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军事网

军事知识网站

华悦军事网 > 军事新闻 > 要放弃全国1/6疆域?这位69岁老将抬棺应战:寸土不让

要放弃全国1/6疆域?这位69岁老将抬棺应战:寸土不让

时间:2020-10-30 10:58作者:来源:新浪军事手机阅读

  新疆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2000多年前,陈汤出任西域副校尉,他在这片土地上发出铮铮誓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19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的支持和纵容下,一小撮分裂分子试图把新疆从中国的版图上割走。

  2020年8月26日,夕阳下的新疆开都河和静县段的美丽秋色。图 | IC photo

  这种明目张胆的强盗行径,惹恼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罗斯福时期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如此评价他:

  “近百年历史上的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视线扩展到俄罗斯,甚至是整个世界。”

  文 | 陈忠海

  编辑 | 李雪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新疆,被盯上了

  新疆,古称“西域”。

  汉代,中央政府开始在西域各地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汉书》记载,西汉初年有30余国分布在西域地区,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汉武帝派张骞打通西域,汉代的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所管辖范围后来不只有36国,而增加到50余国。

  张骞出使西域雕像。图|图虫创意

  [注:“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出自《汉书·西域传序》]

  自那时起,新疆各兄弟民族在长期历史活动中与汉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1755年,清朝军队平定了新疆准噶尔叛乱,3年后,又消灭阿睦尔撒纳势力,西域重新安定。乾隆皇帝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意思是“故土新归”。

  之后,清朝在伊犁惠远城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全境。

  进入19世纪60年代,新疆风云骤起——“中亚屠夫”阿古柏趁乱进入南疆,先后攻占喀什噶尔、阿克苏、库车等地,于1867年建立一个名叫“哲德沙尔汗国”的非法政权,自立为汗。

  为给称霸野心寻求支持,阿古柏勾结沙俄和英国。1868年,英国派遣特使会晤阿古柏,堂堂大英帝国不顾国际法基本准则,竟然承认由叛乱分子、恐怖分子组成的阿古柏政权!维多利亚女王还亲笔致信阿古柏,与其“修好”。

  有“洋大人”撑腰,阿古柏的胆子更大了。

  1870年,他出兵攻占乌鲁木齐,占据了天山南路和天山北路部分地区,对新疆各族人民实行野蛮掠夺和残暴统治。

  1871年,阿古柏又出兵攻占伊犁。一直对新疆有非分之心的沙俄也看上了阿古柏,1872年,沙俄与阿古柏签订了所谓的“俄阿条约”,也承认其政权。

  阿古柏号称有6万军队,其中有印度人、中亚人,还有其他地域的人及部分部落武装,花大力气修建了所谓“天山防线”,声称足以抵挡清军。

  2

  一场朝堂大辩论

  这块约占中国面积1/6的土地正面临着侵略危险。

  对中国人民来说,唯一能做的选择只能是保家卫国、寸土不让!

  2000多年前,出任西域副校尉的陈汤在这片土地上立下铮铮誓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时至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千疮百孔,远非“强汉”:

  两次鸦片战争让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巨额赔款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中国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东邻日本又悄悄崛起,先在琉球挑事,之后虎视台湾。

  在这种内忧外困交加的形势下,朝堂之上形成了“海防”与“塞防”哪个更重要的大辩论。

  有人认为海防重要,有人认为平定新疆境内叛乱的塞防更重要。清政府先后收到80多份这方面的奏折,朝廷重臣和地方大员们分成了两派,即“海防派”和“塞防派”。

  最坚定的“海防派”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这时,他一门心思扑在海防上,认为不能在遥远的新疆投入太多资源和银两,要把有限的钱集中起来办海军。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上《筹议海防折》,系统阐述了放弃西北、加强东南海防的主张,要点包括:

  第一,清政府财政困难,塞防和海防不能同时兼顾;

  第二,塞防不如海防重要,新疆不如东南沿海重要;

  第三,暂时放弃新疆,静以待变,再图后举。

  李鸿章论点一出,立即得到不少实力派人物的呼应:

  福建巡抚丁日昌说,来自海上的侵略是“鲸吞”,来自陆地的侵略只是“蚕食”,认为大清国的土地多得是,让敌人慢慢蚕食也不要紧。

  注:“凡外国陆地之与我毗连者,不过得步进步,志在蚕食,不在鲸吞;其水路之实逼处此者,动则制我要害,志在鲸吞,而不在蚕食。”

  山西巡抚鲍源深甚至宣称放弃新疆有“六大好处”,是“百世靖寇绥边之长策”。

  两江总督沈葆桢也请求清政府停止收复新疆的准备。

  一时间,“海防论”占了上风,“弃新疆”论调甚嚣尘上。

  新疆,危险了!

