光皇帝即位之初,接手的是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帝国。国家吏治败坏,大小官吏多沉湎声色,昏聩无能,清王朝面临严重的政权危机。为了挽回局势,道光帝也采取了一些手段。他打击权臣;淘汰冗官冗吏;在小范围内进行了一些变革;勤于朝政,同时用极端的节俭来要求自己。但这些措施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所谓的变革成为一种形式主义,官场风气照样腐化不堪,奢靡成风。

道光年间,张集馨任陕西督粮道,为了得到这个众人眼中的肥差,他在京中应酬花费的金额达一万七千两白银,全是他靠贷款所得。然而上任不到一年的时间,张集馨不仅还清了这一万八千两的银子,而且手里还剩下将近万两的私藏。据他记载,当时来往于西藏、新疆以及甘肃、四川的官员经过西安时,西安地方官均竭力招待,“过客到境,粮道随将军、中丞等在官厅迎接……一面张灯结彩,传戏备席。每次皆戏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窝烧烤,中席亦鱼翅海参。西安活鱼难得,每大鱼一尾,值制钱四五千文,上席五桌断不能少。其化如白鳝、鹿尾,皆贵重难得之物,亦必设法见求,否则谓道中悭吝。”

地方如此,中央更是乌烟瘴气,中饱私囊。有一天,道光帝想吃“片汤儿”,一碗片汤在宫外前门大街值四十文,而内务府报上来的帐却达万两。道光皇帝极其愤怒,而内务府的理由却很充分。皇帝想吃片汤,御膳房自然要增加片汤膳房,还要增加一套班子,万两白银算是便宜的。道光帝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不了了之。皇帝裤子上磨了个洞,内务府报上来的帐一个补丁值一千两,道光大怒,责问内务府大臣,而内务府却辩称皇帝的裤子是湖绸,要专门从各种绸缎上找出花纹相同的,并且要运回产地进行修补,来回运费和押运费算起来,刚好一千两。内务府愚弄皇帝,道光心里虽然清楚,却也无可奈何。身上打着补丁的道光,与动辄万两的内务府放在一起,不免有一种可笑的悲哀。

04

“多磕头,少说话”

皇帝喜欢身上打补丁,大臣们自然投其所好。道光朝时,京中二手衣服市场很火爆,很多大臣最为发愁的便是如何把新衣服给做旧,好方便自己在金銮殿上博得圣上的青睐。而真正能和道光帝凑在一块的,莫过于道光朝首席军机大臣、三朝元老曹振镛。曹振镛与道光皇帝有共同的价值观,虽官至军机大臣,却是典型的一毛不拔,下班后不光亲自去买菜,还时常因为缺斤少两与菜农吵得脸红脖子粗。一天上朝时,道光看到了曹振镛身上的两个大补丁,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自己身上只有一个补丁,道光便问曹振镛一个补丁多少钱,曹振镛答:“三钱”,道光便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自己衣服上的补丁内务府报账是五两银子一个,裤子上的都达到了千两,曹振镛担心自己得罪了内务府,便急忙说,皇上的补丁比臣子的要考究,所以价格贵。

道光当政三十年,最为信任和器重的枢臣莫过于曹振镛、穆彰阿二人。曹振镛作为汉人,在满汉大防的清朝能够做到首席军机、三朝元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其为官五十载而平安无事,终有清一代,绝无仅有。道光帝即位后,曹振镛以“小心谨慎,一守文法”被道光皇帝重用和信任。有后辈请教其为官之道,曹振镛答:“但多磕头,少说话耳”。曹氏辅政十五年,唯唯诺诺,平庸而无变革,群臣不敢讲真话,欺上瞒下之风吹遍了朝野上下。

道光帝后期重用善于逢迎圣意的穆彰阿,有一年皇太后过生日,照例应该大操大办一次,但是道光帝不舍得花钱,很是纠结为难。看到心疼钱的道光帝如此为难,穆彰阿便承诺不费朝廷银两来给太后办理庆典,不舍得花钱的道光帝满心欢喜地把这项任务交给了穆彰阿。穆彰阿则趁机在京中向大小官员索要孝敬钱,大小官员拼拼凑凑,从 100 两报效起,总督部臣直报效到三五十万两为止。庆典过后,穆彰阿获利千万,赚了个盆满钵满。得宠后的穆彰阿还纵容党羽贪赃枉法,使得道光朝的吏治败坏日甚一日。

05

能省则再省

道光皇帝融入到骨子里的“抠门”,不光钳制了群臣,对于军事的发展和建设也产生了很消极的影响。清政府每年拨款百万用于治河,但多半都被地方上的贪官污吏给私吞,道光对于这种情况也有所了解,因此每当大臣们讨论诸如海防、边务、黄河治理等问题时,只要一提到拨款,道光皇帝立即面露不悦之色。久而久之,大臣们摸清了上意,自然也就不再自讨没趣。

