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夏末,日本法西斯行将灭亡之际,设在中国的美军司令部接到报告说,日军策划杀害其所有关押在亚洲的监狱和拘留营中的囚禁者,其中大多数是英美战俘和平民,他们一直被日军充作人质,准备危急关头使用。在华的艾伯特•魏德迈将军于是命令下属部门寻找并救出他们,他组建了多个七人小组,每组都有医学、通讯专家和翻译。除此之外,另一任务是随机收集情报。美国战略情报局先后组织了8次在各地的营救行动,全都以鸟名为行动代号,分别是:喜鹊(北平)、鸭子(潍县)、火烈鸟(哈尔滨)、红衣凤头鸟(沈阳)、麻雀(上海)、鹌鹑(越南河内)、鸽子(海南岛)、和渡鸦(老挝万象),由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派出飞机执行,各个行动小组均从西安出发。
与预料相反的是,由于日本天皇此时已发表了终战诏书,这些行动基本上未遇到人数有限的日军警卫的抵抗,但救援机组也担当了空前大的风险。首先是一切情况陌生,连集中营的具体方位都未及确定,连准确的航图都不具备,只有凭飞行员的经验和技巧和运气了;二是因为没有就近的机场也难以找到安全可靠的着陆地点,只能临时盲目选择,机毁人亡的几率很大;三是地面日军的反抗程度无法估算。但当时上下救人心切,这些困难都不在话下。
目击者玛丽回忆说,1945年8月17日,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集中营上空响起了飞机的嗡嗡声,一架巨型飞机正在盘旋并且越飞越低,机身上装饰着带有白色大星的美国空军军徽,集中营里的人们顿时变得疯狂起来,他们一窝蜂朝着大门跑去,那欣喜若狂的场面,令人心中激动不已。有人扯下身上的衬衫,当成旗帜朝天挥舞,招呼那架飞机降落下来。这架B-24飞机名为“装甲天使”,终于安全落在了潍县集中营围墙外那片即将成熟的高粱地里。日本人称该集中营为“潍县敌国人集团生活所”。
图片:美军B-24飞机乘员在潍县集中营上空伞降这次营救行动事先被称作是执行“自杀使命”,机上6个美国人和一名中国翻译居然敢冒险对抗人数不详的日本武装警卫,在这个大风的日子,他们在着陆前是用英国的降落伞低空跳下的,为的是减少日本人得以射杀他们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中有的人,比如说那位中国翻译王汉成,是第一次尝试跳伞。连那个“二代”日裔士兵永木•泰德也不过是第二次跳伞。
与此同时,各地的营救行动也在进行,每个组中都有一名“二代”日裔士兵。滨田•迪克是空降北平那个小组的成员之一,该组解救了624名盟军战俘,其中包括美国空军中将杜立特。木户•文雄与他的红衣凤头鸟小组在沈阳空降,营救了巴丹的英雄乔纳森•温莱特将军和其他1600名盟军战俘。圆福•拉尔夫随同鸽子小组空降海南岛,撤走了该地400名濒于饿死的盟军战俘。
美军中的“二代”日裔士兵泰德的父亲名叫永木三关,在20世纪初美国雇主为矿场、森林和罐头厂招募劳工时,他从日本移民夏威夷,后来迁往美国本土修建铁路。这段时间,沿途不时有小群日本人留下来开设餐馆、洗衣房和屠宰铺,开采煤炭、铜矿或是务农。永木三关和四五十个日本家庭定居在临近内布拉斯加州斯考茨布拉夫的山谷里,并像许多日本男人一样,从国内娶来一个凭相片相亲的女人。那时美国的法律规定日本人不得成为美国公民,但永木三关就这样种起地并且生儿育女了。
他的儿子泰德和其他日本儿童来到斯考茨布拉夫周围一个只有两三间教室的学校就读,开始学英语,但同时又就读于日语学校,这些儿童所具备的双语才能塑造了他们的未来。1941年11月,永木•泰德应征参加美国陆军。但不久就发生了珍珠港事件,随后美国的“选择性服役系统”将这些日裔士兵划为“4-C”类即属于不得服役的敌国侨民。他们中有些人被迫退役并被遣送回家,有些人被解除武装并被派去干粗活。