  3

  “左骡子”硬杠“李骆驼”

  “弃新疆”的说法惹恼了一个人:陕甘总督左宗棠。

  左宗棠跟李鸿章都曾是曾国藩的部下,是其最看中、最倚仗的得意门生。

  二人的脾气秉性截然不同:左宗棠狂放,以诸葛亮自诩,脾气又倔又大,人称“左骡子”;李鸿章比左宗棠小11岁,但看起来更成熟稳重,能忍辱负重,人称“李骆驼”。

  左宗棠很早就开始关注新疆,认为沙俄在我国西北边疆可能构成极大威胁。

  1833年,他第一次参加会试,赋诗一首:

  西域擐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比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在这首诗里,左宗棠提出“置省”“兴屯”等设想,即在新疆设置行省、开展屯田,以加强对新疆的管理、巩固边防,抵御列强入侵。后来,清朝设置新疆省,与左宗棠的努力密不可分。

  1849年,37岁的左宗棠见到了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则徐向他谈到了新疆问题:“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不能富强……。”这些话深深地影响到左宗棠。

  在这次关于“塞防”与“海防”的大讨论中,左宗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 新疆是中国西北的屏藩,塞防和海防同样重要;

  第二, 海防不应该也不需要挪用塞防的经费;

  第三, 只要“剿抚兼施”,新疆完全可以收复。

  更重要的是,左宗棠不是空喊爱国口号。在担任陕甘总督前,他还担任过闽浙总督,不仅熟悉西北军务,也熟悉沿海的情况,他提出“新疆可以收复”是做了细致分析的,理由如下:

  第一,新疆叛乱势力尚不够强大;

  第二,东南沿海暂时处在相对安定时期;

  第三,西方国家暂时没有能力来争夺新疆。

  他还提出了具体收复新疆的方略,包括兵力调集、进兵路线、后勤保障等方面,对李鸿章的观点进行了全面驳斥。

  与此同时,湖南巡抚王文韶、山东巡抚丁宝桢等也主张加强塞防。大辩论接近尾声时,不仅重量级人物、军机大臣文祥也从支持李鸿章转为支持左宗棠,全国舆论更是一致主张收复新疆。这些促使清政府最后下定决心。

  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负责收复新疆。

  4

  抬着棺材出征

  这一年,左宗棠已经63岁了。

  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左宗棠说:“衰年报国,心力交瘁,亦复何暇顾及。”在打算告老还乡之际,他接下了这样一副重担。国家面临分裂的危险不容他多想。

  左宗棠雕像。图|图虫创意

  接到任命后,左宗棠立即开始筹划部署,随即率领亲军六大哨离开肃州,出嘉峪关向哈密进发。

  为了表示此战的决心和义无反顾,左宗棠“舆榇以行”——抬着棺材出征。

  为确保打赢这一仗,一向用兵谨慎的左宗棠调集了8万人马,这么多的军队进入地广人稀的新疆,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粮食。军粮采购和运输都是大难题。

  左宗棠告诫部下:“粮、运两事,为西北用兵要著。事之利钝迟速,机括全系于此。”为保证运输,他调集了5000多辆大车、5500多头驴和骡子,还有骆驼29000多头。

  左宗棠精打细算。买粮前,弄清确切的战马、士兵人数,各支队伍哪一天走到哪里。事先做好准备,不能少买,也不能多买,因为多买将是行军的累赘。

  他还请山西著名商人、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主人公乔致庸协助筹措军需。乔家总部在山西祁县,左宗棠从京城返回西北时曾专程路过祁县,登门拜访乔致庸,第一句话是:“亮大哥,久仰了!”

  [注:晚清时期,山西祁县乔氏家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数千万两白银,时人称乔致庸为“亮财主”。]

  乔致庸当即表态对西征鼎立相助,西征开始后,派出一个票号随同大军行动,为军队筹办粮草,汇兑朝廷军饷,当军饷周转不开时可以借支。

  5

  透支“未来的钱”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 《战争论》中指出,一国的 “全部力量就集中表现在自己的金库上”。

  清政府的“金库”这个时候偏偏很不给力!

