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4月×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图林根州北部。驻守在这里的是比利时第一军的一个摩步团,隔着国境线与驻扎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苏军装甲部队对峙,这样的对峙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士兵们的警惕也慢慢被消磨殆尽。
清晨才换岗放哨的士兵刚刚点燃今天的第一支烟,还没吐出烟圈,就听见空中传来沉闷有力的旋翼声,紧接着脚下的土地开始震颤,成群的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把火箭弹射进营房、油库和弹药库,漫山遍野的T-64和T-80坦克怒吼着,履带碾过初春时节泥泞的土地,紧随坦克的装甲车上跳下精锐的苏军步兵,把7.62毫米子弹打进哨兵的胸膛......
这是北约设想过的苏联进攻西方的场景,在整个冷战期间北约天天都在苏联可怕的威力威慑中度过,其中最让北约胆战心惊的就是苏联的装甲洪流。
早在二战时,苏联就让全世界看到装甲部队在数量领先时有何等惊人的威力。战后,苏联装甲部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可以碾压西方,号称一周从苏联边境冲到法国里昂和比利时安特卫普,给西方人再来一次“敦刻尔克”。
陆战的劣势让西方无法容忍,硬碰硬又显然不是对手,于是美国决定以空中力量应对,武装直升机挂上反坦克导弹,灵活占据有利地形伏击苏联坦克,这个战术在中东战争时被证明是有效的,叙利亚的“小羚羊”挂装“霍克”反坦克导弹伏击以色列装甲部队大获成功。
这厢也不是吃素的,克格勃很快探明美国人的企图,苏联为了防止自己的装甲部队还没冲出二里地就成了点心,立即为装甲部队配备更强大的野战防空设备。
虽然早在60年代就装备了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但面对日益严重的空中威胁,23毫米高炮已不堪大用,尤其此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A-10“雷电”攻击机已出现,苏联装甲部队面临前所未有的空中威胁,急需一种能够有效覆盖中低空,还能伴随装甲部队快速推进的野战防空系统。
苏联军方的前瞻性的确令人佩服,1970年便开始研制新一代野战防空系统,并整合出“弹炮合一防空系统”这一概念,图拉仪器技术设计局在这一概念的思路下于1988年开发出2S6“通古斯卡”弹炮合一野战防空系统。
“通古斯卡”采用GM-325型履带底盘,全车为焊接钢装甲结构,炮塔两侧各装有一门2A38 30毫米高炮,高炮下方各有一具四联装防空导弹发射器,配备8枚9M311防空导弹,炮塔后部装有一部搜索雷达,最大搜索距离18千米,炮塔前部装一部跟踪雷达,最大跟踪距离13千米,当目标进入13千米,跟踪雷达便开始跟踪,同时指引高炮或导弹攻击目标。
机动能力方面,时速65公里,最大行程500公里,这个指标已经足以跟随坦克团或装甲师协同前进和作战,并且,如此强大的火力下,北约的空中支援只要敢出现在中低空,就会遭受惨重损失,到时候,北约可能只有靠战术核武器阻止苏军装甲部队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