有意思的是,道光皇帝哪怕派兵出征,也是千叮万嘱地告诉将军们能少花钱就少花钱。张格尔叛乱时,道光皇帝曾细心安排道:“随时体察情形,可买则买,应少买则少买,傥不应该买则竟不必买”平定张格尔的叛乱后,将军和大臣们认为现有兵力不足以设防,经过讨论,群臣一致认为需要增兵,但是考虑到道光皇帝的“抠门”,他们精简了人员,得出了需要增兵一万八千员的结论。但就是这样,道光皇帝还嫌人数太多,花费太大,又一口气砍掉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只批准六千人。

六千人的兵力不足以守护整个新疆,于是大臣和将军们提出了只驻扎在东部,让西部自治的方案。但是道光回过头来骂他们丧尽天良,花了钱还不办事。皇帝一生气,大臣们也很为难,此事便一直悬而未决。后来经过多方争论,不知道哪位天才脑子一热,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干脆从内地各省裁兵,用裁掉的空额补上那一万八千布防人员的花费,道光皇帝很是赞成这个方案,毕竟没有增加什么花销,便心满意足地给批准了,但内地各省的军队也就因此更加羸弱不堪,为后来太平天国横扫半个中国埋下了伏笔。

06

左摇右晃,虎头蛇尾

道光皇帝理政只知守成,节俭以求国富的性格,极大地影响了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对英军的作战。鸦片战争刚爆发的时候,道光皇帝是一个坚定的抵抗派,但在经历了几次失败以后,道光皇帝便时而坚定时而软弱,在“战”与“和”上左右摇摆不定。例如他曾重治过林则徐,也“斩监侯”过投降派的琦善,这种信念上的左右摇摆,贯穿于整个鸦片战争的中后期。

当英军第一次攻陷定海时,他严令清军与其对抗,并调兵遣将给予增援。但当英军北上天津,到了大沽口的时候,惊恐的他又主张和谈。当和谈破灭,沙角、大角沦陷时,他再次下令对英军宣战,并再次调集各省援兵参战,当英军第二次攻陷定海时,他下令清军对占领了浙东三镇的英军进行大反攻,在收复浙东三镇的战事失败以后,清军损兵折将。看不到战果的道光皇帝开始心疼起对英作战所花费的银子,开始彻底地倒向了投降派,毅然决然选择了妥协,遣返征调的其他省份的士兵,并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对于道光而言,虽然仗打输了,签的条约损了些上国的颜面,但好在也算结束了战争,使得天下重归太平,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打仗太费钱。

纵观整个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及其领导下的清政府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战略方针,战争期间也没有一个坚定的作战信念,总是虎头蛇尾,左右摇摆。道光的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了清朝在作战中损失惨重。而道光所任用的将帅在军事上大多软弱无能,官场上却擅长花言巧语、欺上瞒下,意志不坚定的道光帝被他们的观点所左右,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整场战争的失败。

07

积重难返

战后,道光还“不知英国至内地所经过者几国,克食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 甚至“晚年恶闻洋务及灾荒盗贼事”,彻底陷入自我麻醉的地步。到了鸦片战争以后,葡萄牙强占澳门,地方官直接瞒骗不报;也是此时,洪秀全在广西已经拥兵数万,正在积极准备起兵。道光皇帝就在官员们的互相哄骗下,勉强自我安慰,陷入了自我麻痹中,认为自己的守成与勤政使得天下重归太平。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也给江河日下的大清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机遇。战争给封闭的中国打开了一个窗口,给渴望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科技的机会,但道光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却没有幡然有悟,奋起直追。直到最后去世,也没有进行学习和改革。在他的治理下,清朝丧失了发展的宝贵时机。

道光三十年(1850),节俭一辈子的道光皇帝驾崩,葬于清西陵之慕陵。有意思的是,一生恪守祖训而不敢逾矩的道光皇帝却在陵寝的建造上违背祖训。乾隆以后的清帝陵寝按照昭穆制度分葬东西二陵,按照祖训,道光皇帝的陵寝应在东陵。但道光一直渴望葬在父母身边,从而使慕陵几次迁址,最后修在了西陵。虽然慕陵在修建过程中缩小了工程量,但设计方面外俭内奢,所花费的银两居然超过了慈禧太后,陵寝的奢侈与道光皇帝节俭的一生构成了绝妙的讽刺。

作为封建王朝的皇帝,道光能够意识到崇俭抑奢的重要性,并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但道光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一昧的追求节俭守成,因循守旧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局势。道光朝所进行的一些改革没有对帝国的体制产生根本变动,仅仅是对旁枝末节进行了整理,更像是粉饰门面,而不是重建新的体制。道光朝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失败,给咸丰留下了一个更烂的摊子,最终使得清政府一败再败,积重而难返。

上一篇: 叙利亚战争中的女性命运有多悲惨?看了让人心痛!
下一篇: 他是纳粹党卫军特种部队队长,被称为德国二战时期“第一恶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