起初,永木•泰德并未注意到当局态度的变化,直到他在信号队的日裔战友们全被处理走而只剩他一人时,他才有所察觉。同其他人一样,他也渴望参战。驾机飞行一直是他的梦想。为了成为一名航校学员,他通过了身体检查,并索要了多封推荐信。随后,他的指挥官来信说,:我们不能接受你,因为你是日本人。于是他被送到肯塔基州的托马斯堡,与其他约40名日裔士兵一起分配在兵营。当其他美国青年都在为祖国而战时,泰德与其“二代”伙伴却在修剪树木和绿化驻地,或是当后勤搬运工。1942年2月19日,罗斯福总统发表了第9066号行政命令,从沿海地区撤出有日本血统的居民。歧视又加剧了。
然而还在战前,有见识的美国陆军情报专家就不断提醒上级,要重视培养日语翻译,但是上层一直对具有双语才能的日裔士兵不抱信任。而到战争开始后,就出现了好似自相矛盾的做法:一是将日裔居民撤离西海岸,二是又出于情报工作的需要寻找称职的“二代”日本人。1943年,正在继续干粗活的永木•泰德时来运转了,他所在营地的布告版上贴出了一张告示,征召志愿者参加一个由“二代”日本人组成的特种作战部队。在密西西比州的谢尔比营,“二代”日本人组成了第442团级战斗队,全队人员的平均智商为119,比候补军官学校要求的标准还高出9个点。第442团级战斗队后来成为二战中军功最为卓著的美国部队,共有18143万人立功受奖,其中还不包括将近3600枚“紫心勋章”的获得者。
永木•泰德于1943年7月参加了第442团级战斗队。此时,美国战略情报局也开始招募“二代”日裔人志愿者从事高度机密情报工作。他们被告知:“这是比战斗还要艰险的工作,是买了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身高1.65米的泰德并没想当英雄,只是觉得这项选择比干杂活儿好。他加入后被分配在战略情报局101支队所辖的全由“二代”日裔人组成的精英小组,战略情报局是由联邦调查局和海军情报局拼凑而成的一个机构,它先后在伊利诺伊州内佩维尔的无线电学校和明尼苏达州萨维奇堡的语言学校训练这个“二代”日裔人小组,然后又在卡特利那岛的托扬湾进行6周的生存和爆破训练。
1943年1月,101支队被空降到缅甸北部,这是美国在日军敌后使用的第一支侦察部队,先后部署在中国、缅甸和印度。在缅甸时他们领导一万名克钦族人的袭击队,从村寨、山岭和丛林隐蔽处袭击在缅甸的日军,还为盟军的轰炸机指引目标。到1943年末,101支队已有11座无线电台按时从日占区发送情报。101支队和克钦袭击队还大力营救被日军击落的盟军飞机机组人员,有400名之多。
州议员玛丽寻找当年救命恩人
1945年夏天,经受过战火洗礼的101支队“二代”日裔人被部署到中国,接受设在昆明的战略情报局第2020支队司令部的指挥从12岁起就在父亲农场驾驶拖拉机的永木•泰德,当时驾驶卡车车队中一辆十轮大卡,沿缅甸公路越过“驼峰”,到达中国。不久,他就加入营救小组,参加了在潍县集中营的行动。
永木•泰德等营救小组成员因有功被授予战士奖章,他是二战期间为美国武装力量服务的25000名日裔人的一员。时为中缅印战区美军指挥官的史迪威将军评价他们的原话是:“‘二代’日本人用自己的热血买回了一大块美国,他们在美国人心目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这他妈的没错!”
永木•泰德协助在中国青岛建立了一个战略情报基地后,于1946年回到美国,并与一名 “二代”日裔女子结婚。他们初识时,未婚妻及她的父母正被监禁在亚利桑那州的波士顿安置营里。1950年美国修改法律后,他们两家人均成为合法的美国公民。
后来的美国州议员玛丽,当时是个关押在集中营的12岁的孩子。她在1997年一次遍及全国的探查行动中,找到了七人机组中的六人。她还在寻找营救小组的中文翻译王成汉,王先生又叫艾迪或爱德华•王,当时二十一二岁。泰德当年78岁,已丧偶,正在内布拉斯加州的阿莱恩斯种植玉米、黄豆和甜菜。泰德对与拖拉机和田地打交道的寂寞生活感到很自在,但他仍保留着在战略情报局时形成的习惯,言语谨慎,生怕泄密,玛丽不得不一再想办法,才最终套出他的真实情况。(作者署名:科罗廖夫 编译: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