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靠山侵略中朝:日本给英国当20年“小弟”
英日同盟(资料图)
侵略中国遭列强干涉,日本决定寻找靠山
1895年4月17日,日本下关市的春帆楼旅店中气氛格外压抑,在一群日本官员咄咄逼人的目光下,一位脸上包着纱布、满头白发的清朝官员缓缓地提起了毛笔,颤巍巍地在《马关条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李鸿章。“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在场的日本高官们心里简直乐开了花,曾经的天朝上国终于向自己屈服了,日本征服亚洲的目标似乎就要实现。然而日本人高兴得太早了,为了防止日本危害自己的在华利益,俄德法三国联合向日本施加压力,逼迫日本吐出入口之食,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经过这一波折,日本政府深切感到:尽管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但与其他列强相比,仍然不算强国。单靠一次战争的胜利,无法保证和维护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权。只有在欧美列强中找到一个靠山,才能确保日本在瓜分东亚的争夺中不再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当时的日本有两种选择,要么通过“日俄协商”,与沙俄谋求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一致,二是通过与其他列强协商,依附其中一个强国,在该国的保护下实现自己的侵略目标。1898年春,日本提出“如果沙俄把朝鲜交给日本,日本可以承认满洲及其沿岸不属于日本利害关系范围之内”,即所谓“满韩交换”。但沙俄在远东不断扩张,尤其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沙俄乘机出兵中国东北,意图染指日本垂涎几百年的朝鲜。这使日本最终放弃了“日俄协商”政策,转而把结盟的目标圈定在了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身上。
英日同盟一拍即合,世界霸主收了个亚洲“马仔”
日本之所以愿意与英国结盟,是因为双方都不愿意看到沙俄在远东进一步扩张。对于英国人而言,随着德国的统一和美国的崛起,英国已无力在全球范围内维持霸权,非常需要有一个“马仔”帮自己维护在亚洲的利益。因此,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里,英国也一直在寻找新的盟友。在这样的背景下,英日结盟几乎是一拍即合。
1901年6月,日本首相桂太郎挑选曾经担任驻华公使的小村寿太郎出任外相。小村上任之后,把缔结英日同盟作为任内的首要任务。当从日本驻英公使林董那里得知,英国有与日本结盟的意向后,小村立即着手去做坚持联俄的元老重臣伊藤博文和井上馨等人的说服工作。在桂太郎、小村和日本外务省顾问、英国人丹尼斯的努力劝说下,除伊藤博文外的所有元老都同意与英国结盟,井上馨甚至亲自出面为英日同盟进行游说。与英国结盟的障碍在日本政府内部基本排除了。
1902年1月30日,英日两国正式签署《英日同盟条约》,对两国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作了秘密划分,并在军事互助和共同作战方面达成了协议。条约签订后,日本人迅速将消息通知了沙俄、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列强。小村也没忘了通知清政府,不仅如此,他还通过清廷的驻日公使蔡钧,将这一消息通知了中国各地的封疆大吏,如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小村此举可谓煞费苦心,他要让各国都知道,今日之日本已非往日之日本,日本在东亚的扩张得到了世界第一强国的支持。
提供武器、情报,英国帮日本打赢日俄战争
英日同盟缔结后,英国加速向日本供应新式军舰和武器,使得日本的军事实力进一步膨胀,具备了与沙俄抗衡的资本。倚仗着英国这个靠山,日本加紧了与沙俄在东亚地区的争夺,并最终在中国的土地上挑起了日俄战争。在战争中,英国不但向日本提供了武器支援,还提供了大量军事情报。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英国军舰和渔船,英国人密切监视着从欧洲驶向远东的俄国舰队的一举一动,并及时通知了日本政府,使得日本人准确地掌握了沙俄舰队的动向,从而在对马海战中彻底打败沙俄舰队,最终赢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
英日缔结同盟之前,日本尚未完全摆脱沦为殖民地的危险,列强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还没有被完全废除,国力也没有达到能与西方列强抗衡的程度。虽然第一次英日同盟条约的期限只有五年,但在这五年中,日本不仅打赢了日俄战争,而且日益坐大。可以说,日本是这场同盟游戏中最大的收益者,而英国的角色,只是充当了一场狐假虎威游戏中的老虎而已。
日俄战争之后,沙俄在远东的势力一蹶不振。英国借日本之手消除了沙俄在远东的威胁,但也因此失去了在欧洲制衡德国的一支重要力量。二者功过相抵,甚至得不偿失。为了维护欧洲的“均势”,英国不想让日本过分削弱沙俄,因而一方面力劝日本在对俄谈判中不要提出过于苛刻的媾和条件,另一方面则同意与日本续签英日同盟条约,使日本不再担心沙俄的报复。于是在1905年和1911年,英日又两次续签了同盟条约。
日本羽翼渐丰向“主子”动手,英国仓皇败退吞下苦果
三次英日同盟条约,不仅使得日本在远东的地位大为提高,而且成为英国的商业劲敌。尤其是在第二次英日同盟签订之后,日本利用英国的支持,一步步染指东亚大陆,不仅占领了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吞并了朝鲜,甚至不顾英国的警告,大肆排挤英国东亚大陆的商业利益,使英国在东亚大陆上的各项“特权”大受侵害。1907年英俄结成针对德奥的协约之后,以沙俄为假想敌的英日同盟已无必要。随后,英日两国又在关税问题上发生争执,特别是英国国内害怕日本借《英日同盟条约》,把英国牵入日本与美国的战争之中,故而英国舆论界要求废除英日同盟的声音越来越高。
1921年,第三次英日同盟条约即将届满。因此,在年底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上,英日同盟的存废成了列强争论的重要问题。由于中国、美国以及英联邦中加拿大、南非和印度的强烈反对,再加上英国此时已是帝国斜阳,在经济方面日益依靠美国,某些时候不得不看美国人的脸色行事,所以最后只好答应美国人的主张,用《四国条约》代替英日同盟,以体面的方式埋葬了英日同盟。
然而,在近20年的英日同盟保护下,日本已经从一个不起眼的岛国发展成为列强不能忽视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这个曾被英国豢养的“小弟”终于向昔日的“主子”挥起了拳头,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将英国在东亚的势力赶了出去,英国人20年前搬起的石头最终砸到了自己的脚上。(环球时报樊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