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志愿军报务员章成志:“在朝鲜四年,我一直住地窨里”
参考消息网10月28日报道 (文/包昱涵)
1951年,章成志和成千上万热血青年一样,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四师的一名报务员。炮火纷飞中,他不顾生死抢送机要电报;昏黄地窨里,他满身生癞仍在电台旁坚守;重伤才愈时,他马上重返岗位毫无怨言……对章成志而言,抗美援朝的经历是艰难岁月,更是人生磨炼。
随叫随应的“地下”工作者
1950年,18岁的章成志刚刚中学毕业就应征入伍。怀揣着满腔热血,章成志被分配到位于辽宁抚顺市望花区的东北军区学习中英文收发电报。1951年,因前线报务人员紧缺,章成志提前毕业,并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报务员的身份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进入朝鲜的当晚,我才真正反应过来自己这是上前线了。路边的道沟里尽是被炸毁的汽车和嚎哭的百姓。那一刻,说不害怕是假的。”但章成志不允许自己慌神,他很快调整了心态,“参军就是为了保家卫国,我肯定得挺住”。
到达部队驻地后,章成志马上投入工作,成了一名随叫随应的“地下”工作者。“为了躲避敌机炮火,我们的电台都设置在地窨子里。”也正因如此,章成志在朝鲜的工作几乎全是在“地下”完成。地窨子里冬天阴冷难耐,夏天又闷热潮湿,时间久了,章成志手上、身上都起了癞子,奇痒无比。“其实如果能烤烤火,癞子就能缓解一些。但怕生火引来敌机,我们就只能靠忍。”
部队里报务人员紧缺,电台又离不开人,章成志他们几乎就在地窨子里扎下了根。“我们就是首长的耳目,必须保证收发报及时准确。”饿了就吃点压缩饼干,用凉水往下冲;困了就直接和衣睡在地上,捡点地上的稻草当被子盖。“在朝鲜四年,我就没住过房子,一直都在地窨子里。”
章成志旧照(受访者供图)
“机关炮在身侧打出一溜黑印”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总有和死神擦肩的时刻,章成志也不例外。
1952年春节前的一天,章成志正准备前往机要科送出一份加急电报,就遭遇了敌机攻击。“我刚出地窨子也就100米,突然不知道从哪儿飞过来一架飞机,掀起好大的风,我一回头,连飞行员的脸都看得清清楚楚。”敌机完全不给章成志反应的时间,机关炮猛烈地冲他扫射下来。说时迟那时快,章成志一个打滚躲到了一边,等他再侧头看向身边的雪地时,只见炮火在上面留下了一道长长的黑印,周围还散落着一堆炮壳子。
战场不给人害怕的时间。春节后,章成志所在的团部又接连遭遇敌机轰炸。“那都是‘重磅炸弹’,落地后直接往地里钻,我们在地窨子里都能听见它发出的尖锐叫声。”每当这种时刻,章成志都会握紧身上仅有的4颗手榴弹。“我们没有配枪,万一炸弹过后敌人也跟着落地,我们就拿手榴弹拼。”
章成志没有想到的是,当炸弹真的落在身边时,他完全没有“抵抗”的时间。1952年7月,为了缓解身上的癞疥,章成志在领导的准许下,在师部驻扎的山下搭了个简易的棚子,把电台从地下搬到了地上。结果刚下山一天,就遭到了敌机的轰炸。“打下来的都是杀伤弹,我想抱着机器钻到桌子底下去,都没来得及。”章成志眼睁睁地看着摇机员被炸死在自己身边,而他也被炸成骶骨粉碎性挫伤。
这次重伤过后,章成志被授予了三等功,并鉴定为二等乙级伤残。
章成志近照(杨青 摄)
冰冷江水中用肩膀做桥墩
章成志所在的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铁道兵用鲜血和生命,搭建了一条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1951年,美军发动“绞杀战”,企图摧毁我方的交通运输补给系统。章成志所在的部队接到任务——誓死保卫大同江桥,保障铁路运行通畅。“那会儿敌机轮番轰炸,桥上几乎一米一个炸弹。”大同江桥被炸得“千疮百孔”,为保障铁路通行,战士们只能另寻他法,在大同江桥边上补建一座浮桥。“先用枕木垛搭起‘井’字桥墩,再在浮桥上铺就铁轨,就能通车。”天寒地冻,战士们却要时刻泡在冰冷的江水里。“如果浮桥被炸了,我们的战士就拿自己的肩膀当桥墩顶上去,也不能让铁路断了。”
1953年停战后,我军铁道兵部队继续留在朝鲜帮助修建铁路,章成志又一次选择了留下。这一次,章成志住进了条件稍好的地窨子里,又开启了一段长达两年的征程。
[人物简介]
章成志,1932年4月出生于辽宁辽阳;1950年12月入伍,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铁道兵四师报务员;回国后在解放军铁道兵第九师继续承担铁路修建工作;1973年转业至本钢第二炼钢厂;1992年退休。
点击进入专题: 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