  朝廷虽然肯定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观点,但拿不出充足军费供他平乱。

  左宗棠对军费支出进行精细测算,认为入疆平叛至少得8万人马,每年军费需求是800万两。为保险起见,实际报的数字是1000万两。朝廷咬了咬牙,承诺给500万两,另外500万两“自己想办法”。

  其实,这一半也只是“承诺”而已,里面有很大水分。清政府的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直接由户部银库全额拨付根本不现实,当时的解决方案叫“协饷”。

  [注:协饷,清代对地方贫瘠、收支不能平衡的省份,规定由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给予协助,以保证所有的省份都能收支平衡。]

  两次鸦片战争以来,各省的日子都不好过,被认为是富裕省份的地区也捉襟见肘,往往以各式各样的理由拖欠协饷。户部如果用协饷的形式向左宗棠支付西征经费,等于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箭已上弦,兵已上路,一摸粮袋却是空的,怎么办?

  总不能真的让民营企业“乔家大院”垫钱打这一仗吧?左宗棠这时想到了一个好朋友,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注: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另外,清政府虽然没有给左宗棠拨足经费,但给了一项政策,允许向外国银行贷款——“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

  左宗棠通过胡雪岩联系上外国银行,经过多轮磋商,双方就利息、期限、偿还方式等细节达成一致。经胡雪岩之手,左宗棠先后向外国银行6次借款,本息合计1870万两之多,远远超过清政府批准的500万两规模。

  原因不难理解。一来是左宗棠入疆平叛实际的军费支出高达1254万两,原来的测算过于乐观;二是贷款利息很高,年息普遍在10%以上,最高达到18%。

  对于左宗棠的西征军来说,无法兑现的协饷充其量是一笔“未来收入”,除了向西方银行贷款别无他法。用款人虽然是左宗棠,但“贷款主体”是清政府,以国家海关收入等作抵押。

  6

  “引得春风度玉关”

  有兵、有粮、有钱,下面就是如何用兵了。

  在收复新疆的问题上,左宗棠提出两项策略:

  *“先北后南”,先安定北疆,再进军南疆。

  当时阿古柏的主要势力在南疆,北疆的势力较为薄弱,采取先易后难的战法更加稳妥。在北疆的收复中也采取了这样的策略,先平定伊犁外围地区,最后再解决伊犁问题。

  *“缓进急战”,先治军,增强部队战斗力,再进兵作战。

  当时清军内部积弊重重,军队里充斥着冗官冗员,战斗力很弱。左宗棠整顿军队,裁汰冗员,加强训练,在马、步、炮各兵种的150多个营里训练出50多个营的精兵,作为作战的主力军。准备妥当以后迅速出兵,速战速决。

  由于准备充分、战术战略运用得当,左宗棠正式出兵后,只用了1年多时间就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69岁再出征,收回伊犁。

  [注:1881年2月,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伊犁。]

  挫败新疆分裂势力后,左宗棠致力于新疆的建设和开发,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第一,安置难民,积极组织修渠、垦荒等;

  第二,推广蚕桑等事业,繁荣新疆经济;

  第三,整顿币制,筹建铁厂等,制造农具;

  第四,修筑道路,改善南北疆的交通条件。

  新疆气候干燥,植物稀少,左宗棠让部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城镇的道路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一来巩固路基,二来防风固沙,三来有利于行人遮凉。

  左宗棠在新疆5年,所到之处,都动员军民植树造林,人们把左宗棠和部属种植的柳树称为“左公柳”。

  他的老部下杨昌浚写诗称赞: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1881年,左宗棠离开新疆,去北京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同年,改任两江总督。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73岁。

  临终前,左宗棠向朝廷上折,提出两个请求,一是请求专设海防大臣,二是请求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

  不久,这2个愿望都得以实现。

  左宗棠因为收复新疆的重大贡献被视为民族英雄,梁启超赞誉他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1890年,美国人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评论说:“左宗棠的‘农恳大军’彻底完成了它的使命,其伟绩可以这样评论:在任何现代国家的史册上都是卓著的。”

  罗斯福时期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如此评价左宗棠:

  “近百年历史上的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视线扩展到俄罗斯,甚至是整个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网友在新浪军事争鸣栏目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网友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文章

热门专题

热门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